【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其嘹亮激越的旋律,匯入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旋律之中。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在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礎上,培育教育家精神、弘揚教育家精神。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榜樣;學校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9-0029-03
【作者簡介】陳履偉,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0)原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的“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其嘹亮激越的旋律,匯入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旋律之中,廣大教育工作者應在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礎上,培育教育家精神、弘揚教育家精神。
一、學習教育家,理解教育家精神——從孔夫子到陶行知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四有好老師”到“四個引路人”,從思政教師的“六要”到“大先生”的論述,教育家精神是在這一系列論述的基礎上提出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群體中涌現(xiàn)出一批教育家和優(yōu)秀教師,他們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現(xiàn)了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绷暯娇倳泴逃揖竦母爬?,既有高度的政治性,又有豐富的倫理性;既有形而上的道的追求,又有形而下的術的智慧;既有內在的品格素養(yǎng),又有外在的行為表征。它是歷史底蘊與時代特征的統(tǒng)一,是促進中國教師隊伍發(fā)展的精神坐標和前進動力。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的群體特征,教育家是教育家精神的個體體現(xiàn)。理解教育家精神,應從學習教育家開始,從孔夫子到陶行知,我們都要學習。
孔子對教師的要求是非常平實的。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痹谶@直白的話語中隱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即“溫故”和“知新”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教學行為?!皽毓省辈荒芤l(fā)“知新”,就是簡單重復;“知新”未能連接“溫故”,新知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在這兩種情形中,都不能當好教師?!皽毓识隆辈粌H是教師成長的道路,也是為師的方法?!昂脤W”精神也是由孔子倡導的,他甚至將好學品質置于忠信品質之上。這也引發(fā)后世宋明理學的一個主張:“圣人皆可學而至?!?/p>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的生活教育的主張、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法、創(chuàng)造教育的探索,至今仍充滿鮮活的生命力。他說過:教育工作者“處世應變,要有大丈夫精神”。何謂大丈夫精神?試舉一例:20世紀20年代創(chuàng)辦南高師期間,學校行政會議決定引進南開大學的一位教員。陶行知先生知道后,仔細思量,頗有不安于心,立即給當時的校長寫信,說“同一為國植才,則得于本校而失于南開,故以全國目光觀察,此舉實屬無補”。此乃大丈夫精神是也。
二、樹立身邊榜樣,培育教育家精神——“個個人心有仲尼”
我們身邊不一定有教育家,但一定有教育家精神。教育家有明確的邊界,教育家精神則是普照的光。從根本上說,絕大多數(shù)教師,其初心都是想做一個好的教師,都曾有過或多或少的閃光點,此謂“個個人心有仲尼”(王陽明)。因此,學習身邊榜樣,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徑。身邊的榜樣從何而來?
一是尋找學生眼中的好教師形象。某學生回憶數(shù)學老師:“老師的課堂教學如李白的詩篇,不時爆發(fā)出激情和才氣,使人神魂振蕩。他解釋一道難題時往往贊賞不止:‘你們要欣賞??!要玩味??!同學們受他熱情的感染,仿佛面對的不是一道數(shù)學題,而是一首詩、一幅畫了?!碑斃蠋焸兛吹綄W生這樣評價自己或自己的同事的時候,一種來自教育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啟智潤心、因材施教也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出來。
二是尋找教師的教育教學名言。例如:“教師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讓學生喜愛我的課”“激發(fā)學習興趣是數(shù)學的第一公理,是數(shù)學永遠的不動點、不變量”“孩子的笑臉,是學校的太陽”等等。教師的教育教學名言是教師的學養(yǎng)和信念,這就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教育教學價值觀。
三是尋找校史中教師的事跡閃光點。南京師大附中1956屆校友為他們的數(shù)學老師塑像,展示在校史館中。數(shù)學教師端莊秀麗、儒雅熱情,對學生亦師亦母的關懷,永恒地印刻在學子的心中,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段說不完的故事,幾十年之后也未能淡忘。另一位花甲之齡的老師,剛一退休,就踏上了遠赴云南曲靖志愿者支教的旅程。僅第一年里,他就走訪了80多個家庭,進行300多人次談心,批閱了650多篇學生讀書心得,籌建了鄉(xiāng)村學子盼望已久的“希望書屋”“微機房”……而他,付出的則是12公斤的體重、近6萬元的收入。這是真正的樂教愛生、甘于奉獻!
四是尋找學校教學改革中重大事件的當事人。西方道爾頓制在20世紀20年代傳入中國,并且很快風靡起來。面對道爾頓制,當時的東大附中(南京師大附中的前身)主任廖世承先生先做理論的研究,接著用了一年的時間進行實驗研究,最后寫出《東大附中道爾頓制實驗報告》。報告在分析了道爾頓制的優(yōu)劣利弊之后,結合中國的國情,得出了不宜普遍推行道爾頓制的結論,并深刻地指出:“我們須注意一點:采用任何方法,當先問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何種方法能達到我的目的?不應當問,怎樣可以推行這種方法?”這才是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
樹立身邊榜樣,讓教育家精神看得見、摸得著。這樣,教育家精神就一點一滴地培育起來了。一旦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圍,教育家自然地就會成長起來。
三、融入學校文化,弘揚教育家精神——“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校長不一定都是教育家,但一定須具有教育家精神。校長是教育家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播者。校長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弘揚教育家精神,將其融入學校文化之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陶行知先生曾對校長們說:“我希望諸君至少要做一個人;至多也只做一個人,一個整個的人。”“用整個的心做個整個的校長。”這里所說的“整個的人”“整個的心做整個的校長”,就是指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yè)的校長。我把校長的全身心詮釋為六個方面,即哲學的頭腦、歷史的眼光、文學的語言、教育的情懷、教學的能手、管理的腳步。校長的領導力、組織力、號召力和影響力,從何而來?全從這六個方面的投入中得來。
“仁愛之心”是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之一,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內涵。在我擔任南京中華中學上新河初級中學校長期間,我們整理出王陽明“龍江問學”的故事,結合其“常存童子之心”、體察“童子之情”和“深愛做根”的教育思想,豐富“仁愛之心”的內涵,提出教師應具有“四心”,即“天真未泯的兒童心,愛生如子的父母心,誨人不倦的責任心,呵護生命的敬畏心”,將“仁愛之心”進行校本化表達。辦學目標是學校發(fā)展的共同愿景,它是以師生的共識為基礎而形成的。我們提出以“美術精神”(陶行知)建設“美麗花園”,以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建設“勤奮學園”,以仁愛之心建設“成長樂園”,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弘道追求構建“精神家園”。我們以“泥土情懷、種子精神”為意象,確立了“關愛、責任、好學、創(chuàng)造”的內涵,制定了關愛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好學共同體、創(chuàng)造共同體的標準,強化了團隊建設的評價體系,為高質量的教育與教學提供了動力和保障。
教育家精神融入學校的文化之中,就使學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句子,它作為學校的精神標識,以詩意神化此在,引領學校的發(fā)展。
時代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學校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要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在中國式現(xiàn)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yè)中,再奏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