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陽光100中學 毛新滿
教學評價是貫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始終的環(huán)節(jié),具有為教學提供導向、指明方向的作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學科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表現、學習態(tài)度和學業(yè)成就,構建指向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發(fā)揮以評促學、促教、育人等多重價值。因此,面對當前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單一的現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根據新課標要求,重新梳理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原則,構建具有發(fā)展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從而以完善的評價提升教學效果,充分發(fā)揮教學的評價價值。
導向性原則是指評價過程中應發(fā)揮評價標準的導向作用,以評價標準領航教學評價、保障評價的實施。而評價標準是在綜合分析教學目標、素養(yǎng)目標、學生需求基礎上形成的,將教學活動分解、細化,教師可以根據評價標準指導教學活動,監(jiān)測目標是否按照預期發(fā)展,以便使學生發(fā)展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發(fā)揮評價標準的導向作用時,要按照新課標要求,使其重點轉移到體現課程德育功能以及評價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全面性原則是指評價過程中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發(fā)展,每個維度不可被替代,否則會出現以偏概全的情況。且按照新課標要求,教學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狀態(tài)、知識與成長背景,對學生的智力優(yōu)勢、學習過程、個性發(fā)展展開評價,評價要兼具人文性與科學性,并以量化評價指標結合文字性評價、談話評價等形式全面評價學生情況,旨在通過全面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可持續(xù)的良性教學評價不應是以考試、測驗為主要工具的終結性評價,而是應結合多樣的評價方式,圍繞學生知識、能力形成過程展開評價,對學生發(fā)展展開指導性評價,并體現評價的人文性,能夠對學生的行為、情感、能力等情況做出評估,使評價兼具客觀性與情感性,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便于其接受評價中提出的改進意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學評價發(fā)揮反饋調控、激勵、導向等多元價值。
多元性原則是指打破以往教師為單一評價主體的評價模式,使學生、家長、其他學科教師等均參與到學生成長和發(fā)展評價中來,促進評價視角、評價內容多元,從而共同承擔促進學生道德與品質、意識與思維成長的重任,能夠更全面地剖析學生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對自身有更清晰的了解,進而促使家校聯手,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打造氛圍和諧、有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按照導向性、全面性原則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以“發(fā)展性”為核心,使評價重點落實到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每個階段、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發(fā)展情況。同時,以“綜合性”為重點,視角多元、內容多樣的評價能夠反饋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具體來講,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知識建構與掌握情況、能力形成與解決問題水平、道德品行與法治觀念發(fā)展。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交友的智慧》一課為例,本課屬于課標中“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交往與溝通”內容,按照新課標要求,學生應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與年齡相近的群體交往,建立真誠的友誼;能夠正確把握與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建立正常的友誼,并精準把握交往尺度;學會換位思考,能夠理解、尊重、包容、幫助他人,將“與人為善”內化于心。按照新課標要求,教學圍繞以下目標展開:
第一,政治認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友善”,與朋友真誠相待,互相尊重、關心、幫助,和睦友好,并在日常生活與個人社會活動中自覺踐行。第二,道德素養(yǎng):通過學習懂得友誼的珍貴,樹立正確的友誼觀,學會建立真正的友誼。第三,法治觀念:在網絡交往中嚴格遵守法律條例,并在發(fā)現他人利用網絡開展違法違規(guī)活動時立即舉報。第四,健全人格:正確建立友誼,把握好人際交往中的尺度,以合理、正確的方式處理朋友交往中出現的問題。第五,責任意識:掌握建立友誼、呵護友誼的多種方法,并在人際交往中主動實踐;在網絡交往中樹立凈化網絡環(huán)境的責任意識。
根據教學目標,評價目標也應著眼于學生五個維度的發(fā)展情況。在政治認同維度,觀察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是否基于彼此平等、尊重、關心、愛護建立友誼,對待同學、朋友是否友善。在道德素養(yǎng)維度,觀察學生能否以持續(xù)的行動積極建立友誼,評價學生對待友誼的態(tài)度,是否愿意在交往中付出感情、是否主動呵護情感。在法治觀念維度,觀察網絡交往模擬情況,評價學生能否慎重結交網絡朋友,能否辯證認識網絡交友,以正確的渠道與方法進行網絡交友;是否好奇違規(guī)違法行為,面對違規(guī)違法行為時的做法。在健全人格維度,觀察學生面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能否正確采用呵護友誼的方法解決困惑、化解沖突,正確調整自我、開導他人,處理交友中受到的傷害。在責任意識維度,觀察學生在交友體驗中的行為表現、情感表達,面對交友困惑與沖突時是否投入感情、用智慧解決;能否在網絡交友中始終保持警惕。
將教學目標作為評價目標,能夠使評價覆蓋學生發(fā)展的各個方面,也方便教師立足教學過程、融入多種方式展開評價,從而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發(fā)揮評價作用做好鋪墊,切實保障學生通過教學評價有所收獲。
按照多樣性、過程性原則要求,教學評價要以多種方式展開,保證評價覆蓋學習過程、教學問題診斷、總結與建構等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將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貫穿教學全過程,發(fā)揮評價促進教學的作用。
1.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性評價以學生學習與實踐中的表現為主要評價依據,經過分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對教學情況做出結論性判斷,應用定性評價可以使教師具體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判斷教學目標完成度。但是定性評價局限性明顯,籠統、機械,難以滿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精細、綜合要求。而定量評價立足數據分析,給出客觀、準確的評價結果,考試中以分數評價則是定量評價的常見方式,但是單純進行定量評價容易出現“唯分數論”的情況。兩種評價各具優(yōu)劣勢,將二者有機結合,規(guī)避劣勢、發(fā)揮優(yōu)勢,能夠有效實現評價的調控教學功能。
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走進法治天地》單元為例,本單元使學生從學校生活轉向社會生活,正式帶領學生走進課程的法治部分,因此,本單元作為起始單元,其內容具有統攝性,向學生滲透法律基礎知識,發(fā)展法治精神。教學中,為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盡可能從社會生活入手,帶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法治進程,學習法律的特征與作用。
開展教學評價時,首先,教師從定性評價入手,通過未成年保護典型案例,引導學生討論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以及對青少年的關愛,從中尋找學生尊崇法律的證據,判斷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精神的發(fā)展情況。其次,定量評價部分,教師設計一份覆蓋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問卷。定量評價結束后,教師統計分數,結合定性評價結果綜合判斷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定性與定量評價的結合使教師能夠全面、客觀地了解教學情況,學生對自身的知識理解程度、能力發(fā)展程度以及價值觀也有了初步了解,結合評價結果采取針對性的指導,能夠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
2.診斷性、形成性、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診斷性評價通過課前導學對學情做出客觀判斷,教師會通過口頭激勵學生自主探索,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品質與價值觀;形成性評價根據學生課堂學習中的行為表現判斷教學情況,引起教師反思,其更關注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的運用;總結性評價通過作業(yè)、測驗、實踐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收獲,總結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程度和知識水平。三者結合能夠使教學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不放過任何體現學生發(fā)展的證據,確保教學評價的全面性與完整性。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公民基本義務》一課為例,本課旨在讓學生了解公民義務。課前,教師發(fā)布導學案,讓學生以合作探究法、討論法分析案例,按照提示查找法律條文,理解教材中規(guī)定的四種基本義務的內容與含義,并引導學生自由交流,分析自主掌握的其他公民基本義務,從而學生對公民基本義務的了解程度。課堂上,教師根據導學案學習情況,針對學生理解不到位的內容重新設計體驗情境,以模擬法庭的形式,緊跟社會熱點,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體會案例說明的問題,每完成一個案例分析,師生共同對案例分析過程展開評價,評估學習表現和學習收獲,使評價嵌入學生的學習過程。課后,教師設計實踐性作業(yè),由學生自主組建“普法小分隊”,深入社區(qū)普及公民的基本義務,通過普法中的表現,總結性評價學生學法、守法、用法的情況,以及表達能力發(fā)展情況。
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將診斷性、過程性、總結性評價分別運用到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保障了教學評價的連貫性,為每個教學階段做出針對性評價,從而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內容,真正發(fā)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作用。
按照多元性原則要求,教學評價中應有多個主體,以發(fā)揮多方共同評價、激勵的價值,全面掌握學生情況,從不同視角對學生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的發(fā)展做出判斷。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至少應涉及教師、學生、家長三個主體,三者發(fā)揮不同的價值,使評價多角度進行。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參與民主生活》一課為例,在多元評價主體共同發(fā)揮作用下,評價情況如下:
1.發(fā)揮教師評價的專業(yè)價值。
教師評價會結合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等專業(yè)知識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評價的專業(yè)程度。但是教師需要全面掌握學生情況,一方面,結合課前、課中、課后采集的證據,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民主權益的意義與做法,在民主生活中對問題能否公正、理性、客觀、深刻地看待;另一方面,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課后表現,在社區(qū)征求意見、組織活動中學生的具體表現,結合教育心理學與教學目標,評價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fā)展情況。在客觀證據外,教師也要基于學生的主觀態(tài)度展開評價,日常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從學生對參與民主生活的表達,評價學生民主思想、民主態(tài)度、判斷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并記錄到學生的成長檔案中,系統反饋學生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的發(fā)展情況。
2.發(fā)揮學生評價的主體價值。
學生作為學習主體與評價主體時,能夠更充分地享有主體地位。在本課,學生以三種評價形式發(fā)揮主體價值:首先進行自我評價,對自主學習與討論環(huán)節(jié)、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總結與建構環(huán)節(jié)的表現做出評價,穿插自己對公民參與民主的原因、做法、形式的理解,表達對民主權利的看法;其次,評價他人,通過與同學交流、討論,從思想、表達、理解、分析等多個維度做出評價,客觀分析其他學生的優(yōu)勢,結合自己的劣勢談論未來的改進方向;最后,評價教師,對教學中良好的體驗或不良的體驗進行說明,清晰地表達學習需求,如因年齡限制能夠參與的民主活動較少,是否可以展開模擬活動,使教師獲得改進教學的依據。
3.發(fā)揮家長評價的輔助價值。
家長能夠輔助教師搜集學生成長的證據,也能夠參與到學生實踐活動中,并在課后生活為學生提供持續(xù)指導。在本課教學后,為了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教師與家長取得聯系,組織“水費改革聽證會”模擬活動,家長扮演自來水公司負責人、物價管理機構等人員,提出水費改革方案,學生參與聽證會,代表公民權益發(fā)表觀點。通過活動,家長能夠看到學生不同的表現,并與教師溝通,對學生的民主意識做出更客觀的判斷;活動之后,家長與教師配合,持續(xù)關注學生行為與思想產生的變化,從而對學生民主意識的發(fā)展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多元評價主體擴大了評價視角,使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情況能夠從多角度反饋出來,有效避免視角單一導致的低效問題,對推動學生發(fā)展和教學進步均有重要價值。
結合新課標要求進一步建立完善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抓住構成評價體系的三個重要部分,即評價目標、評價方式、評價主體,按照新課標的指示,圍繞教學實際需要,使評價目標精準、評價方式多樣、評價主體多元,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全面性,進而根據評價反饋情況改進教學,持續(xù)促進學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