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立新
為了在復習階段幫助學生系統(tǒng)、規(guī)律地掌握所學知識,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基于此,筆者在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構建認知結構、強化地圖教學、加強合作復習三個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復習的實效性。
一、構建認知結構
在初中階段,地理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因為地理知識點比較零碎和多樣化,在學習和復習地理時,學生很容易運用傳統(tǒng)文科思維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耗時又耗力,導致學生的復習效率大大降低。所以,教師應采取科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不僅要掌握相關的概念和原理,更要能夠突破重難點,對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進而構建更加系統(tǒng)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完成由淺入深的探究學習。
例如,在對“自然界中,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陽光、空氣、水等都是自然資源”這一概念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問題著手,明確把握這節(jié)課程的學習要點是靈活掌握自然資源和非自然資源的差異,并且能夠準確識別日常生活中各種常見的自然資源。如汽油,雖然它有著突出的利用價值,但它并不是從自然界中直接獲得的,而是一種工業(yè)產品。另外,沙漠雖然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種自然資源和自然景觀,但是人類對這種資源的運用確實少之又少,這就使得沙漠稱不上是人類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這樣,從問題中抓住要考的知識點,系統(tǒng)地將其定位到自己的知識庫中,構建完善的認知結構,從而實現高效化復習。
二、強化地圖教學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重要的學習工具。通過地圖,學生可以更系統(tǒng)、直觀地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各式各樣的地圖包含了不同的知識點,對于學生的理解記憶無疑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從初次接觸地理時的七大洲和四大洋,到各種地面剖形圖、等高線圖等,到最后的海陸變遷圖。地圖由一開始的簡單直觀到后來的晦澀難懂,使學生在復習時難免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導致復習效率較低。所以,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克服困難。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時,要不斷強化地圖教學,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形象記憶法,幫助學生熟記地圖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地圖,想象與地圖相似的事物。經過研究發(fā)現,學生很容易將中國地圖的形狀想象成大公雞。所以,就可以以大公雞為基礎,復習和鞏固各個城市的地理位置。黑龍江、吉林、遼寧在“雞頭”的位置;“雞背”上趴著內蒙古自治區(qū);新疆、西藏拖在“雞尾巴”上;等等。對于其他部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在復習過程中,也應利用課堂積極的復習氛圍,引導學生強化相關知識點,幫助學生提高識圖能力。
三、加強合作復習
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復習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開展合作學習。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通常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聆聽的方式進行課堂復習,這樣的方法對新時代的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但開展合作學習,教師在布置完任務后,可以進行旁聽,指導、幫助或糾正,這樣的課堂學習氣氛顯得輕松、活潑而又團結互助,能激發(fā)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積極性,同時加強了師生間的有效溝通。在進行合作復習時,教師可以通過“以優(yōu)帶差”的方式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復習。這樣,有利于學生間的彼此了解,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例如,在復習氣候類型及特點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兩兩成組。一名學生提問,一名學生回答。提問的學生可以不局限于簡單的氣候類型和特點,可以適當將思維發(fā)散,如在提問熱帶雨林氣候時,可以引入主要分布位置和降水量等知識點,進行更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點復習。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可以處在一個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中,能有效地提高地理復習的效率。
綜上所述,教師在復習教學中,要運用系統(tǒng)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復習思維,提高學生地理復習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