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義
【摘 ?要】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首次提及核心素養(yǎng)概念,預示著我國教育向著中國特色方向進行轉變。為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就要將相關教學理念落實到各個學科中,其中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忽略了核心素養(yǎng)教學理念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方法指導,導致教學效果不佳。因此,為更好地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提升,本文主要從高中思政課堂實際教學出發(fā),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從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眾參與能力四個方面出發(fā),結合核心素養(yǎng)教學評價指標,探究高中思政教育模式,以期提高高中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提供一定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教學;思政課堂
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yǎng)主要從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眾參與能力等方面出發(fā)。所謂政治認同,就是要堅持和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認同國家、國民身份,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和實際,做一個有理想、有立場的社會公民??茖W精神對高中生而言就是在解決問題時能夠具有一定的理想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勇于質疑和觀察、能夠積極主動解決各種問題。法治意識就是要培養(yǎng)高中學生必須遵紀守法,學習和理解法律,用法律保護自己。公眾參與就是鼓勵高中生能夠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有道德、有素質的公民。因此,對高中生而言,在思政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思政教育探索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在培養(yǎng)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中,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政治認同感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政治認同”,用心解讀政治認同的原理和概念?;诤椭C素養(yǎng)下,高中思政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政治認
同感。
例如,為了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現代化教學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營造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情境,利用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有關知識,使學生更好地獲得政治認同。其中,在高中教材選擇性必修《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第二單元“世界多極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讓學生明晰中國的外交,更好地了解“中國智慧”,認同我國的先進文化和政治理念,使學生積極貢獻中國智慧,堅定大國外交時要體現出的文化自信,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認同我國的外交理念。在開展具體教學時,教師利用現代教學模式,借助“一帶一路”相關內容,向學生展示由我國主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給世界經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uī)淼陌l(fā)展和變化,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國家的強大,在向學生介紹“一帶一路”相關內容時,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新聞報道,讓學生通過視頻方式直觀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更好地獲得政治認同。
(二)結合實際問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
在高中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其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只有將知識轉化為實用的利器這才是學習的價值。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時,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備科學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理性思維,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夠結合具體問題更加全面的、科學的判斷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思政教材選擇性必修一“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第三單元關于“經濟全球化”相關內容教學中,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理性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問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之前,先對學生進行小組分組,分組方式具有多樣性,其中包括前后桌組成4人小組,學生自己分組,人數為3~5人,或者根據學生學習成績開展分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讓學生按照分組名單坐好,讓學生課前先對教材內容進行泛讀,初步了解教材中有關 “經濟全球化”的知識,并進行一定的講解。然后,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合作學習,探究 “開放”在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性,鼓勵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體討論的方式從多角度分析有關“發(fā)展更好層次開放型經濟,完善全球治理”的內容,實現深度學習,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了解“開發(fā)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志”相關內容,結合具體問題了解經濟全球化,提高學生處理問題能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精神。
(三)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案例再現的方式健全學生法治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法治意識是高中思政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是學生實現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通過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能提高學生對法律法規(guī)的認知,能夠有效約束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讓學生用法治思維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使學生能夠知法、懂法、用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結合典型案例配合開展教學,可以更加直觀地呈現知識,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便于學生進行理解和掌握。同時,按照案例再現的方式開展
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增加學生的學習
興趣。
例如,在高中思政課程教學中,有很多內容涉及有關法治意識培養(yǎng)的知識點,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時,可以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案例再現的方式健全學生法治思維。在開展法治意識相關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時,教師可以對教材中的素材和案例進行拓展和優(yōu)化,結合教材教學內容,結合生活中實際案例,使學生能夠更加充分理解相關理論知識,不僅能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還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意識和觀念。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再現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法治意識,如在高中思政必修三“政治與法治”中重點強調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教師借助網絡熱門案例開展教學分析,讓學生積極參與課題討論,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將法治觀念牢牢植入
心中。
(四)開展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
在高中思政課程教學中,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僅通過課堂教學和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為提高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yǎng),就要結合相關理論知識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在開展社會實踐教學時,實際上就是培養(yǎng)思政核心素養(yǎng)中學生公眾參與能力。由于我國在培養(yǎng)高中生公共參與意識過程中起步較晚,在開展相關教學時采用的方法較為單一,在實際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能力和意識時難度較大。因此,為更好地促進高中思政課堂培養(yǎng)學生公共參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借助主題活動開展實踐教學,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內容為出發(fā)點,挖掘教材中涉及公共參與相關內容,開展主題探究活動,積極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理解各種知識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社會參與能力。
例如,在開展思政必修三“政治與法治”第二單元“人民當家作主”教學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教師可以結合綜合探究內容“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人民當家作主”這一主題開展實踐探究教學,帶領學生到生活中通過教學調研的方式了解我國的政治制度,到社區(qū)、黨群活動中心、博物館等地方深入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及探究“為什么說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通過具體主題探究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人民當家作主有直觀認識和感受,不僅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領悟能力,還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及實踐能力。
(五)完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發(fā)展
為更好地檢驗學生的思政核心素養(yǎng)是否得到正確引導,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時,要加強教學評價,能有效推動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發(fā)展。其中,完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發(fā)展,能夠從多方面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教師不斷優(yōu)化自身教學方法。
例如,在開展思政教學時,教師要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標準,優(yōu)化教學評價維度,在開展教學評價工作時要分別從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領悟及行為表現等多方面進行考量,并將相關指標作為評價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眾參與能力四個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評價標準,結合相關權重制定相應的評價量表。同時,教師要不斷完善評價形式,在評價時可以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能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又能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反饋,滿足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相關要求。在進行具體評價時,教師可以結合問卷調查法、學生互評、自我評價及考試等多方結合的方式,全面、真實、客觀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另外,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明確評價主體,在此過程中教師以引導為主,而學生才是評價的參與者。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具體到每一課的內容評價,從四個思政學科核心素養(yǎng)評價指標出發(fā),對學生進行真實評價。
二、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探索高中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結合實際問題,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結合教材內容,通過案例再現的方式健全學生法治思維,開展主題探究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社會參與能力,完善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推動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發(fā)展及通過生活實例,培養(yǎng)學生思政核心素養(yǎng)等方式能夠有效培養(yǎng)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眾參與能力,使學生的高中思政核心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牛加巖.高中數學課程思政融合式教育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23(15):211-212.
[2]張勐.核心素養(yǎng)視閾下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9):126-127.
[3]史明雪.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深度教學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3(13):101.
[4]阿爾達克·阿丁.高中思想政治課生活化教學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3(10):231-232.
[5]張屹寧.項目式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中的應用策略研究[D].固原:寧夏師范學院,2022(3):11-12.
[6]陳麗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高中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2(21):28.
[7]姜小維.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小結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22(12):45.
[8]齊向莉.高中思政課議題式教學梯度化設置研究[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22(11):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