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榕澤
摘要:誦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統(tǒng)編人教版語文教材專設“古詩詞誦讀”研習任務,旨在重視語言實踐,以不同形式強化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編入專題的《春江花月夜》作為誦讀教學的典范,因其流暢婉轉(zhuǎn)成為名篇,學生通過“因聲求氣”的方式反復誦讀,辨析古今用韻的差別,走進古詩情境,體悟其獨特審美情韻,是誦讀教學法的一種新嘗試。《春江花月夜》意象豐富,脈絡分明,句調(diào)優(yōu)美,構成獨具一格的流暢婉轉(zhuǎn)聲韻美,其審美趣味恰與誦讀教學相得益彰。經(jīng)此誦讀法,幫助學生體味此詩的生命境界。
關鍵詞:因聲求氣;形式意味;《春江花月夜》;古今辨韻;誦讀教學
統(tǒng)編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上冊,第四單元設有“古詩詞誦讀”專題,《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的第二首,與《詩經(jīng)·秦風·無衣》《將進酒》《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放在一起,構成誦讀訓練示范文本,旨在重視語言實踐,以不同形式強化語言建構和運用能力。根據(jù)課程專題的安排,誦讀顯然是《春江花月夜》教學的核心目標。古詩詞教學,是中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究其原因除了對古代詩論認知的不足之外,還在于對古典詩詞平仄格律的漠視?!洞航ㄔ乱埂纷鳛椤肮缕w全唐”的經(jīng)典詩歌,其格律音韻呈現(xiàn)一種流暢婉轉(zhuǎn)的形式意味,通過誦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欣賞唐詩的聲韻美。然而,要激發(fā)學生對唐詩的興趣與熱忱,就要設法改變以往枯燥干癟的解讀方式,配合現(xiàn)代語文教學理論,因聲求氣,辨析古今音韻的差別,然后反復誦讀,以此感知詩文情韻。
一、教學現(xiàn)狀簡析與誦讀教學法改進的必要性
梳理語文界對《春江花月夜》的教學實踐成果,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詩歌審美意象或意境的闡釋?!洞航ㄔ乱埂芬浴霸隆睘楹诵囊庀?,圍繞“春”“江流”“落花”“夜晚”構筑成纏綿悱惻的望月思鄉(xiāng)圖卷,這是《春江花月夜》景美、情美、理美的核心所在。第二,研究的重點是對《春江花月夜》聲韻或詩、樂關系的分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進為七言長制,其轉(zhuǎn)韻鋪陳節(jié)奏與唐初七言歌行相似,平仄交錯,富有韻律感。第三,從誦讀教學的角度進行闡釋,或聚焦于誦讀技巧,或意在表明以誦讀助教學。
誦讀視角闡釋教學,其創(chuàng)新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其一,論說因聲求氣,是感知詩文神韻的有效手段;其二,闡釋誦讀與朗誦之異,誦讀是教學活動,而朗誦是戲劇化的,具有獨立性、表演性;其三,指出古詩文的誦讀,其前提是需要感知古韻與今韻之別,從而正確理解詩歌格律與押韻的關系。
《春江花月夜》被安排在“古詩詞誦讀”這一專題下,意義深遠。一方面是因為詩文非借由因聲求氣的反復誦讀才能得其神韻,另一方面是《春江花月夜》獨有的流暢婉轉(zhuǎn)的藝術趣味,極其適合反復誦讀。因聲求氣之說,影響較大的就是清代桐城派劉大櫆,他在《論文偶記》中說道:“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盵1]劉大櫆直言詩文“神氣”與“音節(jié)”之關系。行文之道,以神為主。神氣是文之神韻、氣勢。音節(jié)則包括長短相間的句式安排、平仄、四聲等音韻。情動而辭發(fā),情需辭來表達,而辭則有賴于氣,氣就是說話時的氣勢或語氣等。氣從何而來,即從聲情而覓。聲情就是緩急、頓挫、高下、轉(zhuǎn)折等聲調(diào),它是捕獲文章神氣的追蹤器。故而,劉大櫆才感嘆我們要“合而讀之,音節(jié)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磥?,因聲求氣就是要反復誦讀。如何誦讀?劉大櫆認為誦讀之關鍵在于兩點,其一“便設以此身代古人說話”,其二“爛熟”于心[2]。對于第一點,講的就是要融入古人之情境,才能設身處地代古人說話。融入古人之情境,其中就包括了解詩詞的用韻特點。古韻與今韻不盡相同,有些語音用現(xiàn)代漢語語音來誦讀唐詩會顯得別扭甚至不順暢。這時,就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古韻與今韻的差別。一般來說,唐朝詩人使用的《唐韻》與北宋詩人的《韻略》、南宋詩人的《平水韻》一脈相承,大同小異,可統(tǒng)稱為《平水韻》。劉大櫆講述誦讀的第二點,爛熟于心,就是要反復誦讀。爛熟,不僅要讀出詩詞的聲情,還要對詩人的情意有深切的體悟。
文以氣為主,氣之高下往往在于字句的長短,聲調(diào)的不同。周振甫認為因聲求氣,“就是根據(jù)文章的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來誦讀,并通過誦讀來體會作者的氣盛言宜,又通過對氣盛言宜的體會來體會作者的情意,使我之心與古人之心訴合于無間?!盵3]因聲求氣,就是通過反復的誦讀,體會作者之氣盛,在作者氣盛的體味中感知作者情意,如此回環(huán)往復,才能深契詩詞之妙理。
二、辨別和感知古今音韻的差別,引導學生體悟詩歌的審美情韻
唐朝詩人使用的《唐韻》與平水韻一脈相承。清朝文臣為康熙皇帝纂修了一部《佩文韻府》,它是清朝科舉考試作詩的用韻標準。這部韻書仍依據(jù)平水韻作為古典近體詩的音韻基礎修訂的。“平水韻”韻書收入上平聲15韻、下平聲15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共106個韻部。當然,要求中學生了解《佩文韻府》不可行,但教師在教學中仍需要向?qū)W生概括講授《平水韻常用字表》與古典詩的用韻關系,讓學生初步感知古韻與今韻的差別。具體到《春江花月夜》的用韻來說,詩歌共三十六句,共用了九個韻,每四句換一韻,共換八次。
《春江花月夜》所使用的九組韻,用今天的現(xiàn)代漢語發(fā)音仍舊押韻,稍有疑惑的是韻一、韻三和韻四。雖然,古韻與今韻其發(fā)音已大為不同,但借助方言的發(fā)音,我們?nèi)钥商綄ぁ洞航ㄔ乱埂酚庙嵉膬?yōu)美。方言作為語言發(fā)展的活化石,可以生動地為我們揭開語言的生動圖像。
韻一同屬于平水韻中的“下平·八庚”,“平”“明”為陽平,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韻身同為“ing”,“生”字的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韻身雖為“eng”,但是,我們可從閩語廈門方言的發(fā)音,看出“平”“明”“生”歸屬同一個韻部,也就是說平”“明”“生”的閩語發(fā)音還保留了唐朝的語音特點。
韻三同屬于平水韻中的“上平·十一真”,“塵”“人”為陽平,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韻身同為“en”,“輪”字的現(xiàn)代漢語拼音中的韻身雖為“un”,但是,吳語杭州方言“輪”的韻身發(fā)“en”,也就是說,在吳語杭州方言的發(fā)音系統(tǒng)中,“塵”“輪”“人”的韻身都發(fā)“en”。因此,“塵”“輪”“人”歸屬同一個韻部。
韻四同屬于平水韻中的“上聲·四紙”, 平水韻的紙韻與今日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發(fā)音差別已很大,有些字今天讀來已經(jīng)沒有諧音的效果。但是,本句所選的仄聲紙韻“已”“似”“水”在吳語溫州發(fā)音中仍發(fā)上聲,且“似”“水”的韻身相同。透過吳語溫州方言的發(fā)音,我們可以了解“已”“似”“水”歸屬同一韻部。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學生掌握“平水韻”的基礎,但教師可以引入方言的發(fā)音,引導學生了解古韻與今韻之別。因為如果不對古韻作適當?shù)牧私猓筒荒軠蚀_吟誦唐詩,也不能準確了解唐詩的基本平仄格律和押韻?!洞航ㄔ乱埂纷鳛樘圃姷拇?,其中的一些詩句,如果用現(xiàn)代漢語拼音的“新韻”來吟誦則不太符合平仄格律,拗口別扭,失去音韻的和諧,難以感受詩歌仰揚頓挫、悅耳動聽的音調(diào)美感。進言之,教師通過讓學生初步感知古韻與今韻之別,讓學生學會誦讀,甚至可以用適當?shù)姆窖哉b讀出詩歌的音調(diào)美感。
三、以聲帶象:培養(yǎng)學生審美感知力的一種途徑
多媒體教材,其內(nèi)容包括動畫、音樂、旁白等。國內(nèi)研究者對多媒體應用于語文教學,大多持肯定態(tài)度。比如有研究表示,多媒體教材特性使古文教學不再只是單純地背誦語法知識,經(jīng)由多媒體中的圖像、動畫、音樂能讓學生感受具體情境,讓古文教學更有意義。中國遠古時期,詩、樂、舞三者本就一體,而詩與歌的關系更為緊密,現(xiàn)代漢語“詩歌”一語,就暗示出詩與樂之關系。詩出于歌,歌相對于詩而言,更注重節(jié)奏。徒歌、樂歌對節(jié)奏的強調(diào)是一致的。詩,本就是“樂語”,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宋人鄭樵在《通志·樂略》中進一步強調(diào)詩與樂之關系,其文曰:“古之詩曰‘歌行,后之詩曰古近二體,歌行主聲,二體主文,詩為聲也,不為文也?!盵4]這就說明詩,本就具有音樂性。故而,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材尤其是音樂,讓學生更為真切地感知詩歌的音樂性與節(jié)奏性。
《春江花月夜》如今已是經(jīng)典的民族管弦樂合奏曲,其曲譜最早見于鞠士林所傳的《閑敘幽音》,只是當時還未曾命名。其名始見到《夕陽策鼓》。1895年,平湖派演奏家李芳園將此曲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新譜》中,并重新將其命名為《潯陽琵琶》。1923年,柳堯章、鄭文覲又根據(jù)汪庭昱的琵琶獨奏曲《潯陽月夜》,改編為多種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正式命名為《春江花月夜》。[5]結合音樂與圖像,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音樂化的節(jié)奏中反復誦讀。
詩的前四句,也就是第一韻(下平·八庚),其韻身為“ing”,本身具有輕快、明亮的聲韻特點,在音樂的節(jié)奏中感受望月而思家。想象月明而初升,春水正盛,隨波萬里的圖畫。
詩的第二韻(去聲·十七霰),韻腳“甸”“霰”“見”三字,仄韻,韻身為“an”,歸韻于上齒齦,音韻上有干脆、墜落之感。結合音樂,想象春水隨波萬里,月光靡所不照,一幅生動靜謐的畫面呈現(xiàn)于腦海中。
詩的第三韻(上平·十一真),韻腳“塵”“輪”“人”三字,平聲,韻身為“en”,在音樂的氛圍中,一種深深的孤獨感迎面而來。在詩歌與音樂的回蕩中,感知詩文那種欲將心事述說,卻又倍感孤獨的矛盾感。
詩的第四韻(上聲·四紙),韻腳“已”“似”“水”三字,上聲紙韻,本就具有悠長的聲韻特點。世有變化,人有代更,月明皎潔,“我”欲叩問卻不得答案,所見只有東流不息的江流而已。
第五韻(下平·十一尤),韻腳“悠”“愁”“樓”三字,平聲,韻身為“ou”,其韻有悠長、音未盡而意不絕,道不明,說不清的感覺直面而來。在悠悠的曲調(diào)中,那游子鄉(xiāng)愁,郁結于心的優(yōu)愁感愈來愈濃。
第六韻(上平·十灰),韻腳“徊”“臺”“來”三字,平韻,韻身“ai”,放在句末有悠長的回環(huán)感,在音樂與圖像的引導下,讓學生想象明月樓上瘦削的思婦,誦讀出那種徘徊樓閣的孤獨感。
第七韻(上平·十二文),韻腳“聞”“君”“文”三字,平聲,韻身為“en”,音韻的悠長讓思念的愁緒繼續(xù)蔓延,發(fā)酵。借助多媒體教材,讓學生浸染于濃郁的愁緒氛圍里,在誦讀中讀出那種“凝滯”感,以此加重相見不得的愁緒。
第八韻(下平·六麻),韻腳“花”“家”“斜”三字,平韻,韻身為“a”,為開口音,即發(fā)音時嘴巴張開。平聲韻特有的悠長之感,更能演繹出詩人悵望之情,思家之意。
第九韻(去聲·七遇),韻腳“霧”“路”“樹”三字,仄韻,韻身為“u”,發(fā)音時需要合口而悠長的慢呼,加上去聲特有的利落,在誦讀中就有“行行重行行”的行路感與頓挫感。同時,此韻位于全詩末尾,有種余音裊繞之感,讓人久久回味。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詩人因落月而感念歸路之遙,只恨不能乘月而歸,唯徒對江樹含情。
借助多媒體教材,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詩文情韻,這是對誦讀的進一步深化。好讀,不同于會讀的關鍵之處在于,在教學中通過引入多維的教材媒介,激化學生誦讀興趣,在節(jié)奏化的樂感中領悟詩文的神韻與氣勢。
四、融心入境,體味《春江花月夜》的生命境界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盵6]誦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體味詩文韻味,提升語感,讓學生“樂讀”。朱自清先生在一篇名為《論誦讀》中明確地指出誦讀與朗誦的差別,其言:“朗誦是藝術,聽眾在欣賞藝術。誦讀是教學,讀者和聽者在練習技能。這兩件事目的原不一樣。但是朗誦和誦讀都是既非吟,也非唱,都只是說話的調(diào)子,這可是一致的?!盵7]朱自清認為朗誦與誦讀最大的區(qū)別就是朗誦是戲劇化的,看重動作與肢體語言,屬于一種特別的才能,有獨立性。誦讀的意義側(cè)重于“讀”,不是吟,也非唱,誦讀的關鍵是要反復誦讀,曲不離口。誦讀既然屬于教學活動,且有助于學生語文閱讀、寫作能力的提高,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誦讀審美環(huán)境,讓學生樂讀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春江花月夜》誦讀教學為例,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教學,在于以下幾點:
其一,以“月”意象為核心,串聯(lián)詩詞中“春”“江”“花”“夜”意象群,構建望月思家的山水圖卷,以串讀、回讀的誦讀方式,感知詩文的流暢婉轉(zhuǎn)。
其二,啟發(fā)學生的審美靈感與體驗,以設問方式引導學生進入詩文意境,以還原式的誦讀方式,感知詩文神韻。還原式的誦讀,可適當采用方言,比如詩文的韻一部分,若以閩語誦讀,就極為押韻,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
其三,《春江花月夜》是詩化的時空觀,明月初升,少年望著流波蕩蕩的春水,感到莫名的惆悵,哀愁。流水悠悠,月升月落,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個人更覺生命的短促。《春江花月夜》夾雜著少年式的感傷與惆悵,這種揉化不開的愁緒正是以詩化的時空觀來呈現(xiàn)的。因此,在誦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選擇性的跳讀,感知詩歌流暢婉轉(zhuǎn)的時空觀。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黎錦熙、魏建功先生就大力倡導國語的誦讀教學,認為誦讀與國文教學不能分離。誦讀,實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因聲求氣,即是強調(diào)為文必須熟于誦讀,在反復的誦讀中,感知詩文的神韻與氣勢?!皻狻保粌H是詩文的文氣,也同民族氣節(jié)、文化傳統(tǒng)相互輝映。教學中,教師通過因聲求氣,不僅讓學生生動地感知詩文所呈現(xiàn)的人文關懷,更能在誦讀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注釋:
[1][2]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談詩論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412,413.
[3]周振甫.文章例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2:95.
[4]胡郁青編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95.
[5]梁慧敏.從《春江花月夜》的改編論詩樂合一現(xiàn)象[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239-242.
[6]楊伯峻,楊逢彬?qū)ёx注譯.論語[M].長沙:岳麓書社,2018:78.
[7]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濟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