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飛
摘? 要: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主張通過教師的引導,促使學生主動研究世界、社會等問題。將這種教學模式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承擔引導者的職責,促使學生主動開展獨立學習、合作討論,并且要立足于現(xiàn)行教材的知識內容,選取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周圍世界為教學參照對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充分表達想法、開展探究活動、交流社會問題,借助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討論等方式,將課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中。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探究式教學
德國的第斯多惠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在他看來,教育工作的重點應當在鼓勵、喚醒方面,而不應當僅限于本領的傳授。這里所說的鼓勵是促進學生開展主動探究活動,培養(yǎng)追求真理的信念,秉持科學態(tài)度,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刺激學生的潛在能力,大力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喚醒其參與意識;而使之達到增強自信心,鼓舞斗志的效果。針對以上要求,探究式教學模式都能滿足。
在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在課堂上經(jīng)常能看到探究式教學模式的身影。然而,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課堂還是出現(xiàn)了“冷場”的尷尬現(xiàn)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難免會出現(xiàn)焦慮的心情,那么怎么樣做才能讓學生都愿意把手舉起來呢?甚至是自告奮勇、情不自禁地參與呢?本研究深入探索了這一問題,現(xiàn)將相關教學經(jīng)驗分享如下。
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
探究式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這個特征可以從四方面體現(xiàn),包括了學生觀、評價觀、學習觀、教師觀。這個特點同樣適用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課堂上使用探究式教學模式,這時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導師,他的任務是刺激學生主動開展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找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設置相應的學習情境,營造合適的探究氛圍,推動探究活動發(fā)展,探究的深度由教師把握,最終給予活動評價。在此過程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立足于教師提供的相關條件,學生明確了探究目標,思索該如何探究問題,采用了相關的方式方法,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開拓個人思路,與其他同學和教師開展溝通與交流,描述探究活動的結果,為自己的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的一般模式
第一,提出問題:在正式提出問題以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考慮他們的實際需求,立足于學生對實際生活的認知、體驗情況和感情,從中提取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有關的問題。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通過課本講述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尋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差別,描述問題。
第二,作出假設:即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探究活動,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假設。例如與他人交往互動,在此過程中需要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假設雙方的角色互換,那么就會面對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換個角度想一想,看看結果會怎樣,從而探究出避免和解決沖突的辦法,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第三,設計探究計劃:教師設計具體詳細的探究計劃,羅列在探究過程中需要使用的工具和材料,還需要設計對照實驗,通過這種方式得出正確的結論,這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四,執(zhí)行計劃:教師可以從三方面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分別是觀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做實驗,當搜集工作完成后,應當對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開展評價。
第五,得出結論:詳細闡述社會現(xiàn)象,針對上一步所得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最終得出探究結論。
第六,交流、評價:通過書面的方式記錄探究式教學的全部流程,歸納本次探究活動的結論。
三、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重點工作應當是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要提升他們的形式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學生缺乏相應的知識和形式思維能力。比如有些學生不會積極樂觀地思考和對待事物,不會從他人的情感和想法等角度去寬容、欣賞他人。
第二,要提出具體的探究式問題,否則學生就會感到似懂非懂,無從下手,從而就會導致探究學習的效果不明顯。
第三,在合理引導探究的過程中把握課堂時間。按照道德與法治的相關課程要求,要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展現(xiàn)學生的實際需求,幫助學生用心靈感受社會、研究社會對他們的關愛,教學工作需要在20分鐘內完成,時間的確很難把握。這就要求教師注意把握重點、難點,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避免浪費時間,從而影響探究的效率。
第四,促使探究實踐活動的最大價值得以發(fā)揮。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好各種活動準備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實踐,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和發(fā)問時間。
第五,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探究式教學工作而言,教師需要引入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式,借助高新技術輔助教學工作的開展,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社會現(xiàn)象,降低課程學習的難度系數(sh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進行理性思考。
四、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的措施
(一)讓問題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
從我國新課標的相關內容中可知,教學課程內容不應當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當挖掘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站在發(fā)展的角度,促使學生將課本中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所以對教師而言,設置的課堂內容必須盡可能貼合實際生活,回歸生活,回歸自然。無論是提出的問題還是創(chuàng)設的情境如果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以及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那就成了“怪題”,也就失去了針對性,學生當然難以回答,自然就變得“千斤重”了。
因此,教師應當多觀察,多與學生開展溝通交流活動,低下身與學生做朋友,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思維特點、生活狀態(tài)等。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生命活動。所以教師的教學工作應當具備生活化特點,以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作為基礎,創(chuàng)造相應的氛圍和場景,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拉近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去探究、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并引導他們最終用課本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其過一種有道德的遵紀守法的生活,使道德與法治課程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會尊重》一課時,在拓展部分教師講到了尊重他人隱私時,就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小紅最近總會收到一些信,看信時總是很開心,但是學習成績卻下降很快,教師和她的媽媽都很擔心,他們很想知道那些信都寫了些什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小紅的成績下降了。一天,教師看到小紅桌子下的抽屜里有一封信,便悄悄地收了起來,并和她的媽媽商量想拆開看一看,同學們認為小紅、媽媽、教師都應該如何做?”結果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堪比一場辯論會。不用教師煞費口舌地講解,學生在自主地研究中便明白了要尊重他人隱私的道理,并紛紛表示以后也要與自己的父母多溝通,從而達到了教學回歸生活的良好效果。
(二)結合最熱點問題,引境激趣巧鼓勵
對學生而言,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通常都是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明確課堂討論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開展研究工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入。對課堂本身而言,增加了活力氣息。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這課的教學中,教師拋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研究:“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說明了什么?改革開放的成就表明了什么?‘科技興國又說明了什么?”討論時,教師先把學生編好學習小組,最后讓學生匯報小組研究的結果。這樣便于聚集群體的智慧,很多靠學生一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變得輕松起來,學生自然愿意舉手回答思考結果,并對如何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少年有了非常正確的認識,由此也在學生心中樹立了振興中華文明的信念。
(三)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活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人處于放松的環(huán)境中,從事喜歡的事情,那么就能激發(fā)他最大的潛力。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大膽創(chuàng)新,運用創(chuàng)新的思維提升課堂的活力,促使學生能夠在放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的各項能力得以發(fā)揮,思考速度變得更快,創(chuàng)新力得以提升,所以學生更愿意將想法表達出來。而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只能使課堂變得呆板。再以教學尊重他人隱私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就用到了多種活動方式,在研究媽媽與小紅應該如何做時,教師設置了模擬“心理訪談”的活動,讓學生自己做主持人,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親歷體驗,充分感悟,從而極大地刺激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力。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模擬法庭、小品表演、辯論會、書寫贈言、播放錄像、音樂渲染、實物展示等方式,開放和活躍課堂,使學生感覺到新鮮、好奇,這樣能夠有效激發(fā)他們的潛力,使其躍躍欲試、大膽發(fā)言。
(四)常用鼓勵性評價,以顯著提升效果
為什么學生年級越高,就越不愿舉手發(fā)言了呢?為什么學習越好的學生有的越不愿舉手?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凸顯,他們更關注教師以及同學對自己的評價,追求完美、害怕出錯。由于害怕心態(tài)的影響,學生對自己的想法不自信,覺得自己可能會出錯,也可能會遭受教師和同學的嘲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正式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應該經(jīng)常通過稱贊的語言鼓勵學生,還要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
例如,在講到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時,要盡量讓積極的學生解答,滿足他們小小的虛榮心,鼓勵他們“你的思維很敏捷,你的知識很豐富”等;而講到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時,就應該多鼓勵那些平時不愛舉手的學生,“你的見解很獨到,很有新意和思想”等;而對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應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鼓勵他們開動腦筋,跟上大家,“你很有進步,你真聰明”等。這樣一來,一定會使學生在教學中變得更大膽和活躍。
總之,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應當運用自身的創(chuàng)新力,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教學思路,樹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使課堂成為學生自我成長的實現(xiàn)過程,成為千帆競發(fā)、海納百川、百花齊放的智慧樂園。這樣能夠促使學生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教師要不斷激發(fā)他們的熱情、智慧、好奇與潛能,使他們在課堂上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躍躍欲試,都愿意把手舉起來。這有助于學生以后的社會生活,能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身心發(fā)展并不成熟,雖然了解部分生活的道理,但是他們的認知狀態(tài)處于朦朧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教師需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引導他們運用書本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還要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眼球,促使他們主動學習課本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通過這種教學模式,讓學生逐漸明白道理,在他們的腦海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學生運用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陳芬.主題活動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22(21):37-39.
[2]王青霄.小學德育課堂探究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一年級道德與法治《干點家務活》課例研究報告[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0(10):192-193.
[3]胡鳳輝.小學《道德與法治》應用探究式教學的策略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29):23-24.
[4]高放.小學道德與法治探究式教學的有效策略[J].教書育人,2020(16):46.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