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摘 要:《世紀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403—444)主持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集,記錄東漢后期至魏晉間名士的逸聞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士林風貌和社會面相。魏晉士人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往往能認識自我,將生命視為最高的價值,對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世間萬物持有一種超乎功利色彩的人文情懷。宗白華說:“晉人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所以“魏晉時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學的,因為是最解放的,最自由的”。本文選擇最能展現(xiàn)魏晉風度與生命本真(“一往情深”的人格美)的于今不無啟迪意義或借鑒意義的部分內(nèi)容,以“原文”“注釋”“評鑒”三部分組成,重在“評鑒”,以此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shè)。
關(guān)鍵詞:陳蕃;郭林宗;黃叔度;李膺;陳寔
德行第一
言為士則,行為世范
原文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1],登車攬轡[2],有澄清天下之志[3]。為豫章太守[4],至,便問徐孺子所在[5],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6]?!标愒唬骸拔渫跏缴倘葜俒7],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德行第一·一
注釋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陳仲舉(?—168),名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今屬河南?。┤恕|漢桓帝(建和元年至永康元年,即公元147—167)末年,任太尉(官名,時與司徒、司空合稱三公)。品秩第一,日俸五斛。掌軍事,郊祀掌亞獻(古代祭祀時獻酒三次,第二次獻酒稱“亞獻”?!逗鬂h書·百官志一》:“凡郊祀之事,太尉掌亞獻”。)言為士則,其言談成為士人(有相當?shù)赖虏偈睾臀幕R的人)的準則;行為世范,其行為是世間的楷范。
[2]登車攬轡:登上公車,手執(zhí)韁繩(轡,駕馭牲口的韁繩)。此指赴任做官。
[3]有澄清天下之志:指懷抱掃除奸佞,使昏濁的天下重歸于清平之志向。
[4]豫章太守:豫章郡,治所在今之江西南昌。太守,郡的最高長官。
[5]徐孺子:即徐稚。稚字孺子(97—168),東漢豫章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家境貧寒,躬自耕稼,不食他力,鄉(xiāng)黨服其恭儉義讓,甚為太守陳蕃及名士郭泰(林宗)所賞。陳蕃例不待賓,唯為徐稚設(shè)一榻,去則懸之。稚識漢室將傾,隱居不仕,不滿宦官專權(quán),雖多次征聘,稚終不為官,有“南州高士”之稱譽。
[6]府君先入廨:府君,時人對太守的尊稱;廨,官署衙門。
[7]武王式商容之閭:武王姬發(fā),周王朝的建立者。式,通“軾”,以手扶軾(車前扶手的橫木),為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種禮節(jié)。商容,殷紂王時主掌禮樂的大臣,著名賢者,因為不滿紂王的荒淫暴虐,多次進諫而被罷黜。閭,巷口之門,此指住處。
評鑒
這一則小故事,主人公名叫陳蕃,字仲舉,汝南(河南省南部)平輿縣人。他官至豫章太守,遷太尉、太傅,封高陽侯,為人剛正不阿,以氣節(jié)名世。史載他“有室荒蕪不掃除”,有人問他何以如此?他凜然答曰:“大丈夫當為國家掃天下!”正如文中所言:陳仲舉“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即胸懷掃除奸佞小人而使天下重回清平之世的志向。時值漢桓帝末年,閹黨(宦官)獨攬權(quán)柄,外戚干政擅權(quán),豪橫一時。陳仲舉當時官拜太傅,即朝廷的輔佐大臣、帝王的老師,系正一品的官階。他看不慣奸佞小人當?shù)篮突鹿俚姆N種惡行,便與主管全國國防事務(wù)、掌握兵權(quán)的大將軍竇武暗中合謀,欲誅除宦官。誰知計謀失算,反倒被權(quán)傾一時的宦官謀害身亡。
這則故事,講的是陳仲舉生前,擔任豫章郡的太守時的一件事。古代官員通常乘車赴職,“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即有刷新政治,使昏濁的天下得以“澄明”之志向。當時有一位名叫徐孺子的,是東漢時豫章郡人,家境貧苦,但因不滿宦官專權(quán),雖蒙多次征聘,始終不肯為官,而躲在鄉(xiāng)下,是當時的隱士、名士,人們尊稱他為“南州高士”。陳仲舉剛上任,便打聽到徐孺子的住地,想先去看看他。陳太守的下屬、職務(wù)為“主簿”的主管文書印信的官員,向他稟報說:“大伙兒的意思是請府君您先進這兒的官署衙門,休息一下,再去看孺子隱士不遲?!标愔倥e卻說:“你沒聽說過西周時周武王姬發(fā)前往拜訪賢臣商容時,在車中俯憑車前橫木,以示對商容住所的敬重。周武王可是剛剛即位,連席子都來不及坐暖(“席不暇暖”)就忙著去拜訪賢臣?。∥乙晕渫鯙榘駱?,尊敬賢人,不先進官署衙門休息,又有何不可呢?”
文章之始,開宗明義便說:“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也就是說,陳仲舉的言語是當時讀書人(士)的準則,行為則是世人的楷范。從他甫一上任,便登車攬轡,禮賢下士,急不可耐地忙著去看望志同道合的隱士——可以看出他確有“澄清天下之志”。這在兩千多年前封建社會的官員中,是極為罕見的,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訪賢、交友,看重“器度”
原文
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車不停軌,鸞不輟軛[3];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4]。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5],澄之不清,擾之不濁[6]。其器深廣,難測量也[7]。”
——德行第一·三
注釋
[1]郭林宗:郭泰(127—169),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屬山西)人。東漢末太學生(漢武帝元朔五年,即公元前127年,始置太學,即古代的大學,學生稱“太學生”)的領(lǐng)袖。家世貧賤,事母至孝,博通墳籍(古代典籍),與李膺(110—169)友善,名動京師。不就(不就職、不赴任)官府征召,后歸鄉(xiāng)里。黨錮之禍起。(東漢桓帝時宦官專權(quán),士大夫李膺、陳蕃及太學生郭泰、賈彪等,猛烈抨擊宦官集團?;鹿僬_告他們結(jié)為朋黨,誹謗朝廷,李膺等二百余人遭捕。靈帝時,李膺等復(fù)被啟用,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事敗,李膺等百余人被殺,流徙六七百人。史稱“黨錮之禍”。)時郭林宗閉門教授,生徒數(shù)千人。
[2]袁奉高:袁閬,字奉高,東漢慎陽(今河南正陽北)人。漢末士人。有高名,喜獎掖提拔后進。
[3]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軌,車行的軌跡;鸞,古代的一種車鈴,套于車軛之兩端。輟,停止;軛,駕車時套在牛馬頸上的曲木。此句意為:車子不停留于行進的軌道,車鈴聲還在震響,郭林宗等就很快駕車離開了。
[4]彌日信宿:彌日,整天;信宿,連宿兩夜或兩三日。
[5]汪汪如萬頃之陂:汪汪、萬頃,均形容廣闊;陂,池水、湖泊。
[6]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澄清它(池、湖)而不致變得清澈,攪擾它(池、湖)而不會顯得渾濁。
[7]其器深廣,難測量也:器,器度(氣蘊、風度、胸懷)深沉廣大,難以測量,亦難以探究到底。
評鑒
有一個叫郭林宗的人,先后拜訪身在汝南(現(xiàn)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的兩個人,行止卻因人而異——拜訪袁奉高時,匆匆忙忙,以至“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而拜訪黃叔度時,則連日住宿兩夜(“乃彌日信宿”)。同樣是郭林宗的言行舉止,同樣是前往拜訪名人(或友人),然而差別卻如此之大,難怪旁人要問他“是何原因”了。
郭林宗,名郭泰,字林宗(127—169),山西省太原市介休縣人,是東漢末年太學生的領(lǐng)袖人物。博學有德,為人所重,而名揚宇內(nèi)。太學生指的什么呢?太學,是漢代出現(xiàn)的設(shè)在京師的最高學府,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來,便采納西漢哲學家、博士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的建議,開始在國都長安建立太學。之后若干年,太學中科目及人數(shù)逐漸加多,開設(shè)了講解《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左傳》《爾雅》等的課程。“太學生”指的便是就讀于太學,并學習上述課程的年輕人。郭林宗作為當時太學生的領(lǐng)袖人物,造訪袁奉高時,如此匆忙,草草應(yīng)酬;相反,見到黃叔度時,卻是整天陪伴,饒有興致地高談闊論,且連續(xù)留宿了兩個夜晚。旁人見他對袁、黃二人的態(tài)度一冷一熱,涇渭分明,便問他是什么原因。郭林宗侃侃而談:“這位黃叔度啊,學問高深,好比汪汪洋洋的萬頃湖泊一樣(“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寬闊而又深邃,既不會因為澄清它而顯得清澈,也不會因為攪擾它而變得混濁(“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度深沉廣大,寬闊無比,實在是難以測量,亦難以探究到底?。ā捌淦魃顝V,難測量也”)。故與黃叔度交談數(shù)日也遲遲不愿離去。
這里需要補充介紹一下黃叔度其人。黃憲(109—156)字叔度,號征君。東漢著名賢士,河南省正陽縣人。“以學(問)、行(為)見重于時”。黃叔度起初被選拔為孝廉,后又被征召到公府任職。但去之不久,馬上就回到家鄉(xiāng),因當時官場昏濁,他寧肯回家,閉門謝客,去過一種不與濁世同流合污的生活。其去世時年僅48歲。由于黃叔度耿介正直,人品高尚,不與“世濁”同流,后人曾為其立碑建祠。《后漢書·黃憲傳》云:“士君子見之(叔度)者,靡不服深遠,去玭吝。”意思是說:“士大夫君子凡見過黃叔度的,沒有一個不佩服他的學問高深、眼光遠大,從而改掉自己的毛病。北宋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蘇東坡,曾題寫“漢中丞大夫叔度公造像贊”,贊曰:“不見黃君,鄙吝復(fù)萌,國之師范,顏子留名;汪汪千頃,大度生成,淆之不濁,澄之不清”,下署“東坡居士蘇軾拜題”。蘇軾稱譽黃叔度為“國之師范”,并將他比譬為孔子的高足弟子顏子(即顏回,字子淵,生于公元前521年,逝于公元前490年,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好學不倦,安貧樂道,不遷怒,不諉過,年31歲卒,后世尊為“復(fù)圣”)。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亦曾慕名,親赴正陽縣為其書“漢黃叔度墓”碑五字,今字碑尚存。歷代文人墨客到黃叔度墓祠拜謁者甚多。1963年,正陽縣人民政府將黃叔度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聆教猶如登“龍門”
原文
李元禮[1]風格秀整,高自標持[2],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3],皆以為登龍門[4]。
——德行第一·四
注釋
[1]李元禮(110—169):李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傅蹠r初舉孝廉,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征為度遼將軍,聲振遠城。復(fù)拜司隸校尉。是時朝綱不振,膺獨持風裁(獨立保持風度、神采),以聲名自高;執(zhí)法威嚴,令宦官生畏。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太學生中廣為傳言:“天下楷模李元禮”。李膺因與太學生首領(lǐng)郭泰等結(jié)交,反對宦官專權(quán)而被誣入獄。后免歸鄉(xiāng)里,居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山中。靈帝即位,起用為長樂少府。及與陳蕃、竇武謀誅諸宦官事敗,復(fù)被廢。張儉事起(張儉,115—198,山東鄒城市人。東漢時大臣、名士。黨錮之禍時,受到誣陷,被誣為“鉤黨”,即與黨錮相牽連之同黨,張儉只好四處流亡),其時收捕鉤黨,李膺被拘捕入詔獄(皇帝直接詔令拘禁犯人的監(jiān)獄),終被拷打而死。妻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錮。
[2]高自標持:自視很高,矜持莊重,標榜自負。
[3]升其堂者:能夠進入他(李膺家)廳堂的人。
[4]登龍門:民間傳說中有個故事,叫“鯉魚跳龍門”,相傳禹辟伊闕(龍門山、秀山對峙,伊水東流,史稱“伊闕”),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黃河中的鯉魚,順著洛伊之水逆流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龍門。跳過者為龍,名曰“鯉魚躍龍門”。
評鑒
龍,古代傳說中一種能興云作雨,體積巨大、長須類蛇的神異動物。進入封建社會后,天下人普遍將“龍”作為皇室帝王的象征,以“真龍?zhí)熳印薄褒報w”稱之。而“龍門”一詞,其本意指地名,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陜西省韓城東北。黃河至此,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名之曰“龍門”。那里水位落差很大,傳說普通龜、魚不能逆水而上;其中極少能奮力游上去的,就會化為“龍”。后借用這一民間傳說,寓指學問高深、造詣不凡的學者之家為“龍門”;若能登上他的廳堂,進入他的門第(登堂入室)而能聆聽其教誨者,則為“登龍門”。
李膺,字元禮(110—169),東漢穎川襄城(今屬河南)人。東漢桓帝時曾任司隸校尉(官名,漢武帝始置,職在查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郡犯法者)。當時朝廷綱紀廢弛,法度混亂,宦官當權(quán);而李膺卻秉公持正,執(zhí)法威嚴,常常令宦官生畏。
當時李膺與太學生領(lǐng)袖郭泰相友好,共同反對宦官當權(quán)。時宦官張朔,貪殘無道,竟至虐殺孕婦。后逃至其兄(京官)張讓家,躲藏在一高矗之廊柱中。李膺偵得此狀,親率吏卒破柱而擒張朔,投放洛陽監(jiān)獄,親自審訊而誅殺之。張讓跑到漢桓帝那兒告刁狀。桓帝召李膺入殿查問:“何以不先報請批準便加誅殺?”李膺回答說:“從前孔子(仲尼)做魯國的司寇,七天就處死了少正卯?,F(xiàn)在我已上任十天了,才誅滅了首惡張朔,不知有何罪過?”桓帝也認為有理,便回頭對張讓說:“這是你弟弟有罪,司隸李膺何罪之有?”從此,李膺威望日高,宦官們都懼怕他。李膺后又密謀誅殺別的宦官,未料事情泄漏,不僅誅殺未成,反被擅權(quán)的宦官報復(fù),拘捕下獄,經(jīng)殘酷拷打、逼供后加以殺害。
話說當初擔任司隸校尉時的李膺(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即風度翩翩,格調(diào)高雅,矜持莊重,標榜自負;且在宦官等輩面前,氣度軒昂,倨傲不恭。李膺還有著崇高的志向,總想把天下的禮儀規(guī)范都看作自己應(yīng)當遵奉的準繩,把世間的名教是非都視為自己應(yīng)該擔當?shù)呢熑危ā坝蕴煜旅淌欠菫榧喝巍保?,毫不茍且,謹守原則,堅持儒家所主張的以“正名定分”為準則的禮教。他曾被太學生譽為“天下楷模李元禮”。后輩讀書人中,包括一些學識、資歷較淺的人,若能有機會登上他的廳堂(“升其堂者”)而接受他的教誨,便好像是登上“龍門”一般,頓時感覺“自我價值”得到了提升。
“龍門”之喻,是登門聆教的年輕的讀書人,借用“龍”的傳說而對李膺“門第”的推崇與稱頌。正所謂:一朝登“龍門”,身價便飛升;當面聆教誨,獲益在終生。
李膺受到后輩讀書人如此贊譽,足見其聲望之高而深受尊崇也。
陳詣荀,“真人東行”
原文
陳太丘[1]詣荀朗陵[2],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3],季方持杖后從[4],長文尚小[5],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yīng)門[6],慈明行酒[7],余六龍下食[8],文若亦小[9],坐著膝前。于時太史奏[10]:“真人東行[11]。”
——德行第一·六
注釋
[1]陳太丘:即陳寔(shí,104—187),字仲弓,東漢時潁川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初為縣吏,因篤志好學,坐立誦讀,縣令聽任其入太學就讀。陳寔后任太丘(縣)長,故稱“陳太丘”。陳寔治以清靜,百姓安適。靈帝初,大將軍竇武辟為掾?qū)?。寔以平正聞名鄉(xiāng)里,里人有云:“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黨錮之禍起,被牽連,他不肯逃亡,自請囚禁,謂:“吾不就獄,眾無所恃。”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辟,皆不就。死后,赴吊者有三萬余人之多。
[2]荀朗陵:即荀淑,字季和(84—149),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因曾任朗陵侯相,故后世稱之為荀朗陵,荀子十一世孫。博學而不好章句,俗儒非之,然以高行知人稱名州里。凡所識拔,皆為英彥。安帝時徵拜郎中,遷當涂長。去職歸家,時賢李固、李賢皆師之。后舉賢良方正,以對策譏刺貴倖(得寵的貴族、佞臣),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治事明理,人稱神君。后棄官歸,閑居養(yǎng)志。八子俱有名,世號“八龍”。
[3]元方:陳紀,字元方,陳寔長子。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兄弟孝養(yǎng)(孝敬父母,養(yǎng)育雙親),閨門雍和(內(nèi)室、家庭和諧、和睦)。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并稱為“三君”。陳紀遭黨錮后,發(fā)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shù)萬言。
[4]季方:陳諶,字季方,陳寔第六子。
[5]長文:陳群(?—236),字長文,陳寔之孫,陳紀之子。后漢潁川許昌人。少與祖父寔、父紀、叔諶并有盛名。為人清尚有儀(清白高尚、儀容俊秀、舉止大方),雅好結(jié)友,有知人之明。三國時初為劉備別駕,后歸曹操,辟為司空掾、御史中丞、侍中。曹丕即王位,封陳群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陳群在任內(nèi)訂制九品官人之法,成為歷史名制。曹丕踐阼(天子即位)后,陳群徙尚書令,進爵潁鄉(xiāng)侯。陳群在魏,先后受曹操、曹丕托孤,成為國之重臣,官至司空。謚靖侯。
[6]叔慈:荀靖,字叔慈,荀淑第三子。有至行(卓絕的品行),不仕,號曰玄行先生。荀淑有八子:儉、鯤、靖、燾、汪、爽、肅、敷。荀淑之八子均有才學,時人謂之“八龍”。荀靖年五十而卒。
[7]慈明:荀爽(128—190),字慈明,荀淑第六子。慈明外朗(外貌開朗,樂觀暢快),叔慈內(nèi)潤(內(nèi)心滋潤,頗有涵養(yǎng))。據(jù)《后漢書·荀爽列傳》,他“一名谞,幼而好學,年十二,能《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jīng)書,慶吊不行(凡慶功或吊喪都不前往參加),征命不應(yīng)(朝廷征用或命令均不予回應(yīng))。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太常趙典舉爽至孝,拜郎中。爽聞,即棄官去。后遭黨錮,隱于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余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獻帝時任司空,參與王允等謀誅董卓,后病卒。
[8]余六龍:指荀淑其他六個兒子。
[9]文若:荀彧(yù,163—212),字文若,荀淑之孫,荀鯤之子,被世人稱作輔佐帝王之賢才(“王佐之才”)。官至漢侍中、尚書令,是曹操最信任的謀臣和功臣,為當時北方統(tǒng)一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為曹操舉薦了鐘繇、陳群、司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于建計、密謀、匡弼(匡助或輔助他人)、舉人(舉薦人才)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子房,即張良,公元前?—189。漢代韓人,字子房。家五世相韓;秦滅韓,良廣納刺客,椎擊秦始皇于博浪沙,未遂,逃匿下邳。秦末,劉邦乘陳勝、吳廣起義之機起兵,以張良為謀士,佐漢滅秦、楚,張良因功封留侯。)文若后因為反對曹操稱魏公而調(diào)離中樞,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死后被追謚為敬侯,后又被追贈太尉。
[10]太史:官名,掌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
[11]真人東行:真人,道家稱修真得道的人;亦指有才有德,有相當?shù)赖虏偈睾臀幕R的人。東行,向東出行。
評鑒
這一則,講陳寔(104—187)故事。寔字仲弓,后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桓帝(147—167)時為太丘縣(故址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北)縣令,時以“陳太丘”稱之。陳寔以“清靜無為”治縣,百姓得以安適。
陳寔有個好友荀朗陵,即荀淑,字季和(84—149),東漢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博學而不拘泥,知人善任,好章句,俗儒非之(腐俗之儒生常常否定他),然以高行知人(行為高尚,知人善任),名聞州里。凡他所賞識、提拔之人都是英杰賢能之士。安帝(106—125執(zhí)政)時,征拜郎中,遷升當涂長(安徽省當涂縣縣長)。后去職歸家。繼舉薦賢良方正之士(賢淑、優(yōu)良、正直不阿,有一定道德操守和文化的知識分子),以對策譏刺貴倖佞臣(位尊而得寵的奸偽之臣),為大將軍梁冀所忌,出補朗陵侯相(朗陵,縣名,因朗陵山而得名,故址在今河南省;侯相,漢代在侯國設(shè)相,主治民,官秩如縣令)。
以上是荀淑的簡況。
陳寔雖是一縣之長,家境卻貧窮儉樸,這次去拜訪荀淑時,手下沒有仆人可供役使。陳寔便叫長子元方(陳紀)負責驅(qū)趕馬車;叫幼子季方(陳諶)拿著手杖在車后跟從;孫子長文(陳群)還年幼,安置在車中乘載隨行。
車子到了荀淑家門口,荀淑率八個兒子熱情迎客——其中第三子荀靖(字叔慈)在門口迎候客人,第六子荀爽(字慈明)給客人斟酒,其余的六個孩兒(即荀儉、荀鯤、荀濤、荀汪、荀肅、荀敷)負責上菜。孫子荀彧當時還年幼,便坐在爺爺(荀淑)的膝蓋上。
對于陳寔拜訪荀淑這件事,當時朝中太史上奏皇上曰:“這是‘真人東行(即有才德之士向東出行)??!這是上應(yīng)天象之吉兆啊!”“真人東行”,代表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最高層對這次“陳寔東行”的首肯。
時有太史奏曰:“五百里賢人聚?!保ㄌ吹利[:《續(xù)晉陽秋》)這是指陳寔率諸子孫造訪荀淑(荀朗陵)一家人。荀淑博學而名聞州里,“識拔”了許多“英彥之士”;而且,他的八個兒子中,就有兩個最為有名,一是第三子荀靖,才高識廣,行為合乎禮儀,以德、孝稱名于世;二是第六子荀爽,年方十二便通讀《春秋》《論語》,舉至孝,拜郎中。后遇“黨錮”之禍,遭到誣告?;傅勰酥阜Q其為“黨人”,株連二百余人,下獄治罪。后赦歸田里,禁錮終身。荀爽隱遁漢水之濱逾十余年,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jīng)》《春秋條例》《新書》等,號為“碩儒”,成為學問淵博的著名學者。
作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作協(xié)名譽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