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貴賓住宿為何叫下榻
●文/佚名
大伙都知道,下榻就是住宿,可為什么用這個詞兒呢?這得從東漢的時候說起。
那時有個當官的,叫陳蕃。這人挺神的,年輕的時候住在一所房子里,房子里搞得亂七八糟,他也不收拾。后來有人問他,你怎么也不拾掇拾掇。他說了一句特牛的話,大意是大丈夫要掃就掃天下,掃屋子干嗎?后來有人據(jù)此演繹出不同的觀點,叫“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人當官時名聲還不錯,就是脾氣怪,犟得很。他升官時,送他的人們連城門都不出,大概也是知道他脾氣犟,不敢惹他。
陳蕃在南昌做官的時候,因為這個脾氣,基本誰也不接待,唯獨一個人例外。這人叫徐孺。為什么例外呢?咱們來看看《后漢書》,書里評價徐孺時用了四個字,叫作“恭儉義讓”。過去人們心中的道德楷模,應(yīng)該具備五方面,即“溫良恭儉讓”,就是溫和、善良、謙恭、節(jié)儉、忍讓。這徐孺占了三條,還多了個“義”,可見人們對他很贊賞。大概就是因為他人品好,才被陳蕃高看一眼。
那時候,陳蕃的家里有一張榻。這個榻還不是床,而是鋪在地上、能坐能躺的一種家具,很多是用竹子做的。平時,陳蕃就把這榻掛起來,也不用,獨獨徐孺來的時候,陳蕃要把榻取下來,和徐孺坐在上面聊天,以顯示特別重視。
這事兒后來成了典故,被寫進了史書。到唐朝時,詩人王勃寫過一篇特有名的文章《滕王閣序》,其中有這么一句:“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本褪钦f南昌出人物啊,像徐孺那樣的,都能讓陳蕃把榻取下來特別優(yōu)待。于是“下榻”這個詞兒就有了這么一層意思:禮尊賢士,表示特別敬重。
(摘自《現(xiàn)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