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密云中學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德育為本、“五育”并舉,全面推進德育工作創(chuàng)新開展。黨組織牢牢把握德育方向,制定策略,成立黨建服務中心,強化德育隊伍建設,聚合黨支部和黨員能量,形成全員德育、全過程德育、全方位德育的育人框架。構建“螢火德育”體系,通過課程育人和實踐育人兩個基本路徑,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實現育人目標。
課程育人——利用課堂主渠道,
夯實育人主陣地
學校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德育目標融入各學科課程,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以思政課為重點,帶領學生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同時,全員參與課程思政,構建思政育人網絡,開發(fā)特色校本德育課程。
第一,創(chuàng)新實施思政課,彰顯育人新理念。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但長期以來,思政課存在個別教師“照本宣科”“一言堂”的現象。為解決上述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黨總支帶領思政課教師結合國家課程內容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深入研究,變革思政課實施策略。經過兩年實踐,形成了“知行合一:多場域協同‘參與式’思政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的路徑與模式。課程融合課堂、校園生活、密云生活和社會生活實踐場域,采取組織化參與、協同化參與和自主化參與等方式,使學生在真實生活體驗和思想碰撞的基礎上,感悟真理、體悟正能量,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政治信仰,在人生道路中做到知行合一。
在課程中,學生主動走進社會進行調研,并將結果反饋給相關部門,如提交密云區(qū)科學建議和模擬政協提案累計130余項。2020年,學生的“綠水青山”生態(tài)密云建設調研報告走進了密云區(qū)政協會議;2021年,學生提交的關于建立社區(qū)托老所的提案被董敏委員作為主提案帶上了北京市政協會議,并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第二,全員參與課程思政,實現協同育人。除了思政課程校本化實施外,語文、歷史等課程利用語言文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等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品質;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強化對學生的審美情趣、健康體魄的培養(yǎng);心理課程強化對學生的心理指導,合理疏解學生情緒。
第三,開發(fā)特色校本德育課程,凸顯使命擔當。黨建管理中心協同學生發(fā)展中心、教師發(fā)展中心及課程研發(fā)部門,召集黨員志愿者,以研發(fā)小組、研究工作室為依托,開發(fā)特色德育課程。目前,學生領導力課程、思辨性表達課程、主題班會課程等頗具特色的課程已經成為學校的日常課程。
以思辨性表達課程為例,該課程以思辨性表達為抓手,讓學生敞開心扉,在辯論中澄清觀念、明辨是非。黨員教師郭雪帶領教師團隊主動承擔課程研發(fā)和實施工作,邊學習邊實踐,探索德育如何與主題班會結合,初步形成了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學科德育方法,嘗試將課堂中的思辨和德育的思辨相結合。
實踐育人——開展實踐活動,
拓展育人路徑
學校黨總支依據學生培養(yǎng)目標,設立學生發(fā)展服務中心,組建以各年級黨支部黨員為核心成員,融合班主任、骨干教師的項目實施團隊,分主題、分階段設計并實施實踐育人活動。
第一,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學校深度挖掘愛國主義資源,讓師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偉大奮斗之中。組織走進白乙化、鄧玉芬教育基地,以及閱讀紅色經典、編寫紅色劇本、傳唱紅色歌曲、時政講堂、熱點述評、模擬政協、時政英語、紅色文化劇展演等活動。扮演《紅巖》中許云峰的同學說:“我覺得在臺上我就是許云峰,就是共產黨員。在臺下,我必須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因為,先烈們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p>
第二,科學指導生涯規(guī)劃,描繪人生美好藍圖。學校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guī)劃,明確高中三年的發(fā)展目標。帶領學生走進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參觀走訪、體驗調研,使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懷,堅定理想信念。
第三,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體系,拓寬實踐育人渠道。學校成立“螢火蟲”志愿者協會,每年開展60余場“青年說”宣講等活動。開辟螢火微光廣播站、宣傳站、“螢火銳評”專欄三個輿論陣地。積極走訪社區(qū)、企業(yè),凝聚合力,拓寬育人渠道。黨總支帶領優(yōu)秀黨員構建以學校生活、家鄉(xiāng)生活、社會生活為中心的“高中生活實踐場域”;與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同建立大中小思政一體化示范基地,多維度、多路徑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
編輯 _ 于萍" "柳帆(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