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兒”是青海地區(qū)較為流行的民歌種類,2009年9月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符號的一種,音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交流情感、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而民族民謠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形式,通常帶有自身獨特的魅力。青海的“花兒”是一種極具自身特色與文化內涵的民族歌謠,但是由于民族性較強、文化較為小眾以及在傳播過程中傳播力、影響力不夠高,再加上新媒體時代新穎的音樂形式逐漸充斥音樂市場,使得新業(yè)態(tài)趨于飽和,其傳播面臨著較大的壓力。本文對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概述,探究了新媒體視域下“花兒”的傳播現(xiàn)狀及困境,并針對傳播過程中的問題與困境提出相應策略,旨在為我國民族歌謠的傳播提供借鑒。
關鍵詞:青?!盎▋骸?;民族歌謠;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207,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4-0109-04
一、引 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世世代代傳承的傳統(tǒng)文化,正日益受到重視。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非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諸多機遇,不僅拓寬其傳播渠道,也打破其傳統(tǒng)的傳播空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媒體技術應用于非遺文化繼承、傳播、保護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以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為例,它是流傳于青海省、凝聚青海多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也是我國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結晶,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傳承者應將新媒體技術視為重要的傳承與保護的方法和手段,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使“花兒”得以廣泛傳播。然而,在新技術、新形勢的沖擊下,“花兒”不僅未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其傳播效果反而更加弱化。因此,如何讓“新媒體之船”更好地承載傳統(tǒng)文化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成為新的亟待研究的課題。
二、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發(fā)展情況概述
“花兒”是青海地區(qū)較為流行的民謠,2009年9月被聯(lián)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又被稱作“野曲兒”[1],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經歷了600多年的發(fā)展。它是由漢、藏、回、東鄉(xiāng)、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9個民族共同用漢語演唱的民謠,也是西北地區(qū)重要的民族文化傳承和情感紐帶[2]。青海民族歌謠“花兒”在歷史的更新迭代中不斷地推陳出新,由之前“單純歌頌愛情”逐漸發(fā)展成為“勞動人民的情歌”,所歌唱的愛情也演變得非常廣泛和多樣。此外,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歌詞大多樸實無華,內容多源自當地的民風、民俗,情感表達大膽率真,使受眾通過歌謠就能夠體會到來自青藏高原的濃烈情感。
在青海地區(qū)保留最完整、影響最久遠的歌謠是“河湟花兒”?!昂愉一▋骸钡男误w是詩、靈魂是音樂,再結合演唱便形成了完整的“花兒”藝術?!昂愉一▋骸钡难喉嵭问捷^多,一般以七字句為基礎,兩停頓的押韻,具有強烈的語言風格和音樂性、藝術性[3]。與此同時,青海民族歌謠“花兒”還交融了多個民族和宗教的文化、歷史,在曲調方面充分吸收和采納了回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樂曲風格和旋律,朗朗上口,韻味十足[4]??梢哉f,青海民族歌謠“花兒”是中國民間樂曲的一大藝術瑰寶。正是因為青海地區(qū)廣闊無際的藝術舞臺,人們可以在蒼茫的田野和草原上放聲高歌,表達他們對愛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感觸。青海民族歌謠“花兒”就像西部高原生長的植被,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三、新媒體視域下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傳播現(xiàn)狀及困境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更新與演進,并在此背景下推動著新媒體與包括民間歌謠在內的不同音樂種類的合作與發(fā)展。新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新興媒體技術應用于音樂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活動中,隨之帶來了音樂形式、傳播方式的豐富多樣。隨著音樂形式的多元化發(fā)展,新穎的音樂類別不斷產生,加之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更迭、廣泛應用于音樂的拓展和進步,助力音樂創(chuàng)新發(fā)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作為民族音樂重要組成部分的青?!盎▋骸币矐槕绷?,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由于“花兒”自身的民族文化屬性,在新媒體環(huán)境的不斷沖擊下其發(fā)展也面臨諸多困境。
(一)傳統(tǒng)文化面對數字受眾的窘境
受眾是信息的終端,是信息的接收者,對于演唱和傳承“花兒”的人而言,受眾不僅是音樂的欣賞與接受對象,更是這種文化的欣賞與接受對象。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再加上文化教育程度、生活環(huán)境背景以及對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等各個方面的差異,會對相同的傳播內容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tài)度。在信息和時尚充斥的今天,特別是電視、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受眾的視野變得更加廣闊、審美情趣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卻與傳統(tǒng)口頭民間藝術的距離逐漸變遠。
此外,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所導致的圈層化越來越明顯,在開放的網絡信息空間中,數字用戶多以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感興趣的話題為連接,從而形成不同的圈層社群或亞文化群體。然而,圈層化所帶來的差異性也讓信息在傳播過程中面臨重重的無形圍墻,導致不同領域的內容難以進入到另外一個全新領域,不同認知的人群在算法“牢籠”中也難以接觸到自己興趣以外的事物。
因此,“花兒”作為一種流傳在青海地區(qū)的極具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對于從小居住在青海地區(qū)或是對該地區(qū)的文化較為了解和感興趣的受眾來說,不僅是一場音樂盛宴,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視聽享受;對于那些不了解青海、不了解“花兒”的受眾來說,他們不僅難以深刻理解“花兒”蘊涵的文化內涵,也難以推動“花兒”的傳播。民族歌謠有效傳播的關鍵,在于受眾是否真正理解其文化內容、是否欣賞其文化內涵,而青?!盎▋骸笔蔷哂星嗪5胤教厣膫鹘y(tǒng)口頭民間文化,演唱中還蘊含著多個民族的特色,如果無法得到受眾的欣賞與理解,也難以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二)民族優(yōu)勢面對地域限制的挑戰(zhàn)
青海民族歌謠“花兒”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其歌詞中包含著青海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多元民族情感,但其民族性與現(xiàn)代風格的融合不夠深入,加之“花兒”是一種通過演唱用音符直接進行傳播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屬于面對面互動地表達情感的民間藝術,使得“花兒”的傳播難度不斷加大??诙鄠鞯膫鞑シ绞經Q定著“花兒”是用口頭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并傳播的,沒有固定的文字加以記錄,文化容易散失、遺忘,并且文字表達存在變異性,為廣泛傳播以及代代傳承帶來了阻礙。除此之外,“花兒”的傳播地域較為局限,多在青海的農村以及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qū),傳播渠道難以打開,進而影響其知名度與關注度的提高。
(三)新興業(yè)態(tài)對“花兒”傳承的沖擊
在音樂市場趨于飽和的當下,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傳媒技術,如AR、VR技術等不斷應用于音樂內容創(chuàng)作與內容傳播過程中,使得傳播模式相對固化、內容形式較為單一的青海民族歌謠“花兒”難以快速適應新業(yè)態(tài)的沖擊,同時傳承人的缺失也是“花兒”以傳統(tǒng)形式進行傳承的一大限制因素。
與流行音樂相比,青海民族歌謠“花兒”這種充滿民族特色的歌謠的競爭力較弱,其在追求內容形式多樣、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音樂環(huán)境中逐漸處于弱勢地位。此外,在新業(yè)態(tài)環(huán)境的沖擊下,老一輩傳承者難以快速掌握新媒體技術并進行應用,逐漸與新興音樂市場相脫節(jié),因而很難承擔起擴大傳播范圍與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始終秉承著“發(fā)展、傳承”的理念,因此民間文化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擔任著重要角色,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也決定了其“人在藝在”的特點。青海民族歌謠“花兒”傳承鏈的斷裂以及新業(yè)態(tài)下傳承人的斷續(xù),降低了其傳唱度與知名度[5]。與此同時,年輕人對民間藝術文化的了解較少、興趣較低,也加劇了“花兒”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的傳播難度。
四、新媒體浪潮下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
為了更好地在新媒體浪潮中立足并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傳承人、文化傳承工作者以及更多的社會力量,要根據“花兒”在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尋找新的傳播路徑,積極轉變發(fā)展思路,不斷克服問題,從而實現(xiàn)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銜接。
(一)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豐富“花兒”的文化內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基礎[6]。由此可見,保護并傳承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多樣性,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形式應成為文化工作者關注并努力的重點內容。青海民族歌謠“花兒”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應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形式、豐富自身內涵,以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首先,豐富民族歌謠內容可以是歌詞的改編或是與流行元素進行結合,將傳統(tǒng)民謠與現(xiàn)代歌唱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融合,以更為年輕的方式和形態(tài)出現(xiàn)在更多人面前,讓更多年輕人得以知曉青?!盎▋骸薄1热?,2018年,阿朵在瑞士達沃斯獻演的中國新·民族音樂節(jié)目《生養(yǎng)之地》有機融合了苗族鼓舞武術鼓秀、苗族蘆笙演繹及苗族深山水腔,讓苗族音樂與中國民族文化驚艷了世界;2020年,阿朵在綜藝節(jié)目《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以一首《扯慌哥》讓全國觀眾認識到了新民族音樂的獨有魅力。
其次,民族歌謠表現(xiàn)形式的創(chuàng)新方式還可以通過二次創(chuàng)作、舞臺劇改編、話劇改編等來實現(xiàn),不僅增加歌曲的豐富性和厚度,也讓傳唱變得更加多樣化。比如,湖北恩施民歌《黃四姐》經過改編后,其歌詞部分從“方言”變?yōu)椤安糠制胀ㄔ捙c部分恩施方言相結合”的形式,使其變得更加朗朗上口,在恩施當地熟知度更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傳唱《黃四姐》后,其單純的歌曲形式也開始變得多樣化,從舞臺表演到音樂短片,從舞臺劇到被央視拍成音樂專題片,都讓《黃四姐》變得更加廣為人知。
(二)拓寬傳播渠道,打破“花兒”的地域限制
青海民族歌謠“花兒”自帶的地域色彩以及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是其自身優(yōu)勢,同時也因地域文化的限制,導致其傳唱度不高。因此,創(chuàng)作者可以通過拓寬傳播渠道、利用移動互聯(lián)網傳播的及時性和互動性以及進行跨文化傳播時植入民謠等方式,讓“花兒”的傳播更加廣泛。
首先,移動終端上的不同平臺能夠讓“花兒”的傳播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比如,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和喜馬拉雅、網易云音樂等音頻平臺,為傳承者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通過年輕化的形式將“花兒”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從而擴大了“花兒”文化的影響力。
其次,線上教育的發(fā)展也為“花兒”打破地域限制提供了更多平臺。在當前的世界大環(huán)境下,很多國際之間的教育和跨文化交流活動逐漸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比如,從2020年3月23日起,土耳其某高等院校孔子學院的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教授土耳其學生中文課;孔子學院在國家漢辦的管理下也可以在中文課程教學中將民族歌謠“花兒”等加入其中,讓國外受眾在學習中文時也能感受到我國的地域文化,體驗到我國少數民族歌曲的魅力。
(三)加大資本引入,助力“花兒”的發(fā)展
當前,傳統(tǒng)文化傳承人在各種壓力下變得越來越稀少,而鼓勵傳統(tǒng)文化傳承或許是留住潛在受眾并刺激新的“傳承人”加入的有效措施,古老的文化和優(yōu)秀的藝術需要更加優(yōu)秀的傳承人[7]。2023年,中央財政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達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預算合計共82598萬元,提前下達74340萬元,主要用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8]。政府的這一舉措表明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并為相關保護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整合資金的方式貫通扶持渠道,將這份鼓勵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傳遞下去。比如,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非遺保護群體可以通過扶持資金的合理劃分與再利用,后續(xù)進行相應的評估等手段,創(chuàng)建有力的激勵機制,鼓勵更多受眾參與其中,為“花兒”的傳播作出更多的貢獻。
此外,打造營銷傳承人IP同樣也是很好的鼓勵手段。政府相關部門應在文化傳播領域積極探尋民間的優(yōu)質傳承人,通過其個人形象的建立以及對“花兒”的演繹,盤活資源,將其打造為文化品牌,使得大眾在接觸到“花兒”相關文化時能夠第一時間想到該IP,從而持續(xù)傳播“花兒”文化。
五、結 語
青海民族歌謠“花兒”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保護、傳承與傳播的意義重大。新媒體時代,隨著新媒介技術的變革以及更具吸引力、創(chuàng)新力的音樂形式出現(xiàn),青海民族歌謠“花兒”的傳播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zhàn),比如傳承者的銜接問題、地域限制問題等,使得青?!盎▋骸痹趥鞑ヅc發(fā)展過程中處于弱勢。因此,青?!盎▋骸钡谋Wo者、傳承者應在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情況下,積極順應潮流、適應媒介變革,堅守藝術價值與內核,不斷擴大“花兒”的傳播力與影響力,從而讓青?!盎▋骸背掷m(xù)綻放民族魅力,散發(fā)文化光環(huán)。
參考文獻:
[1] 胡芳.文化認同視域下青海三大民俗文化圈的交融與共享[J].青海社會科學,2021(2).
[2] 趙宗福.西北花兒的文化形態(tài)與文化傳承———以青海花兒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1(1).
[3] 郭艷華.?!盎ā毖莩拈g傳統(tǒng)及舞臺化呈現(xiàn)[J].中國音樂學院,2021(1).
[4] 李昕.青?!盎▋骸钡囊魳诽匦约把莩椒ㄌ骄縖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8(3).
[5] 冶英生.青?!盎▋骸备枋职l(fā)展路徑探索研究[J].民族學論叢,2022(1).
[6]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govweb/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2020-08-12.
[7] 于波.“一帶一路”背景下高校國際傳播人才文化傳播能力培養(yǎng)[J].東南傳播,2016(10):54-56.
[8] 中央財政支持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達保護資金超8.2億元[EB/OL].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766138777942477451wfr=spiderfor=pc,2023-05-17.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