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萍
【摘? 要】美術課是陶冶學生藝術情操、豐富學生審美素養(yǎng)的學科。同時,美術課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下的重點,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所以,重視對美術學科的開發(fā),并將信息技術納入其中,帶給學生不一樣的美術學習體驗,既是當前研究的重點,也是后續(xù)教研和教學的主要方向。此次研究將圍繞三個大方面展開,詳細闡述信息技術下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整改
措施。
【關鍵詞】小學美術;信息技術;教學融合;教學
研究
以往在教授美術課時,教師通常都是照著一幅圖畫描述,然后再出示另一幅畫供學生勾勒,課堂教學便算完成了。整體來看,這樣的教學過程不但單調、缺乏創(chuàng)造性,且不利于學生感受美。美術作為美育的搖籃,它應該充滿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趣味性和審美色彩。將信息技術融入美術課堂,不但能將知識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其親身感受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同時,也能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年代、地區(qū)的藝術文化特色。久而久之,一方面能改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態(tài)度,也能助力其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深度探索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的有機融合方案,締造全新的課堂情境,優(yōu)化學生學習體驗,無疑是當前乃至今后所要研究的重點。
一、構建精美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边@番話不難理解。當學生對一件事物充滿興趣時,不論學習的過程多么復雜,期間都會充滿無盡的歡樂。反之,如果學生興致泛泛,那么再有趣的知識操作起來也是味同嚼蠟。將信息技術與美術課相融合,締造出精美且有趣的畫面情境,不但能有效抓住學生的眼球,還能促進他們學習與探究的興趣和動力。那么,具體該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有趣的美術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擺脫時空束縛,展現生活中的藝術
俗話說:“藝術源于生活?!比绻n堂脫離了生活,課堂教學將變得枯燥而乏味。但如果能擺脫時空的束縛,將生活中的藝術更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則能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創(chuàng)造意識。這樣一來,便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與思考的局面,從而讓美術課堂充滿更多的靈氣。
以湘美版小學美術《恐龍世界》為例,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恐龍的分類、形態(tài)及生活的年代,并在繪畫恐龍的基礎上形成環(huán)保的意識。在授課期間,如果單純地呈現恐龍的圖畫,很難抓住學生的眼球。所以,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播放有關恐龍、遠古時代的3D紀錄片,以此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察恐龍的外形特征,以及遠古時代的地貌、植物等。期間,為了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還可以給學生佩戴AR眼鏡,以此塑造出更真實的情境。通過體驗,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不但空前提升。甚至,很多學生都迫不及待地詢問“那只會飛的恐龍叫什么名字?”“那只脖子很長的恐龍叫什么名字?”“所有的恐龍都是吃肉的嗎?”“有沒有可以在水里游的恐龍?”就這樣,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變得格外高漲。隨著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教師可以順勢引出新課主題,并指導學生觀察不同類型恐龍的外貌特征,由此為之后的繪畫恐龍鋪墊重要的前提。
(二)智能“變!變!變!”,讓課堂靈動生趣
在融合信息技術的過程,教師還可以巧妙地運用游戲App,增強美術課堂的氛圍和趣味性,以此進一步抓住學生的眼球。而在玩的過程中,學生既能獲得審美的體驗,又能領略到別樣的學習。
以湘美版小學美術《我們來下棋》為例。游戲棋對于小學生而言,并不是特別的陌生。例如,斗獸棋、軍旗、五子棋等,都是他們平日會接觸到的,但如果涉及自主創(chuàng)作棋盤和游戲時,他們便會顯得捉襟見肘。究其根由,主要是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意識都相對薄弱。針對這個情況,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搜索不同棋類的App游戲,例如“少兒跳棋”“少兒斗獸棋”等。然后,隨機選擇學生體驗這些游戲,并在玩的基礎上總結這些游戲的規(guī)則、棋盤的形象特征等。隨后,再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創(chuàng)作我們心中的游戲棋,同學們會選擇哪種主題、元素,如何設計期盼?”通過對游戲的體驗,以及規(guī)則的總結,不僅讓學生對棋類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也在無形中點燃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這樣一來,隨著問題的提出,不但瞬間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更激發(fā)了他們的表達欲望。而后再鼓勵學生將想法落到實處,將想象中的棋盤繪畫拼貼出來,并投入實踐。這即讓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也鍛煉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實
踐力。
綜上可見,信息技術融入美術課堂,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啟發(fā)其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關鍵。所以,在后續(x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開發(fā)信息技術,構建更多有趣的情境,以此持續(xù)增強學生興趣。
二、靈動展示技藝,提升學生能力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是最終目的,加強學生對繪畫技藝的掌握水平,促進其藝術表現力,這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教師還要進一步開發(fā)信息技術,以此優(yōu)化技藝指導過程,讓學生在靈動多變的課堂教學中更扎實、更靈活地運用線條和色彩等基本技巧,從而勾勒出精美的美術作品。
(一)演示功能讓技巧指導更直觀
在指導學生技巧時,傳統(tǒng)課堂教學受制于材料,導致有些指導過程難以呈現在全體的面前。就如《水墨畫風景》一課來講,如果將宣紙鋪在黑板上,用毛筆在上面作畫,不但會導致墨流到下面,還會把教室弄得很臟。如果鋪在桌面上畫,不僅空間不夠,導致部分學生無法觀察到,還會浪費時間。信息技術的運用不但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讓技藝指導過程變得更直觀。如在指導學生運用中鋒和濃墨等技巧勾勒水墨畫風景時,可以將宣紙鋪在桌子上,然后打開投影儀,將畫面呈現在電子白板上。這樣一來便解決了空間狹窄,學生無法直觀捕捉畫面的難題。而且隨著拉近和放大畫面,也能讓學生更直觀、更清晰地捕捉到筆者執(zhí)筆的手勢,以及揮毫時的力度等。同理,在針對學生手勢、筆法的不足進行指導時,同樣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比如有的學生在嘗試運用中鋒勾勒線條時總是把線畫得歪歪扭扭、一頭粗一頭細,看上去非常不美觀。究其根由,主要與其手法和力度有關。所以,筆者將學生的勾勒方式與自己的勾勒方式一同呈現在畫面中(注:學生的手法在畫面左側,筆者的在右側),然后引導學生對比觀察。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捕捉到問題,也能促進其理解。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演示功能讓技巧在指導變得更靈活、更形象。
(二)回放功能助力學生二次學習
在以往的美術課中,經常會出現學生沒有聽懂的情況。此時,如果再重新給學生講解一遍,不僅浪費精力和時間,還會耽誤課堂進程。這樣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的錄制與回放功能便發(fā)揮了作用。以湘美版小學美術《風箏》為例:這節(jié)課共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給學生講解風箏的制作方法、流程;第二課時學生現場制作風箏。問題恰恰出在第二課時。有的學生在制作完風箏后,便在戶外嘗試將其放飛,但效果不盡人意。針對這個情況,筆者注意到他在制作風箏時忽略了膠水的用量問題。換言之,左邊的膠水濃度超過右邊,導致在放飛風箏時風箏向左側傾斜。隨后,經過詳細統(tǒng)計,班級還有一些學生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诖?,筆者將之前的教學錄像進行播放(注:并非完全播放,只截取“風箏制作注意事項”這一部分),以此給學生提供二次學習的機會。隨后,再搭配適當的講解,由此幫助學生查缺補漏。信息技術的錄像、視頻編輯等功能也可以服務學生課下學習,如在講完《藏書票》后,筆者利用互聯(lián)網搜索了相關的視頻,并通過剪輯編輯成微視頻,供學生在課下觀看。這樣一來,既能幫助他們溫故知識,也能拓展他們的藝術認知。
(三)AI功能輔助學生另類創(chuàng)作
AI繪畫技術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術繪畫的氛圍,也給美術教學帶來了諸多的可能性。如當學生畫完一幅畫時,教師可以將作品上傳到AI平臺,通過編輯、修改等方式,將畫面內容進行完善。隨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對比觀察原畫和AI修圖后的圖畫。這樣一來,一方面能增加學生的審美體驗,又能鍛煉他們的觀察能力。例如在《飛天暢想》一課,筆者利用AI繪圖功能,現場制作了火箭升天、神女飛天等不同的繪畫作品,然后鼓勵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尋找創(chuàng)作的靈感。當學生繪畫完畢之后,筆者又利用AI作圖功能,將學生的原畫修改成不同的風格,如CG、水彩、寫實等,由此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不知不覺間,不但抓住了學生的眼球,也讓他們迫不及待地創(chuàng)作新作品,而且為了確保原畫能夠生成更加精美的圖案,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格外認真。就這樣,在另類的創(chuàng)作體驗中,學生的實踐力逐步增強。需要注意的是,AI功能的運用要講究度,若過度和盲目地運用,反而會讓學生產生依賴性。所以,何時選擇使用該功能,以及如何運用,都需要教師慎重思考。
綜上可見,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能讓美術技巧的指導過程變得更有趣,同時能優(yōu)化學生在各個階段的學習效果。所以,教師要持續(xù)開發(fā)信息技術,制訂更多新穎的教學方案,以此優(yōu)化學生學習。
三、打破課堂束縛,優(yōu)化練習模式
如果只學不練,那么學生的美術能力將難以提升。因此,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有趣的練習情境,提高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體驗,無疑是關鍵所在。以湘美版小學美術五上《小記者》為例,教師給學生設計了“采訪+攝影+設計”的任務。當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讓學生將作品發(fā)傳到百度網盤,學生可以在互相瀏覽的過程中下載作品進行二次編輯、上傳。共享網盤為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提供了可能,學生既能看到同學的作品,還能激起他們擔任小記者的好奇心。如我班小紅(化名),她拍攝了花壇的照片,并通過畫圖軟件制作成了宣傳畫,又在畫的下方標注了鮮花的名字等。她的作品不但贏得了許多的“贊”,也獲得了一大批模仿者。最后,教師可以整合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借助編輯軟件等進行三次編輯,再通過打印、裝訂等方式形成“新聞雜志”“繪畫手冊”,并將其懸掛在圖書角內,供學生隨時翻閱。
綜上可見,信息技術融入美術學習,不但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模式,還能提供給學生獨特的體驗,激活學生的訓練信心。期間,他們既能體會到創(chuàng)作的樂趣,又能獲得許多的掌聲(注:準備一個網絡App的賬號,將學生的作品分享到平臺上,讓更多人分享學生的喜悅和創(chuàng)意),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自信心。長此以往,能為學生以后的美術學習鋪墊良好的基礎。
總之,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推廣為小學美術教育帶來了福音,它不僅改變了美術課堂的面貌,還帶給了學生諸多的歡樂和神奇的體驗。長此以往,能有效增強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yǎng)。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術的運用不能盲目,更不能形成依賴性,否則不僅會浪費寶貴的資源與時間,還會讓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喧賓奪主,久而久之,反而不利于學生成長。因此,如何正確運用信息技術,還需教師在后續(xù)的課堂教學中作深入的思考。
【參考文獻】
[1]封甜甜.小學美術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路徑探究[J].中小學電教,2023(9):15
[2]馬倩倩.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J].教育藝術,2023(7):20
[3]郭鳳美.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