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西走廊大量古建筑上存有匾額,裝飾在門庭、堂室、牌樓、城門等。匾額的題寫內(nèi)容與表現(xiàn)形式融匯了歷史史實、傳統(tǒng)書法、雕刻工藝、禮儀風俗、倫理道德等地域文化特色。本文通過對河西走廊文物古跡中為數(shù)眾多的書法匾額的梳理與溯源,在充分認識匾額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同時,進一步討論匾額文化對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助推價值。
關鍵詞:河西走廊;匾額文化;藝術價值;文化策略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斷演變發(fā)展中,歷朝歷代民眾對匾額都非常重視,匾額習俗具有非常獨特的地域特色。河西走廊沿線城市的眾多文物古跡懸掛有為數(shù)不少的書法匾額,這些匾額形制不一,內(nèi)容豐富,書體五體皆備,書藝精湛,文辭優(yōu)美,不僅承載了當?shù)睾裰氐臍v史文化,而且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逐漸固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成為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征。
書法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匾額又是書法的重要載體,是書法的重要傳承和展示方式。新時期以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全面發(fā)展,河西走廊旅游業(yè)隨之崛起,以當?shù)鬲毦咛厣淖匀痪坝^和歷史文化遺跡為重要基礎。名勝古跡越多、歷史文化越厚重的地方,旅游業(yè)越發(fā)達,社會經(jīng)濟也更趨活躍。匾額作為名勝古跡之上的重要文化標識,其意義之大自不待言。
梳理研究和發(fā)掘河西走廊上的這些匾額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書法審美價值,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名勝古跡的歷史淵源,而且能夠從書法藝術的角度,進一步弘揚其文化精神。
一、河西走廊的匾額文化追溯
河西走廊整體狹長,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全長1200多千米,是連接西域和中原的交通要道,更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河西走廊在早期主要由游牧民族占據(jù),至西漢時期,漢使張騫通過這里出使西域,為漢朝進一步開疆拓土打下了重要基礎?;羧ゲ〈笃菩倥螅鳚h王朝在河西走廊設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由此納入西漢版圖,并開始了它的輝煌歷史。
河西四郡的設立,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它既是政治經(jīng)濟的重要通道,更是軍事和文化的重要通道,是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蒙古族、回族、裕固族等多個民族的聯(lián)結紐帶,也是多個宗教信仰多元融合的文化重地,更無可辯駁地成了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文化長廊。
河西走廊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曾經(jīng)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佛教的東漸和商旅文化的繁榮,是形成河西走廊特殊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再加上道教、儒教的興盛和軍鎮(zhèn)的設立等因素,寺廟、佛窟、道觀、文廟、關帝廟、關隘和書院、會館、戲樓等等的出現(xiàn),客觀上為匾額的大量出現(xiàn)提供了場地上的保障。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古絲綢之路漸趨沒落,但其厚重的歷史文化依舊留存在了這黃塵古道,千年不滅,熠熠生輝。
河西走廊從東到西一千多公里,沿線分布了大量的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跡。從最東面的武威市,著名的旅游景點有烏鞘嶺、天梯山石窟、武威文廟、雷臺、羅什寺、白塔寺等;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則有西夏國寺、馬蹄寺、鐘鼓樓、木塔、山西會館、七彩丹霞、焉支山等;往西的酒泉市有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陽關、玉門關、金塔寺、榆林窟、西千佛洞、泉湖公園等。嘉峪關市則有嘉峪關關城和懸壁長城。這些名勝古跡的書法匾額當中,有明清時期的,但原匾大多毀于兵火戰(zhàn)亂、自然災害以及人為破壞。除了少數(shù)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留存之外,大多為現(xiàn)代新刻的匾額,但不乏精品力作。
武威文廟、張掖西夏國寺、酒泉泉湖公園以及嘉峪關關城里邊懸掛的匾額,是河西走廊留存書法匾額里保存數(shù)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品相最完整、最有價值的。特別是武威文廟文昌宮保存的44塊清代、民國時期的匾額,不僅書法藝術水平高,而且忠實地反映了特定時代的歷史文化。其中“化峻天樞”匾(圖1),系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所作,是武威文廟文昌宮保存年代最為久遠的匾額?!拔慕涕_宗”匾(圖2)系民國二十八年(1939)所作,是年代最晚的一塊,兩者相距250余年。武威文廟這諸多匾額呈現(xiàn)的文化意蘊,吸引著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的無數(shù)游客。
張掖大佛寺正門懸掛的“大佛寺”匾,系趙樸初先生用楷書所題,趙樸初先生既擔任過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又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此匾書風端嚴厚重,氣勢雄壯,一派正大氣象。大佛殿正門上方懸掛的“無上正覺”匾(圖3)系乾隆皇帝御賜,其上二層懸掛的“功德須彌”匾系應中逸先生所書。兩者皆系行楷書,莊重沉穩(wěn),氣象渾穆,觀之使人頓有心如止水、氣息平和之感。兩邊柱子上懸掛的對聯(lián)頗具佛理意味,上聯(lián)是“睡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下聯(lián)是“問者永問,問百世永問難明”。諸如此類,不僅給寺院增色不少,而且給游客帶來了審美愉悅和思想啟迪。
位于張掖市中心的鐘鼓樓又稱鎮(zhèn)遠樓,系河西走廊現(xiàn)存最大的鐘鼓樓。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順治五年(1648)毀于兵火,康熙七年(1668)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鐘鼓樓四方門洞頂部砌五層磚券,鈞嵌刻有磚雕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zhèn)遠”,以此顯示張掖重要的政治及軍事地位。樓閣分為兩層,重檐四面皆懸掛匾額,一層東為“金城春雨”,西為“玉關曉月”,南為“祁連晴雪”,北為“居延古牧”。到康熙七年重建后,又增東“九重在望”、西“萬國咸賓”、南“聲教四達”、北“湖山一覽”四塊匾額懸掛于二層。上下八塊匾額,皆依據(jù)張掖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而擬定??上г医圆恢K,現(xiàn)存匾額皆為20世紀八九十年代補制,題匾作者分別為:趙一鶴、黎泉、馬競先、魏傳統(tǒng)、朱乃正、陳伯希、吳廷富、顧廷龍,他們皆系甘肅省內(nèi)外知名書畫家。
酒泉鼓樓四面門洞上方各嵌磚雕匾額一塊,分別是“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望祁連”“北通沙漠”,其取意與張掖鐘鼓樓匾額一脈相承。此外,樓臺東南角砌筑馬道,裝有一門,門上方懸掛一匾,題為“云路先登”,鼓樓二層東西兩面檐下分別懸掛“聲震華夷”和“氣壯雄關”木制匾額,使人從中感受到酒泉作為河西重鎮(zhèn)所散發(fā)的獨特魅力。在酒泉泉湖公園尚保存有清代安肅兵備使者陸廷棟于宣統(tǒng)三年所題“西漢酒泉勝跡”匾額和陜甘總督左宗棠所題“大地醍醐”匾額。
嘉峪關雄踞萬里長城西端,天下聞名。關城東閘門門樓上懸掛有“天下雄關”木質(zhì)匾額,東甕城外的文昌閣、關帝廟、戲樓以及城內(nèi)靠北的游擊將軍府也都懸掛有書體、風格不一的匾額。整個關城最為著名的一塊匾額,就是曾經(jīng)懸掛于西門城樓上的由陜甘總督左宗棠題寫的“天下第一雄關”。據(jù)載,當年林則徐路過嘉峪關曾經(jīng)見到過這一匾額,可惜早已遺失。而現(xiàn)在所懸掛的“天下第一雄關”匾額(圖4)系趙樸初先生所題。
敦煌莫高窟小牌坊正面匾額原題“過漢橋”,后改為郭沫若所題“莫高窟”,背面“石室寶藏”匾亦為郭沫若所書。郭沫若是現(xiàn)代文學大家,也是舉世公認的書法大家,他的題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而另一個著名景點鳴沙山、月牙泉,大門上匾額“鳴沙山月牙泉”系啟功先生所書,門柱上的草書對聯(lián)系沈鵬先生所書。二位先生都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又均已作古,他們的題匾也越發(fā)顯得珍貴。
中國書法作為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脈相傳的重要途徑。而書法匾額,因其特殊性,便無處不在地起到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匾額的功用和特殊意義
蕭顯題寫的“天下第一關”,讓我們牢牢記住了山海關。左宗棠和趙樸初題寫的“天下第一雄關”,使我們對嘉峪關久久難忘。萬里長城十三關,那些題寫于每一座關城之上的匾額,都讓我們在面對它們的時候,贊嘆不已,流連忘返。每一塊古舊匾額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生動感人的歷史文化故事。而每一塊匾額,都歷經(jīng)歷史的滄桑,散發(fā)著強烈的文化光芒。匾額既是名勝古跡的招牌,也是文化精神的象征,更是建筑群體的靈魂。
匾額是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是建筑物的點睛之筆。匾額嚴格來講,又分為“匾”和“額”,《說文解字》說,古時“扁”和“匾”通用,“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額”字,則是指懸掛于門頭上的牌匾。匾額從功用上講分為以下兩種:
一是標示功能。建筑物落成之后,必然要根據(jù)其建筑特點和使用功能為其命名,并請擅長書法的達官顯貴或文化名流進行題匾。然后將題寫在宣紙上的字跡拷貝到相應木板或石板、磚雕之上,再進行雕刻,最終制作成精美的匾額,然后懸掛在門樓或大廳的正堂以及鑲嵌在門楣之上。這類標示性匾額,使人一看便知其是何處所。大者可以是一座城市,如張掖市東城門樓所懸掛的江澤民主席所題“金張掖”匾額,即屬于這一類型。中者可以是一座廟宇、關隘、佛窟、書院等,如趙樸初先生為張掖大佛寺所題“大佛寺”匾額和為嘉峪關關城所題“天下第一雄關”匾額,郭沫若先生為莫高窟所題之“莫高窟”匾額,即屬于此類。小者可以是一座大殿或是一處亭臺樓閣,如張掖大佛寺“藏經(jīng)樓”匾額、月牙泉“聽雷軒”(圖5)匾額等。
二是歌功頌德,教化萬民。這一類匾額通常出現(xiàn)于廟宇和書院。如武威文廟文昌宮桂籍殿里懸掛的一些匾額:“書城不夜”“輝增西垣”,清同治年間趙國璽題寫的“牖啟人文”匾,題于康熙五十八年的“化峻天樞”匾,題于雍正九年的“德盛化神”匾,鄭松齡題于乾隆四年的“掌仙桂籍”匾,曾國瑛題于乾隆十一年的“文明長晝”匾,甘肅按察使司按察使、前分守甘涼兵備道劉大懿題寫于嘉慶十一年的“聚精揚紀”匾,牛鑒題寫于道光十九年的“天下文明”匾,民國六年題寫的“文明以正”匾等。其中“書城不夜”和“聚精揚紀”兩塊牌匾,皆被中華名匾收錄。這些題匾文辭精美,寓意深刻。人們通過欣賞這些匾額,可以提升書法修養(yǎng),從中獲得思想啟迪,積極奮進,從善如流。
三、河西走廊匾額文化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匾額是文學藝術、書法藝術和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三位一體,不可或缺。其優(yōu)美深邃、意義深遠的文辭和精湛的書法以及精美的雕刻制作工藝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成為獨具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的藝術精品,深深融入了河西走廊的厚重歷史,成為其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
分布于河西走廊各處的匾額,其題匾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為多,同時也有少量以篆隸和草書書寫的。題寫匾額者,不是政府要員,就是文化名流。他們的特殊身份加上他們的綜合修養(yǎng)和書法功力,自然使他們題寫的匾額具備特殊的文化審美。
筆墨當隨時代,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凡古人題寫的匾額,均有古樸端莊、沉雄厚重、大氣磅礴的藝術特點,體現(xiàn)的是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大氣象。武威文廟中所藏44塊匾額大多具有這一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書法所持有的敬畏之心。而當代的一些前輩老先生所題匾額中,亦不乏這樣的精彩之作,如郭沫若和趙樸初等人所題匾額,有效地延續(xù)了榜書的正脈。
當代書家題寫的匾額,雖各體皆備,風格多樣,但在氣象和格調(diào)上與前輩先賢書寫是存在一定差距的。這些匾額,因題匾者的學問、功力和藝術風格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們在參觀欣賞的過程當中,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歷史認知和藝術感受。
匾額作為古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會隨著建筑本身的興衰而不斷發(fā)生變化?;驓в诒饝?zhàn)亂,或毀于自然災害,或因年代久遠而風化腐蝕,或因其他人為因素而遺失。因此,武威文廟44塊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的匾額,便顯得彌足珍貴,值得人們不斷去研究與挖掘。而一些后期補做的匾額自然也會重新融入歷史,成為新的文化亮點,供人們欣賞,為當?shù)芈糜谓?jīng)濟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河西走廊匾額藝術對當?shù)匚膭?chuàng)產(chǎn)品的啟發(fā)借鑒
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的推動,文化旅游業(yè)是一項社會綜合事業(yè),其著重點在于文化,其落腳點在于發(fā)展經(jīng)濟,增加人民群眾的經(jīng)濟收入。所以,發(fā)展旅游業(yè)必須具備品牌意識,樹立品牌形象,強化各種配套服務,形成良性循環(huán)。
筆者認為,河西走廊上的這些匾額便可作為一個品牌形象被充分利用。這些匾額有效地豐富了游客的游覽體驗,既讓他們感受到書法藝術,又能獲得思想啟迪,旅游的意義由此變得不同凡響。在文旅融合發(fā)展的當下,應當充分考慮借鑒書法匾額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藝術魅力,發(fā)掘其潛在價值,加大宣傳效能。經(jīng)過思考和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實施:
一是組織專業(yè)人才,將其分門別類,匯編成冊,配上文字解說,圖解歷史,既可成為文物圖集,又可成為書法圖集,物美價廉,方便游客。二是采用現(xiàn)代技術復制袖珍建筑模型及匾額,作為獨具特色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面向游客銷售,供其選購。三是制作介紹書法匾額的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音像產(chǎn)品,和圖冊一起作為旅游紀念品。四是編排關于書法匾額的歷史故事節(jié)目,現(xiàn)場演出,加強其文化感染力。
這樣既可以解決部分就業(yè),增加經(jīng)濟收入,又可以進一步加大地方旅游資源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將文化與旅游充分結合,形成良性循環(huán),從而實現(xiàn)有效推動河西走廊旅游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武威縣志》
[2]《甘州府志》
[3]《酒泉縣志》
[4]《嘉峪關志》
[6]《敦煌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