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文昌中學 楊昌平 林 云
立體幾何的綜合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空間線面關系的判定和推理論證.高考中對該部分內(nèi)容的考查主要是證明平行(線線平行、線面平行、面面平行)和垂直(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求解這類問題的思路是,依據(jù)線面關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進行推理論證.另一類是空間幾何量(角、距離)的計算.求解這類問題的思路有兩種:一是依據(jù)公理和定理以及性質(zhì)等經(jīng)過推理論證,作出所求幾何量,并求之;二是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借助點的坐標求出平面的法向量和直線的方向向量,利用向量的方法結(jié)合相關公式求解[1].
(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20題)如圖1所示,PO是三棱錐P-ABC的高,PA=PB,AB⊥AC,E是PB的中點.
圖1
(1)求證:OE∥平面PAC;
(2)若∠ABO=∠CBO=30°,PO=3,PA=5,求二面角C-AE-B的正弦值.
思路:第(1)問考查線面平行問題的證明,可用“線線平行→線面平行”或“面面平行→線面平行”多種思路,用定義法、判定定理法、向量法來證明.第(2)問考查空間幾何量(二面角)的計算問題,可嘗試用幾何法、坐標法、射影面積法等多種方法來解決.例如解法1,通過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空間向量法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再根據(jù)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關系求正弦值;解法2采用了“幾何法”,將求二面角正弦值的問題轉(zhuǎn)化為解三角形問題.
(1)證法1:如圖2,連接BO并延長交AC于點D,連接OA,PD.
圖2
∵PO⊥平面ABC,
AO,BO?平面ABC,
∴PO⊥AO,PO⊥BO.
又PA=PB,
∴Rt△POA≌Rt△△POB.
∴OA=OB.
∴∠OAB=∠OBA.
∵AB⊥AC,
∴∠OAB+∠OAD=90°.
又∠OBA+∠ODA=90°,
∴∠ODA=∠OAD.
∴AO=DO.
∴AO=DO=OB.
∴O為BD的中點.
又E為PB的中點,
∴OE∥PD.
又OE?平面PAC,PD?平面PAC,
∴OE∥平面PAC.
證法2:如圖3,取AB的中點M,連接OA,OB,OM,EM.由PA=PB,PO⊥平面ABC,得OA=OB.又M是AB的中點,所以OM⊥AB.又AC⊥AB,所以OM∥AC.
圖3
∵OM?平面PAC,AC?平面PAC,
∴OM∥平面PAC.
又M,E分別是AB,PB的中點,
∴EM∥PA.
同理可得EM∥平面PAC.
∵EM?平面EMO,OM?平面EMO,EM∩OM=M,
∴平面EMO∥平面PAC.
∵OE?平面EMO,
∴OE∥平面PAC.
(2)解法1:以過點A與OP平行的直線為z軸,A為坐標原點,建立如圖4的空間直角坐標系.
圖4
圖5
方法總結(jié):第(1)問的證法1采用了由“線線平→線面平行”的思路,以作“中位線”為突破口;證法2采用了由“面面平行→線面平行”的思路,從“取AB的中點M”入手.第(2)問的解法1采用了“坐標法”,通過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的方法來求解,避免了繁瑣的推理論證,顯得非常簡捷;解法2采用了“幾何法”,從求三棱錐的高入手,轉(zhuǎn)化為求三角形一邊的高,最后由高之比求出二面角的正弦值.
圖6
(1)求證:平面PCD⊥平面PAC;
(2)求直線PB與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
(3)求四棱錐P-ACDE的體積.
分析:(1)從△ABC入手,根據(jù)余弦定理先推證出“線線垂直”,最后證得“面面垂直”;(2)通過添加輔助線將其轉(zhuǎn)化為三角形問題,也可通過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法求解;(3)先求出底面四邊形的面積,然后運用棱錐體積公式求解.
∵PA⊥平面ABCDE,AB?平面ABCDE,
∴PA⊥AB.
∵PA∩AC=A,
∴AB⊥平面PAC.
∵AB∥CD,
∴CD⊥平面PAC.
又CD?平面PCD,
∴平面PCD⊥平面PAC.
(2)解法1:由(1)知,平面PCD⊥平面PAC,因此在平面PAC內(nèi)過點A作AH⊥PC于點H,則AH⊥平面PCD.又因為AB∥CD,AB?平面PCD,CD?平面PCD,所以AB∥平面PCD.
因此直線PB與平面PCD所成角的大小為30°.
圖7
縱觀近年來湖北省的高考數(shù)學試題(新高考Ⅱ卷),關于立體幾何的綜合類問題已成為每年的必考題型,例如,2020年第20題,2021年第19題,2022年第20題.這些高考真題與我們平時接觸到的課本習題(或復習資料)“形似”或“神似”,大都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只要認真研究高考真題,在平時的備考中加強變式、拓展類訓練,積極探索,不斷開闊解題思路,尋求一題多解的實用方法技巧,就一定能夠在考場上輕松應對立體幾何類解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