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指出,歷史教學應聚焦于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輔助性歷史材料的過程中,學會提煉、獲取、梳理有效信息,進而獲得歷史學習所需具備的關鍵能力。切實加強對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對新課標理念的深度踐行,也是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升教學實效的重要保證。但是,受諸多因素制約,在現(xiàn)階段的中學歷史教學中,依然存在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不夠深入、精準、到位的問題,這勢必會影響學生歷史思維和能力的發(fā)展。基于此,教師應從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切入,針對學生認知發(fā)展需要去建構系列化、體驗式、探究性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靈活選用多種方式閱讀歷史材料,為后續(xù)分析、解讀一些歷史事件的實質與內涵奠定基礎。
關鍵詞: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現(xiàn)狀;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玉林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課題“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現(xiàn)狀及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4B2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妙(1975—),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市永豐初級中學。
在中學歷史學習中,歷史材料非常重要,其既是幫助學生客觀、精準地了解、評價歷史的參考與依據,也是引領學生揭示歷史真相的輔助和鋪墊。而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又是新課標對中學歷史教學改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同時,從中學歷史教學現(xiàn)狀來看,由于師生對歷史材料的重視度、關注度不高,很多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思維品質發(fā)展不夠充分、到位。只有以歷史材料為支撐,教授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技巧,才更有利于學生關鍵信息獲取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培育[1]。因此,針對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教師應以新課標理念為引領,依托學情與教材內容,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滲透一些基本的歷史材料閱讀方法、技巧,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積極性、主動性,并為學生拓展獲取歷史材料的渠道,規(guī)避碎片化閱讀,進而提升學生思維的開放性、思辨性,讓學生在發(fā)展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過程中,提升歷史綜合素養(yǎng),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啟全新的中學歷史學習之旅。
一、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依據
新課標明確指出,歷史材料是解釋歷史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篩選、處理、運用各類歷史信息,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提升歷史理解能力、思維品質等。其從高點站位、縱深領域切入,深度詮釋了歷史材料閱讀的重要性,為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參考[2]。教師通過對新課標的深度解讀,將相關理念貫穿于中學歷史教學指導的全過程,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能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現(xiàn)狀分析
當前中學歷史教學中所選用的歷史材料,主要包括兩類:文字史料和文藝史料。由于史料內容較為豐富,且呈現(xiàn)形式多樣,以致其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選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難度[3]。而且,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師生對歷史材料的重視度、關注度也不高。久而久之,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勢必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
(一)時間投入不足,方法指導不當
中學生對歷史材料普遍很感興趣,但是,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家長將歷史材料視為“閑書”,且為學生提供的自主閱讀、研討交流的時間、機會很少。在方法指導上,教師將重點放在對歷史結論的解釋、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等方面[4]。
(二)閱讀范圍過窄,閱讀廣度不夠
歷史與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的關聯(lián)比較緊密,因此,確保材料的寬泛性是促進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但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供學生運用的資源只有教材,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外閱讀材料比較少,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廣度不足。
(三)缺乏系統(tǒng)引導,培養(yǎng)力度不夠
由于教師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缺乏系統(tǒng)引導,很多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習慣還未養(yǎng)成。而且,所選用的歷史材料也比較零散。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形成對歷史材料的歸類、整合意識,其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也成了一句空談[5]。
三、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
注重對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建構全新的教學模式的現(xiàn)實需要,又是促進學生認知視域拓寬、思維能力增強的有力支撐[6]。
(一)有助于優(yōu)化歷史教學設計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能力,教師勢必會根據學情優(yōu)化教學設計,在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歷史材料的驅動、引領下,引導學生展開深度學習,提升歷史課堂的吸引力、生命力。同時,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對新課標理念的深度落實,有利于中學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
(二)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通過對不同歷史材料的了解、分析、研讀,學生可以在歷史中汲取智慧,更為客觀、精準地審視生活中的諸多現(xiàn)象、問題,拓寬認知視域,激活歷史思維,激發(fā)歷史學習興趣,培養(yǎng)歷史探究意識和能力,增強思維能力。
四、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是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必然選擇。因此,針對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現(xiàn)狀,教師應從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身心特點等,借助材料研讀、方法指導、氛圍營造、關聯(lián)生活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幫扶,彰顯中學歷史課堂的吸引力與感染力,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7]。同時,應注意對閱讀材料進行精選、重構,使所選取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凸顯重點知識。據此促使學生靈活選用多種技巧解讀、運用歷史材料,進而全方位、深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能力。
(一)注重材料研讀,增強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意識
中學歷史教材中設置了“材料研讀”專欄,且采用“材料+問題”的方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探究、去剖析材料。在充分發(fā)揮“材料研讀”欄目功能、作用的基礎上,落實對學生材料閱讀意識的培養(yǎng),是落實新課改要求、踐行新課標思想的途徑。因此,教師應徹底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中強制灌輸、直接講授的局限,運用“材料研讀”專欄中的歷史故事、問題、典型事件、經典案例等,從多層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圍繞重點知識分析材料,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教師應結合教材重點知識、關鍵內容等,讓學生在研讀材料的過程中深度理解、主動思考、獲取信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材料閱讀意識。一是在材料研讀中深化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圍繞教材內容,通過閱讀材料提升歷史思維的邏輯性、縝密性,增強重視史料證據的意識,進而加深其對教材重難點知識的理解。二是在材料研讀中引領學生思考。教師應在合理運用教材材料的基礎上,適當提出一些探究性、拓展性、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深度探析中將抽象的歷史規(guī)律、結論等逐步內化。三是在材料研讀中加工整合。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一些加工、提煉、整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的機會,以突出教學重點,讓歷史材料成為推動學生活學、活用歷史知識的有力支撐[8]。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18課“東晉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教學中,教師可依托教材材料中所呈現(xiàn)的江南地區(qū)的相關情形與主要描述,讓學生通過閱讀材料,思考探析:(1)不同時期的材料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其中的時間先后是怎樣的?(3)江南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有哪些?(4)江南快速發(fā)展產生了什么影響?以此引導學生加深對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相關情況的了解,為學生學習南宋時期的“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增強學生的歷史材料閱讀意識和能力。
(二)強化方法指導,推動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
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的引領。教師要強化方法指導,推動學生歷史材料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進而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自學能力。為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復雜的歷史事件、現(xiàn)象等背后的因果關系,教師應不斷優(yōu)化閱讀方法指導,讓學生在歷史材料的驅動下,去了解當時的社會,并根據社會現(xiàn)實從不同維度研討、交流,以掌握關鍵的學習方法。教師還應借助師生間的互動,對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局限進行適度化解,幫助學生了解一些具有關聯(lián)的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此外,為幫助學生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教師可將閱讀方法指導與具體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既能掌握材料閱讀方法,又能掌握教學重點與難點[9]。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14課“明朝的統(tǒng)治”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與材料《明太祖實錄》所提供的信息向學生提問:“朱元璋立下這條‘祖訓’的目的何在?”接著,指導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并提問:“假設你是朱元璋,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制定相關規(guī)定,進而深化皇權、鞏固統(tǒng)治成果?”讓學生在深入思考中完成對材料的閱讀以及教材內容的自學,使學生認識到“論從史出”,并逐步培養(yǎng)證據思維與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實現(xiàn)歷史學科育人目標[10]。
結語
總之,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性、長期性的過程。注重對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踐行新課標理念的現(xiàn)實需要,又是深化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必然選擇。同時,與抽象的歷史結論、規(guī)律等相比,歷史材料的呈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豐富,其對學生辯證思維、探究意識等的培養(yǎng)影響很大。隨著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其審視不同歷史事件、現(xiàn)象的站位、角度也會不同,這是提升學生歷史思維品質、證據運用意識的有力支撐??梢哉f,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深化歷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歷史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其勢必能為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多領域輻射、深層次推進注入新鮮的血液。因此,教師在探究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與途徑時,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針對重點知識、關鍵內容等,精選、挖掘、利用歷史閱讀材料,為學生在“讀”材料中思考、探究、實踐提供幫助,讓學生在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材料閱讀方法、技巧的基礎上,靈活選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解讀材料背后的歷史規(guī)律、真相等,進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建完備的認知體系。
[參考文獻]
[1]饒秀春.中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4):151-153.
[2]范建玲.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指導方法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6):64-65.
[3]韓冰潔.提高初中生歷史教材閱讀能力的方法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1(30):84-85.
[4]顧云霞.新課程體系下中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現(xiàn)狀分析與建議: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為例[J].第二課堂(D),2021(6):25-26.
[5]王曉龍.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淺思[J].試題與研究,2020(26):80-81.
[6]李鐘.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作家天地,2020(9):121-122.
[7]李寶平,李寶輝.基于史料提升高中學生的歷史閱讀能力的研究[J].才智,2020(13):132.
[8]楊銳欽.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J].中學歷史教學,2018(2):9-11.
[9]單流通.新課程下中學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導學,2017(16):67.
[10]吳花.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五法”[J].甘肅教育,2015(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