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云
摘要: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將主題相近的課文編排在一起,為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教師應以語文教材為突破口,以閱讀、理解和應用為切入點,以任務群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單元主題閱讀,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考改革;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學習效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9-0089-04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閱讀教學有了新定位:從精讀走向略讀,從單篇教學走向單元重組教學,重視單元內外之間的橫縱向聯系,進行組塊教學、模塊教學、主題教學,其中,主題教學是現階段語文教學的主導趨勢[1]。教材是個例子,更是一個整體。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一大亮點就是:每個單元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因此,對同一單元的課文,教師可采用單元主題閱讀教學。這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凸顯單元主題,落實語文核心要素。相比于傳統(tǒng)以單一、有限教材文本為主的單元教學,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打破教材和課堂的時間限制,靈活運用豐富、多元、鮮活的課程資源,助推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是指以單元主題為線索,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圍繞單元主題對閱讀文本進行整合與重構的一種閱讀教學形式,體現的是“大語文”的閱讀思想。相比于以往一篇帶多篇無主題的閱讀教學方式,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征[2]。
第一,整合性。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強調將一定數量的、具有關聯的文本材料整合在一起,使課內外閱讀相銜接,讓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相關文本的閱讀。這有利于學生對作家、作品形成較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其閱讀目標更加明確、閱讀方法更加多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符合高考改革后閱讀考試的要求[3]。
第二,發(fā)展性。新課標強調課程的發(fā)展性,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及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內在邏輯。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改變以往以知識點為體系的教學設計范式,強調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開放性。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同時,努力拓展知識外延,吸收豐富的課外知識,不僅能實現閱讀素材的課內外整合,還實現跨學科、跨年級的知識整合,促進課堂的互動,形成開放式的閱讀教學狀態(tài),使得語文閱讀教學真正回歸教育本源。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語文新課標中的核心理念,是指結合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方式開展進階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踐活動中,領會學科知識,獲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每一個任務群教學要統(tǒng)整學習主題,變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為單元教學。在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基于任務群思想構建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落實新課標的有效途徑[4]。筆者以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教學為例,具體探討如何開展基于任務群的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1.邏輯與關系:整體把握教材,提煉單元主題
(1)結合課標要求,明確任務群歸屬。新課標提出,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準確理解每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內容及教學提示,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學情和教學目標,合理設計閱讀任務,以任務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5]。因此,在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單元學習任務群的歸屬,進一步研讀教學內容,以對單元主題作出更加精準的定位。部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青春的價值”,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要求學生從語言、形象、情感等角度,感受文學作品意蘊的豐富性和語言表達的獨特性,提升對文學作品的審美能力。
(2)解讀教材內容,提煉單元主題。單元主題是單元教學的靈魂,相當于一篇文章的“意”,古人在書法繪畫或寫作時都講究“意在筆先”,而教學亦是如此[6]。因此,單元教學需要提煉主題,并圍繞該主題,形成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從而使得整個閱讀教學形成向心結構。教師可通過研讀單元文本之間的關系,確定主題。本單元共有三課,第一課是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通過對秋景的描繪和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fā)了詩人在民族危難之際所體現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第二課編排四首現代詩歌,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經典融合,其中,郭沫若的《立在地球邊上放號》體現了詩人熾熱的愛國之情,這是五四時期的青春力量;聞一多的《紅燭》,體現了作者如紅燭一般燃燒的愛國之心及自我奉獻精神,這是點亮他人的青春之火;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和雪萊的《致云雀》則可以歸結為青春之思,是作者對自己心靈的探索,是對生命的宣言。前兩首在表現單元人文主題和東方文學藝術特色上更具有閱讀價值,在閱讀時,可以同時兼顧中國詩歌的縱向學習以及橫向學習。第三課是兩篇小說,《百合花》用詩化的方式處理戰(zhàn)爭題材,具有詩情畫意;《哦,香雪》塑造了純凈無瑕的香雪形象,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更有清新又富有詩性的語言。從整體內容上來看,無論是詩歌,還是小說,都指向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青春”。高一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未來充滿無限幻想和憧憬,單元主題可確定為:青春趁華年,詩意繪人生,引領學生感受作者對青春的吟唱,以及他們感時憂國、感悟人生、思考未來的擔當精神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2.基礎與發(fā)展:全面分析學情,設置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在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在全面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圍繞單元主題設定教學目標,將語言學習與育人目標融合統(tǒng)一[7]。
(1)把握學生學情,明確薄弱之處。高一學生對詩歌和小說這兩種文學體裁已有基本的認知,能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但對意象的理解比較困難,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不強。
(2)關注單元主題,明確教學目標。結合課程標準和學情,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目標可確定為:激發(fā)青春熱情,理解青春價值,追求青春理想;理解詩歌運用意象抒發(fā)情感的手法,把握小說人物形象塑造的特點;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提高鑒賞能力;嘗試寫作詩歌,抒發(fā)真實情感。
3.情境與任務:主題引領,開展任務群活動
(1)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引領單元學習。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通過設置單元主題的方式,將多篇課文所具有的共同點提煉出來,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感受文本之間的縱橫聯系。然而,單元內的所有文本并非擁有完全一樣的主題,都有各自的思想主旨和情感主線,教師應以具體情境為載體,引領學生在同一主題下去思考、去閱讀、去探究[8]。因此,在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生活創(chuàng)設相應的主題情境,引領學生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2)開展任務群活動,促進主題學習?;谌蝿杖旱膯卧黝}閱讀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設計可操作性強、充滿趣味性、能聯系現實生活的各種閱讀任務,讓學生通過沉浸式學習提高閱讀素養(yǎng)。
任務一,回憶青春歲月。讀詩如果不讀背景,便好似盲人摸象。因此,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布置前置學習任務:查找《沁園春·長沙》《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和《致云雀》的相關資料,了解作者創(chuàng)作詩歌的年代、當時的年齡、創(chuàng)作背景和經歷,完成學習任務單;閱讀相關的文獻資料,探究不同版本的背景介紹,為《沁園春·長沙》寫一份“背景介紹”。
任務二,開展青春朗誦會?;顒?,多元誦讀,增強情感。誦讀是閱讀詩歌的一種有效活動形式,著名教育家于漪強調要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開展青春朗誦會:青春的詩歌是用來朗誦的,從朗誦中,你獲得了哪些青春的力量?請你從本單元的五首詩中,選擇最能點燃你青春激情的一首,在小組或班級朗誦,展示“青春的力量”。詩歌朗誦能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使其積極融入其中,體會詩歌節(jié)奏,感悟詩人情思,增強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意識。本環(huán)節(jié)評價要點包括語言規(guī)范,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圓潤,語速恰當,語調、節(jié)奏張弛符合情感的起伏變化;正確把握詩歌節(jié)奏(語速和斷句);正確把握詩歌語調輕重;聲情并茂(肢體語言和表情的變化)地反映詩歌的內涵;朗誦富有韻味和表現力。活動2,運用情感曲線,讀出情感。從誦讀情況來看,部分學生誦讀時缺乏情感。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通過畫情感變化曲線圖的方式幫助學生讀出情感。具體操作如下:請你為詩歌畫一幅情感變化曲線圖,感受詩歌內在韻律的起伏跌宕,體會其感情變化。教師以《沁園春·長沙》這首詩歌為例,進行情感變化曲線圖繪制演示,讓學生了解曲線圖的繪制方法及一般規(guī)則。在此基礎上,學生合作繪制出其余四首詩歌的情感變化曲線圖,并在班級進行分享和交流。通過觀察曲線圖,學生知道,寫的是靜態(tài)景物,應該采用舒緩的語調進行誦讀,寫的是江河澎湃、大氣磅礴的動景,應該采用激昂的語調進行誦讀,寫的是往事,應該采用深情的語調進行誦讀,寫的是遠大志向,應該采用高亢的語調進行誦讀。在把握誦讀規(guī)律的基礎上,教師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最能點燃青春激情的一首詩歌在班級朗誦,展示“青春的力量”。
任務三,參觀青春意象館?;顒?,比較閱讀分析,感受詩歌意象。意象是詩歌表達情感的載體,欣賞詩歌關鍵在于理解其豐富的意象。因此,對意象的分析是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有力抓手。以《沁園春·長沙》為例,詩歌的主要意象有寒秋、湘江、橘子洲頭、萬山、層林、江、鷹、魚、同學少年,表達了作者對寒秋季節(jié)萬物蓬勃旺盛生命力的歌頌與贊美,以及改造舊中國的革命豪情。第一次比較閱讀,結合初中學過的《沁園春·雪》,引導學生明確意象,把握本詩意象的特點,并學會用四字短語概括意境,對比閱讀《沁園春·長沙》與《沁園春·雪》《采桑子·重陽》《憶秦娥·婁山關》等作品在意象、意境等方面的區(qū)別。第二次比較閱讀,要知道本單元教材內的五首詩歌,雖然風格各異,但是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教師提供其余四首詩歌的寫作背景,學生據此開展自主閱讀,并以小組為單位對比閱讀,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特點及作者情感,分享交流自己對詩歌意象的理解?;顒?,人物形象分析,感受小說意象。和詩歌一樣,《百合花》和《哦,香雪》兩篇小說也善于設置意象,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百合花、鉛筆盒有什么象征意義。首先,在課前,學生自主弄清楚小說的基本要素: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環(huán)境描寫和小說主題,通過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茹志娟、鐵凝兩位作家及作品;閱讀教材配套資料,了解兩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課堂上,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故事發(fā)展順序,梳理行文脈絡,歸納小說主旨。在此基礎上,對兩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位,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其形象,并探究作者是如何塑造這一形象的。在人物形象的分析過程中,學生感受小說中的意象,作者賦予百合花豐富的象征意義,小通訊員和新媳婦都有著百合花一樣美好、純潔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所以百合花象征著人性美、性格美和人情美。對于香雪而言,鉛筆盒不僅僅是一個實物,更是一種象征,象征著現代文明。
任務四,探討青春的價值?;顒?,提出問題,開展演講活動。這五首詩中的主人公形象是怎樣的?快速閱讀詩歌,思考:青春的價值是什么?青春的價值有哪些具體的表現?什么樣的青春才是有價值的?為什么青春會有價值?為什么青春要有價值?怎樣才能讓青春有價值?青春有了價值又會怎樣?與同桌討論交流,形成發(fā)言提綱。在討論交流結束后,教師可讓學生帶上自己的提綱上臺演講,并進行點評。活動2,拓展閱讀,升華學生認知。整合資料,引領學生拓展閱讀,讓學生更加全面地感知青春的價值。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毛澤東的《水調歌頭·游泳》、周恩來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陳毅的《贛南游擊詞》等。在教學《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時,可引導學生閱讀郭沫若的《天狗》《地球,我的母親》、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等。在教學《紅燭》時,可引導學生閱讀聞一多的《死水》、臧克家的《老馬》等。這樣的拓展閱讀,能在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同時,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任務五,致青春詩歌寫作?;顒?,學寫詩歌。教師從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基本要素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提出任務要求:《青春紀念冊》記載的不僅僅有偉人的青春,還有我們這一代的青春,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應該如何珍惜青春,不負青春呢?請思考青春的價值,以“致青春”為主題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顒?,“致青春”詩歌寫作。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提出“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青春,你將選擇哪一個詞語”這一問題,并給出多彩、美好、熱情、努力奮斗、短暫、朦朧、迷茫、青澀等,讓學生選取一個或兩個詞語,展開聯想和想象,完成句式“青春像……”,并說明理由。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以“致青春”為主題創(chuàng)作詩歌,要求抓住青春的特質,巧用意象,抒發(fā)自己的青春情懷和理想。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學生不僅充分領會了課文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青春激情和“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奉獻精神,更產生了深入的思考:在當前飛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應該怎么做?活動3,組建編委會,編輯班級《致青春》詩集。學生可以為自己的詩歌配畫,可以是手繪,也可以是網絡圖片,也可以請同學為自己的詩歌寫一份200字左右的簡短詩評,然后編輯成冊。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是語文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既充分彰顯了語文學科的育人特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和最新成果。在高考改革全面深化的時代背景下,以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單篇閱讀教學,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任務群活動中,更好地了解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理解作品主旨,并學會在真實生活中遷移運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應以積極的姿態(tài)應對高考改革,通過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升閱讀能力,更好地應對高考改革。
參考文獻:
[1]黃碧珍.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23(01):54-55.
[2]朱秀娟.指向家國情懷的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學課程資源,2022(10):29-30.
[3]韓利瓊.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單元教學探索與總結[J].中學課程資源,2022(08):23-25.
[4]池賽霞.立德樹人導向下高中語文深層閱讀教學的探索[J].中學課程資源,2022(03):29-30.
[5]顧海平,王奇新.從觀賞之“游”到體驗之“歷”———高中語文主題游歷課程舉隅[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34):45-47.
[6]陳雅瓊.高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生態(tài)建構———以“拒絕平庸之惡”群文閱讀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06):13-15.
[7]顧詠梅.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習任務設計的實踐反思[J].中學語文教學,2020(12):26-28.
[8]顧詠梅.高中語文“碎片化”閱讀教學的應對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2019(12):22-24.
Exploration of Theme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Un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You Yun
(Jiangsu Sihong No.1 Senior Middle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Sihong 223900, China)
Abstract: The departmental edit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creatively arranges texts with similar themes together,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t themed reading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eachers should tak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ake reading,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as the entry point, use task group activities as the carrier, promote deep learning of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Chinese language abilities, improve their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ir Chinesecore competence through unit themed reading.
Key word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se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unit theme; reading teaching; learningefficiency;core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