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學李
【摘要】本文從一類主從聯(lián)動最小值問題出發(fā),探究從動點的運動軌跡,由軌跡得到這類問題的最小值,從而生成“瓜豆原理”,通過對模型的分析和證明,給出兩種廣泛的運用——“直線型”和“曲線型”.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最小值問題;瓜豆原理
1? 模型建立與證明
例1? 如圖1所示,M為直線BC上的一動點,A為一定點,取動線段AM的中點N,證明:N的運動軌跡為直線.
證明? 如圖2所示,當M運動到M′時,N運動到N′,
則NN′為MM′的中位線,
根據(jù)中位線的性質(zhì)得NN′∥MM′,
由于M的運動軌跡即為直線BC,
則N的運動軌跡為NN′所在的直線,得證.
注意? (1)圖1中,M,N均為動點,N隨M的運動而運動,故把M叫主動點,N叫從動點.
(2)類似地推廣,當主動點的運動軌跡為圓時,從動點的運動軌跡也是圓;(3)利用“瓜豆”模型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可歸納為:①尋找“瓜豆”三點——兩動一定(能準確區(qū)分主、從動點);②驗證“兩個條件”;③構造“相似”或全等,確定從動點的運動軌跡;④定性計算.
模型總結? 平面中,如果兩動點到某一定點距離之比為定值,且兩動點分別與該定點的連線的夾角為定角,則主、從動點的軌跡相同,且軌跡圖形的大小之比為該定值,這個模型通常叫做“瓜豆原理”.
2? 模型的應用
2.1? 直線或線段型
例2? 如圖3所示,△ABC和△ADE均為直角三角形,其中∠C=∠E=90°,∠B=∠DAE=30°,點D在邊BC上運動,且AC=4,則點E的運動路徑長為.
解? 如圖4,以AC,AB為斜邊作Rt△ACE′,Rt△ABE″,
且使得:∠CAE′=∠BAE=30°,
連接E′E″,則E′E″即為點E的運動軌跡的長度.
因為Rt△ABE″中,∠BAE=30°=∠ABC,
而∠AE′C=90°=∠CAE″,
所以△CAE′∽△CE″A,
所以∠AE″E′=∠CAE′=30°
因為∠E′AE″=60°,
所以∠AE′E″=90°,
所以∠AE′C+AE′E″=180°,
所以C,E′,E″三點共線,
故AB=CE″=2AC=8,CE′=12AC=2,
所以E′E″=6,得解.
2.2? 圓或圓弧形
例3? (2018·江蘇南通)如圖5,正方形ABCD中,AB=25,O是BC中點,點E是正方形內(nèi)一動點,OE=2,連接DE,將線段DE繞點D逆時針旋轉(zhuǎn)90°得DF,連接AE,CF,則OF最小值為.
解? 如圖6,連接OD,將OD繞點D旋轉(zhuǎn)90°得O′D,連接O′F,再分別以O,O′為圓心,OE,O′F為半徑作圓,連接OO′.
由旋轉(zhuǎn)得:DE=DF,DO=DO′,∠ODE=∠O′DF=90°,
所以△DOE≌△DO′F(SAS),
所以OE=O′F,所以F的軌跡為以O′為圓心,O′F為半徑的圓,
所以當F運動到OO′上時,OF最小,
因為OD=O′D,∠ODO′=90°,
所以△ODO′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Rt△OCD中,CD=25,OC=5,
所以OD=OC2+CD2=5,
所以OO′=2OD=52,
所以(OF)min=OO′-OF=52-2.
2.3? 函數(shù)綜合型
例4? (2020·江蘇宿遷)如圖7,Q是直線y=-12x+2上的一個動點,將Q繞點P(1,0)順時針旋轉(zhuǎn)90°,得點Q′,連接OQ′,則OQ′的最小值為.
解? 如圖8,設y=-12x+2與坐標軸分別交于點M,N,
則M(0,2),N(4,0),
當點Q運動到點N時,則Q′到點A,而P(1,0),
所以PN=PA=3,故A(1,-3);
同理,當點Q運動到Q″時,即PQ″∥y軸時,Q′運動到點B,
則xQ″=xP=1,代入y=-12x+2,
得yQ″=32,
所以PQ″=32=PB,故B52,0;
則Q′的軌跡為AB,過點O作OG⊥AB,則OG為OQ′的最小值.
而由A(1,-3),B52,0,
所以AB:y=2x-5,則該直線與y軸的交點H(0,-5),
由等面積法,求得OG=5,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