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加深了媒體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聯(lián)結。公共圖書館的公益講座服務是圖書館服務功能的一項有力拓展?!爸貓D講座”是重慶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重慶圖書館直面提檔升級的新目標、新挑戰(zhàn),打破原先單一的現(xiàn)場講座形式,開拓出名人講座、周末講座、講座巡講、講座進基層四種新形式,利用講座現(xiàn)場直播、投放有限電視機頂盒點播、推出線上微講座、啟動短信預告等方式進行多渠道復合傳播,為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的有效傳播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文章在厘清全媒體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礎上,分析“重圖講座”的創(chuàng)新突圍實踐,并展望其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提升全媒體內容水平,深耕品牌化道路;建構多元交互傳播平臺,優(yōu)質內容產品化;強化品牌傳播效應,服務考核流量化等路徑建議,旨在為業(yè)界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文化傳播;“重圖講座”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167-03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明確提出,公共圖書館應當向社會公眾免費提供公益講座、閱讀推廣、培訓、展覽等服務。公益講座服務對于增強圖書館活力和讀者黏性具有重要作用。
全媒體時代,通過聲音、影像、文字等表現(xiàn)形式,利用電視、報紙、廣播、網(wǎng)站等傳播渠道,將全媒體傳播理念融入圖書館公益講座中,能大大提升講座的實效性、上座率和品牌影響力[1]。
1996年創(chuàng)辦的“重圖講座”是重慶圖書館面向公眾開辦的公益講座,現(xiàn)已推出“歷史文化”“重慶作家”“健康大講堂”“法律大講堂”“國學大講堂”“特別策劃”等十大系列,每周末都會為市民奉上1~2場精彩的講座,每年服務市民2萬余人次,是重慶市民接觸文化前沿、分享名家智慧、提升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平臺。全媒體時代,如何將全媒體思維融入公益講座服務,如何利用多方媒體平臺包裝講座品牌,是“重圖講座”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概念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網(wǎng)頁等多種媒體表現(xiàn)手段,利用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報紙、雜志、網(wǎng)站等不同媒介形態(tài),通過融合的廣電網(wǎng)絡、電信網(wǎng)絡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絡進行傳播,最終實現(xiàn)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實現(xiàn)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2]。全媒體是人類現(xiàn)在掌握的信息流手段的最大化的集成者。
(二)特征
傳播的多元化[3]。全媒體的傳播載體多種多樣,不拘泥于報刊、電視、廣播,還包括網(wǎng)頁、客戶端、移動應用等,多種傳播技術和媒介載體的融合,充分調動了受眾的聽覺、視覺、觸覺,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獲取的多方面需求。
時空的連續(xù)性。全媒體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受眾提供信息服務,實現(xiàn)信息實時傳播、無障礙接收。這種傳播上的連續(xù)性保證了信息傳播更加高效、便捷。
受眾的交互性。全媒體時代,受眾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產者、傳播者[4],受眾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隨時隨地關注某一事件的最新動向,參與到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全過程。
服務的個性化。全媒體以受眾需求為導向,會利用大數(shù)據(jù)分析受眾的喜好,從而精準地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服務,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5]。
“重圖講座”是重慶圖書館面向公眾推出的雙休日文化學術系列講座。截至2023年,“重圖講座”以重慶圖書館宏富的館藏為基礎,在學術界的廣泛支持下,已開展講座1450余期,惠及50余萬人次,內容涵蓋名人、文化、藝術、教育、法律、健康、科技、生活等多種主題,目前有名人講座、周末講座、講座巡講、講座進基層四種形式。
(一)名人講座
著名作家王蒙、白先勇,聲音表演藝術家晏積瑄,兒童文學家楊紅纓、湯素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米德等都曾蒞臨“重圖講座”。他們帶來國內外文化藝術潮流資訊,為聽眾打開了解世界多樣化文化的窗戶。
(二)周末講座
周末講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傳統(tǒng)講座為基礎,配合現(xiàn)場訪談、音樂賞析、詩歌朗誦、沙龍對話等多種形式,衍生出“歷史文化”“藝術鑒賞”“重慶作家”“健康大講堂”“法律大講壇”“國學大講堂”“社會百科”“特別策劃”等十大系列。
(三)講座巡講
“重圖講座”在做好陣地服務的同時,與全市42家公共圖書館共同建立起全市講座聯(lián)盟體系,形成了主城巡講走進區(qū)縣、區(qū)縣巡講反哺主城的良好局面,進一步加強了公共圖書館的跨地域合作與交流。
(四)講座進基層
近年來,“重圖講座”以進基層的方式提升文化供給,先后走進學校、公安局、養(yǎng)老院、特殊教育機構等進行優(yōu)秀講座輸出,促進重慶地區(qū)公益講座服務更高質量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2023年,“重圖講座”共開展線下講座44期,線上講座23期,講座進基層3期,提供巡講資源81個,42個區(qū)縣館全部加入講座聯(lián)盟。
全媒體時代,“重圖講座”緊跟時代潮流,打破原先單一的現(xiàn)場講座形式,開拓出名人講座、周末講座、講座巡講、講座進基層四種新形式,融合新平臺、新技術、新媒介,為聽眾打造“沒有圍墻的教室”,提供便民利民的講座服務[6]。
(一)以名人講座為抓手,通過名人名氣來擴大傳播面
“重圖講座”以名人講座為抓手,通過名人名氣來吸引聽眾、擴大傳播面,實現(xiàn)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例如,知名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敬一丹帶來名人講座《不想忘記 所以記錄》,向聽眾分享自己的職業(yè)經歷和人生感悟。這期講座在重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預熱并實行網(wǎng)上預約制。預約渠道開通后,聽眾直呼“人氣火爆,一票難求”。該講座還在重慶圖書館官網(wǎng)微博、微信視頻號同步直播,截至目前已有上百萬瀏覽量。
(二)針對不同聽眾偏好,精準投放信息
不同年齡段聽眾在獲取信息的渠道上偏好不同,因而公共文化服務在信息的投放上大有講究。
針對偏好觀看電視的聽眾,“重圖講座”將精品講座視頻投放至重慶有限電視機頂盒,講座視頻點播即享。并且,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委員會的主導下,利用重慶有線便捷的數(shù)字電視通道,整合全市公共數(shù)字文化資源,為重慶市300多萬有線機頂盒用戶提供“巴渝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上線后,“重圖講座”持續(xù)提供“名人講堂”等講座視頻,拓寬服務半徑、豐富服務手段,為群眾帶來豐富、精彩、便捷的文化生活[7]。
針對習慣于通過手機接收信息的聽眾,“重圖講座”推出多種線上渠道的微講座。2020年初,開始在云平臺推出微講座,每周推出1期,每期時長約10分鐘,內容短小精干。微講座一推出就受到聽眾熱烈好評,聽眾紛紛留言表示這些講座既有專業(yè)性又有欣賞性;既節(jié)省了主講人寶貴的時間,又讓聽眾收獲了豐富的知識,是個多贏的創(chuàng)舉。
2022年,“重圖講座”聯(lián)動講師資源,上線了兩檔薦書欄目。一檔是與重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融合聯(lián)動,面向“重圖講座”優(yōu)秀講師約稿,通過微信全新欄目《拾貳閱》以文薦書,品讀風華,體悟人生。另一檔是邀請“重圖講座”優(yōu)質講師錄制薦書短視頻,并包裝形成“你好,讀書人”系列視頻,在重圖微信視頻號廣泛傳播,引發(fā)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三)啟動短信預告,廣泛吸引講座受眾
為了吸引講座受眾,“重圖講座”除了以月為單位,在重慶圖書館官網(wǎng)發(fā)布預告;以周為單位,在重慶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fā)布預告,以及在圖書館內部發(fā)布電子公告欄、提供紙質預告外,還在每周五向忠實聽眾發(fā)送本周講座預告短信。預告短信的開通不僅方便了聽眾,而且有效提升了講座的上座率[8]。
(四)多渠道融合傳播,各平臺相互引流引薦
“重圖講座”通過精剪講座視頻、錄制線上微講座,吸引新華網(wǎng)、重慶日報、華龍網(wǎng)、第1眼-重慶廣電、重慶之聲等多家媒體進行宣傳,覆蓋報紙、廣電、廣播等多種渠道[9],并且在重圖微信訂閱號、抖音、B站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重圖講座”的預告、精彩片段、精選照片等在各大平臺相互引流引薦,形成了很好的宣傳態(tài)勢。其中,特別策劃《跟古風姐姐,花樣過端午》在重慶圖書館官方微博實現(xiàn)了近500萬次的觀看量,形成了新媒體孵化線下講座,多載體傳播新格局。
經過多年探索,“重圖講座”逐漸走向成熟與穩(wěn)健。實踐表明,公益講座的開展不僅要打造專業(yè)主講人團隊,還要廣泛聯(lián)合各媒體平臺,形成穩(wěn)定、全面的宣傳體系,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進入全媒體時代,“重圖講座”提檔升級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爸貓D講座”應以打造全國知名公益講座品牌為目標,進一步整合講座資源,挖掘自身特色,傳播社會正能量,從“服務市民需求”走向“引領文化風尚”[10],著力實現(xiàn)品牌化、產品化、流量化。
(一)提升全媒體內容水平,深耕品牌化道路
一是搭建重慶市講師聯(lián)盟資源庫[11],網(wǎng)羅名師大腕;二是注重“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既要將講座數(shù)字資源送到企業(yè)、學校、社區(qū),又要吸納其他公共圖書館的名師資源做客“重圖講座”。
(二)建構多元交互傳播平臺,優(yōu)質內容產品化
全媒體時代,“重圖講座”應建構多元交互傳播平臺,大力推進優(yōu)質內容產品化。一是繼續(xù)推進精品錄播、文字稿還原,沿用投放官網(wǎng)的模式;二是繼續(xù)嘗試講座直播,與抖音、一直播、花椒直播等平臺對接,擴大受眾面;三是摘取講座經典語錄,并投放至微信視頻號、抖音等平臺;四是嘗試有聲講座,與喜馬拉雅平臺對接,開啟用耳朵聽講座模式;五是服務大廳聯(lián)動播放精品講座;六是將優(yōu)質講座視頻刻錄成光盤贈予基層文化服務點。
(三)強化品牌傳播效應,服務考核流量化
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量化考核,既是對服務效能的評估,也是對流量化的要求[12]?!爸貓D講座”不僅要在主講人上做文章,還要對講座內容做考量。主講人是講座的靈魂,是吸引受眾的關鍵[13]??裳埌陀迕?、自帶流量的文藝界紅人多做客“重圖講座”,帶動流量增長。內容方面,應把握“423讀書日”等關鍵節(jié)點,特別策劃大型活動和主題講座[14]。
“重圖講座”的創(chuàng)新實踐為業(yè)界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全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開展公益講座必須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不斷增強公益講座的吸引力、創(chuàng)造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深入公眾的日常生活。
參考文獻:
[1] 劉燕,黃旦怡.公共圖書館開展科普講座的創(chuàng)新探析:以寧波圖書館“天一講堂”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1,5(41):15-17.
[2] 全媒體[EB/OL].百度百科,[2024-01-05]. https://baike.baidu. com/item/%E5%85%A8%E5%AA%92%E4%BD%93/1220226.
[3] 鮑彥宇.全媒體時代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策略探討[J].傳媒研究,2023(12):14-16.
[4] 李翀,聶華香.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創(chuàng)新思維機制的培養(yǎng)[J].新聞傳播,2023(11):106-108.
[5] 趙娟娟.全媒體時代媒介受眾觀的重構[J].理論視野,2014(2):24-25.
[6] 陳靜.淺談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導入4P營銷策略:以上海浦東圖書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3(4):136-138.
[7] 易谷池.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講座的品牌構筑[J].蘭臺內外,2020(18):79-80.
[8] 鄧卿.圖書館公益講座系列化效應的發(fā)展與思考:以佛山市南海區(qū)圖書館“有為講壇”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jù)庫(全文版)圖書情報,2021(6):230-231.
[9] 袁文濤.公益講座的策劃與發(fā)展[J].新閱讀,2022(3):72-73.
[10] 張二帥.公共圖書館公益講座的管理與創(chuàng)新研究:以鄭州圖書館《天中講壇》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9(5):14-16.
[11] 許苑.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文化產業(yè),2021(9):64-65.
[12] 吉杰.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圖書館公益講座服務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J].圖書館學刊,2016(11):88-91.
[13] 王含哲,郭力源.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圖書館公益性講座的思考[J].名作欣賞,2018(29):72-73.
[14] 王小青.圖書館公益講座的運行模式與深化發(fā)展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2(13):29-32.
作者簡介 譚蘋,館員,研究方向:全媒體傳播、圖書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