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燕
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教師要有的放矢地與學生互動,點燃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其在思辨的過程中更全面、更深入地領(lǐng)悟文章傳遞的思想,掌握所學知識。當然,師生互動并不是教師單方面提問,也涉及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辯論等。只有這樣,才能營造更好的思辨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改變閱讀的習慣,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閱讀主題為“相處”,主要課文有《狐假虎威》《狐貍分奶酪》《風娃娃》《紙船和風箏》。在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設(shè)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
1.立足“文本”互動
學生是課堂“思辨”的主體,教師應圍繞文本設(shè)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互動積極性。例如,在讀完《狐貍分奶酪》和《風娃娃》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shè)計問題:“如果讓我們在狐貍和風娃娃中選擇一個做好朋友,你會選擇誰呢?”
生:都不選。因為狐貍太斤斤計較,風娃娃總是幫倒忙。和他們處朋友,我一定會很苦惱的!
師:你說的不無道理?,F(xiàn)在,我們回顧一下文章,風娃娃和狐貍的動機分別是什么呢?
生:風娃娃是為了幫助對方,狐貍是為了自己能吃到更多的奶酪!這樣看來,似乎風娃娃適合做好朋友。
師:的確是這樣。為什么風娃娃每次想要幫助別人,都會幫倒忙呢?
生:……
教師立足文本,引導學生對比、思考,不僅有效地激發(fā)了他們的表達欲望,也讓他們透過文字洞悉了文章的畫外之意——風娃娃的出發(fā)點雖然是好的,但是他總是魯莽行事,不考慮實際情況,導致他每次都是幫倒忙!
2.立足“假想”互動
為學生提供假想式問題,以此進行課堂互動,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和解讀文章,增強他們的閱讀效果。例如,在閱讀《風娃娃》時,教師可以設(shè)計問題“如果同學們是風娃娃,會如何幫助他人呢”,打破文本的束縛,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聯(lián)想到更多種可能。
生:在帆船航行的時候,我會用風幫助人們快速抵達目的地。
生:當小朋友們放風箏的時候,我會幫助他們將風箏吹得高高的!
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回顧課文《狐貍分奶酪》,鼓勵學生說一說“如果我們是小狐貍,會如何分奶酪,為什么?”
生:我會五五分!
生:我會把更大的一塊讓給弟弟!
學生在陳述的過程中與課文形成共情,也能間接達到德育的目的。當學生回答完畢之后,教師還可以將話題引到“相處”的層面,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閱讀單元課文,我們在和他人相處時應該注意什么,為什么”,在潛移默化間打破課文的束縛,讓思辨的過程更具靈動性。
3.立足“生活”互動
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教師要立足生活設(shè)計問題,讓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將思辨的方向從課文延伸至現(xiàn)實生活中,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例如,讀完《狐貍分奶酪》《紙船和風箏》后,教師可以設(shè)計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與朋友、親人相處的呢?”
生:我不會像小狐貍那樣耍心機,故意把好的都留給自己,我會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生:我和我的朋友也發(fā)生過不愉快,但是每次我們都會和好,因為我們知道友誼的可貴。
師:如果你的好朋友無意間傷害了你,比如故意把不好的水果給你,他自己留下好的水果,你會怎么辦呢?
生:……
立足生活的互動,能讓學生在思辨的過程中將話題聯(lián)系到自身,促使其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在潛移默化之間建立健康的人生觀。
教師結(jié)合大單元閱讀引導學生思辨,不能一味地向?qū)W生提問,也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問,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此外,如果學生對文章中的部分情節(jié)、理念等存在質(zhì)疑,也可以大膽地提出來,形成良好的思辨氛圍。例如,在讀完《狐假虎威》和《狐貍分奶酪》后,學生對狐貍的特點進行了總結(jié)。其中,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大家都說狐貍狡猾,不能向他學習,但我覺得他也有一些過人之處。比如在遇到老虎的威脅時,他能巧妙地救自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難道他要心甘情愿地被老虎吃掉嗎?”這種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的行為,不但能讓學生更透徹地讀懂文章,同時也能讓他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在總結(jié)單元課文的“主題”思想時,也有學生提出質(zhì)疑:“雖然對待友誼應該真誠,大家應該互相幫助。但是,在考試的時候,萬一好朋友想抄襲我的答案,難道我也要念在友誼的分上答應他的無理要求嗎?”學生通過質(zhì)疑折射出一個“度”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明白“再好的關(guān)系,在相處的時候也要有‘尺度,并非所有的忙都應該去幫。比如,好朋友讓‘我們幫他撒謊,或是給其抄作業(yè)等,這些行為都是不可取的?!?h3>三、設(shè)計課堂辯論,在思辨中拓展探究
在閱讀活動中,學生之間很容易因為觀點的不同而產(chǎn)生分歧,然后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不休。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開展課堂辯論活動,進一步啟迪學生思辨。在上述案例中,學生針對“狐貍用謊言拯救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辯論。
甲:或許狐貍通過欺騙老虎逃過一劫,這種行為顯得很機智,但是狐貍就沒有錯誤嗎?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狐貍沒有騙到老虎,那么其他的小動物豈不是也會被老虎吃掉?狐貍就是幫兇!
乙:難道狐貍救自己的行為也有錯嗎?
甲:我不是說狐貍救自己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是狐貍不該將危險帶給其他的小動物。比如,如果我們生病了,難道還要帶病來學校學習,然后再感染其他的同學嗎?
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求,為其查找有用的論證信息,增強學生的辯論體驗。另外,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貐⑴c辯論。這樣不但能打破師生間在位置上的束縛,更能讓學生在面對教師時勇敢地提出質(zhì)疑,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意識。
總而言之,閱讀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過程,學生若只讀不想、只想而不疑,就會讓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喪失。所以,開展大單元閱讀教學,教師要以激發(fā)學生的提問、質(zhì)疑意識為出發(fā)點,促使學生參與思辨活動,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提高閱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