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手的活動能夠增強大腦發(fā)育,讓幼兒通過雙手去感知世界,并且將手部所接觸到的各類事物反饋到大腦中,增強幼兒認知能力的同時開發(fā)大腦潛在機能,使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得到進一步提高。幼兒的成長發(fā)展,能夠直接受到動手能力培養(yǎng)情況的影響,只有得到充分的手部鍛煉,幼兒動手能力才能夠得到提升,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起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如果說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那么幼兒教育則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一項奠基工程,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關鍵時期。在學齡前階段的課程教學當中,許多家長過于注重幼兒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計算能力,片面地認為幼兒只要能夠背誦足夠的詩詞歌賦,便能夠領先于同齡人。但幼兒階段的教育更多強調探索世界、養(yǎng)成習慣、積累生活經驗,為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打好基礎。因此,在確保幼兒文化知識掌握情況達標的基礎上接受美術教育,幫助幼兒實現綜合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至
關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手是思想的鏡子,是智力才能發(fā)展的刺激物,是意識的偉大培養(yǎng)者,是指揮的創(chuàng)造者”?!坝變旱闹腔墼谒氖种讣馍稀?,心理學家也一致認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手的活動能夠增加大腦開發(fā)總量,在用雙手去探索新鮮事物時,幼兒能夠通過雙手對新事物與新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使自己的思維發(fā)展得到進一步提高。幼兒階段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能夠直接影響到幼兒的能力提升和素養(yǎng)發(fā)展,由此幼兒園要全面重視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在美術教育中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幼兒的思維發(fā)展呢?
一、正確認識幼兒在美術教育中的位置
幼兒時期的孩子們正處在對世界充滿好奇與奇思妙想的階段,更加注重于表達,因此幼兒在成長當中會更加傾向于用繪畫等方式表達自我,實現想象力的具象化呈現。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能夠通過雙手來感受世界,并為后續(xù)成長與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部分家長會在發(fā)現幼兒對繪畫感興趣后,選擇將孩子送往繪畫班等機構進行相應的學習,嘗試以此培養(yǎng)幼兒的繪畫能力。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家長會存在相對明顯的功利性心理,錯誤地用個人審美以及評價方式來看待幼兒的畫作,部分家長甚至會通過干涉幼兒繪畫的方式讓幼兒“創(chuàng)作”出符合自己審美的畫作。也有部分家長會因幼兒的繪畫是否標準而陷入美術培養(yǎng)誤區(qū),在過于強調技巧應用的同時,忽視了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使得幼兒出現厭學心理。
從上述幾個方面來分析可以明確,許多家長在幼兒繪畫能力的培養(yǎng)當中過于注重技能的應用效果,錯誤地認為學習美術只是為了增強幼兒的競爭力。他們認為,只有繪畫才是美術。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片面的。從成年人的角度上來看,幼兒繪畫作品相對幼稚,但是能夠充分反映出幼兒在成長當中的所見所得。例如,在畫“我的家”時,有的小朋友將家安在了月球上,說自己想當個外星人,想飛到哪里就飛到哪里,自由自在,很富有想象力,但是,家長卻認為這樣不合理,不符合實際。
從整體來看,幼兒能夠參與的美術活動類型較多,而且多數美術活動會直接涉及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幼兒在畫畫與做手工的過程當中,通過接觸材料的方式了解新知識,在掌握各項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幫助幼兒在今后的成長當中能夠形成更為優(yōu)質的文化素養(yǎng)。
幼兒從2至3歲開始進入涂鴉期,涂畫成為孩子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自由游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用獨特的圖像、符號表現自己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體驗。多數家長錯誤地將美術學習視為一種專業(yè)能力的培訓工作,但幼兒階段的美術學習更加強調幼兒自我認知的表達,因此家長需要主動轉變觀念,幫助幼兒在美術學習中通過繪畫來表達自身的思想與情感。
二、注重對幼兒美術基礎的夯實
在帶領幼兒參與各類美術實踐時,教師往往會遇到幼兒因繪畫能力較弱而拒絕畫畫的問題,這種問題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共同關注。引發(fā)這類問題的原因較多,首先,幼兒繪畫經驗相對不足,害怕犯錯。其次,幼兒在參與繪畫時會受到繪畫題材類型的問題而無法選定繪畫方向。最后,不同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使得幼兒在繪畫技能學習的過程當中存在相對明顯的偏差。如果教師與家長無法及時解決這類問題,則導致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出現逃避心理。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簡化教學方式并引入新型教學方案的方式來協(xié)助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各類基礎繪畫能力,在恰當的時機設置一定的游戲與提問,增強幼兒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在幼兒出現錯誤后,教師需要及時進行一定的引導協(xié)助,在幫助幼兒走出誤區(qū)的基礎上給予鼓勵,讓幼兒能夠對美術活動抱有充足學習動力,激發(fā)幼兒的繪畫潛力,在練習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發(fā)展。
三、正面評價,增強幼兒自信
自信是兒童發(fā)展的推動力,教師在日常教學當中要站在幼兒成長需求的角度上調整各項教學方案,確保評價內容準確有效的同時,協(xié)助幼兒實現創(chuàng)新能力與動手能力的雙向提升。從這方面也能夠明確,教師的評價成效對于幼兒的創(chuàng)作能力具有直接影響。
在教學當中,教師需要摒除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主動站在幼兒的成長角度以及認知能力角度去分析幼兒的繪畫能力,對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各個優(yōu)秀表現予以鼓勵與表揚,在發(fā)揮正面引導成果的基礎上融合各類激勵性話語,以此幫助幼兒在成長當中掌握更多美術繪畫能力。教師所給予的表揚對于幼兒而言有著非常顯著的激勵作用,不但能夠帶動幼兒主動參與到美術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當中,還能夠幫助幼兒更加深入地去鉆研當前知識,所以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當中主動尋找幼兒成長當中的各類優(yōu)點并予以鼓勵。
例如,在美術活動《小烏龜》中,平時對繪畫活動有畏懼心理的星星,手上拿著畫面上有三塊大小不一的綠色色塊及一團黑色色塊的畫,高興地對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認真地講述:“綠綠的是葉子,黑的是烏龜……”雖然畫面不夠美觀,但是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教師通過語言的鼓勵、眼神的肯定,給予孩子最大的鼓勵、表揚、贊賞,使他更加自信。幾次活動后,星星在教師的鼓勵下收獲了充足的學習動力,在實現繪畫水平直線提升的同時,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得到了相應提升。所以,教師在指導幼兒參與美術繪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要及時對幼兒的每一次進步進行相應鼓勵與表揚,在確保幼兒情緒價值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增強幼兒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能力,讓幼兒能夠長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從而參與到想象與創(chuàng)作當中。從這方面也能夠明確,每個孩子在成長當中均有著獨屬于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與成長節(jié)奏,因此教師與家長需要在主動尊重幼兒成長發(fā)展的基礎上,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與表現機會,以此增強幼兒的表達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
四、多維方式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與成年人相比,幼兒智力開發(fā)工作更加依賴于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在幼兒階段得到充足的手部能力開發(fā),才能夠在確保幼兒腦部發(fā)育達標的同時增強幼兒的學習能力與理解能力。
在幼兒啟蒙階段,帶領幼兒參與到各類活動當中,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是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知識與技能的方式之一。因此,幼兒有了畫的基礎,對同一形象就不再感興趣,教師便將剪貼和“說”結合起來,比如:第一次活動可以畫,第二次活動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剪貼,自己設計一個完整的畫面以后,再和小朋友互相交流,或者編成故事,或者說幾句話。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幼兒的繪畫能力,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
逐步學習并掌握相應的操作方式,是幼兒階段學習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帶領幼兒開展各項美術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為幼兒提供一定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行發(fā)揮想象力來使用這些材料,在實現美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充分探索各類材料的使用方式,以此從中獲得各類知識并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
在幼兒啟蒙教育階段,幫助幼兒形成一定的工具使用能力,確保幼兒具備材料使用技能,屬于美術教育當中的主要任務之一。在美術創(chuàng)作當中,教師可以將樹葉拼貼畫、折紙以及繪畫等方式應用到其中,在豐富美術表達方式的過程中增強幼兒自身的手部協(xié)調能力。同時,在創(chuàng)作時,幼兒需要將自身的奇思妙想與動手能力相互融合,實現邏輯思維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的雙向提升。其中,相對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手工課當中的折紙、拼貼繪畫以及捏泥巴等活動,在帶領幼兒學習各類動手技能時,教師也可以利用這類活動來為幼兒創(chuàng)造動手環(huán)境。
在日常教學工作推進當中,教師不僅要為幼兒創(chuàng)造優(yōu)質的動手操作環(huán)境,還需要站在幼兒成長的角度上調整動手實踐的材料種類,在避免幼兒動手活動過于單一的同時,增強幼兒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學習能力。此外,豐富的動手實踐活動還能夠讓幼兒根據自身偏好來自由選擇美術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各類創(chuàng)新嘗試。
例如,在美術活動吹畫《梅花開了》時,教師可以讓幼兒用嘴吹畫梅花樹干,引導幼兒體驗不同的作畫方式,培養(yǎng)幼兒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帶領幼兒學習欣賞作品,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做、玩中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審美能力。之后,給他們提供顏料用手指直接畫梅花。幼兒用碎紙拼貼畫、用紙漿泥制作泥塑、用手揉紙折小猴子等。作品完成后,很多幼兒都拿著自己的作品,在評價和欣賞的同時體驗著自己操作的成功的喜悅??梢?,動手操作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能力,也開發(fā)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五、發(fā)展幼兒的智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首先,觀察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幼兒時期是孩子積累各方面知識的萌芽期,只有多觀察才能更好地認識事物。在《快樂的暑假》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出示一些有關活動時的照片,然后讓他們去觀察并說出照片上的場景、人物、在干什么或發(fā)生了什么,最后用畫筆畫出自己的所見、所知的事物。
其次,想象能力能夠幫助幼兒進一步探索世界。從大腦分工上來看,左腦主要負責抽象思維的內容處理,右腦則負責對各類具象化的信息進行分析,在幼兒階段的教育當中,許多家長過于傾向于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抽象思維,使得右腦缺乏鍛煉,進而引發(fā)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相對不足的問題。此時,將美術教育應用到其中,則能夠在協(xié)助幼兒認知世界的過程中實現右腦的有效開發(fā)。例如,在教學“會變的半圓”一課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半圓,讓幼兒知道其畫法,然后啟發(fā)幼兒開動腦筋,讓他們大膽地想象和半圓相似的物體。這時候,有的小朋友說添上幾條直線就變成小刺猬了,有的說加上兩個圓就變成小汽車,有的說添上耳朵、胡子、尾巴就變成小老鼠了等。可見,幼兒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將不同形狀的圖形組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的形象。
最后,動手操作是表現手段,也是再認過程。在優(yōu)質的美術教育工作推進當中,要強調幼兒的手腦同步,利用各類手部動作來增強幼兒肢體控制能力與思維能力。例如,在剪貼“小蜜蜂”活動中,幼兒需要先把印有圓形、半圓形、長方形的彩紙沿線剪下來,然后在紙上拼出小蜜蜂飛的不同姿態(tài),最后用漿糊粘在紙上并畫上嘴和眼睛。記得在上一次油彩分離課時,教師先讓幼兒自己準備用品再構圖,最后用板刷刷底色,對幼兒來說,實現了在作畫的同時既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又促進了思維發(fā)展。
可見,只有讓幼兒經歷創(chuàng)造的過程,才能表現出充分的想象力、情感的豐富、思維的積極性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六、結語
美術教育在幼兒時期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在歡樂的童年里健康、全面發(fā)展,提高幼兒的全面素質。一個人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培養(yǎng)和學習的過程,教師一定要抓住幼兒時期這個黃金階段,加強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其腦的發(fā)展,手腦并用。在21世紀,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多變的世界挑戰(zhàn),有了這種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精神及動手能力,就有可能成為生活的強者,成為美好明天的創(chuàng)造者。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祖國的下一代更能手巧心更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