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政教學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初中道德與法治時政教學具有讓理論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的意義,教師可以采取課前播報時政、課中滲透時政材料、課后設計時政習題訓練等策略,提高思政課教學效率。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時政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1-00100-03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關系著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教育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成長中的自己,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高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和人格修養(yǎng)等。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時政教學,是指教師關注時代問題,結合時政熱點,把握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融入時政教學內容,教師要選取鮮活的時政素材資源,匹配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深化理論認識、樹立政治信仰。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時政教學的意義
把時政教學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能夠使思政課程理論知識與社會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較多,學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一味地要求學生反復背誦理論知識,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乏味,不僅背誦艱難,而且容易遺忘,進而產(chǎn)生畏難心理和厭學情緒。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利用時事新聞、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等素材資源,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豐富思政課程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對時事新聞進行深入的分析,讓學生探究事情真相,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掌握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方法,加深對思政課程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二)豐富學生體驗,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時政熱點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重要資源。時政熱點的新穎性和故事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開展時政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新時代國內外形勢,開闊眼界,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關心世界局勢和社會問題的意識,有利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時政教學形式多樣,包括時政播報、案例探究、時事辯論賽等。多樣化的時政教學,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代入感,主動閱讀和分析時事政治材料,關注時事政治,活學活用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播報時政時,學生要主動收集時政資料、挖掘感興趣的時事新聞,了解國內外發(fā)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大事,積極思考,發(fā)散思維,發(fā)表見解,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1]。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時政教學的策略
(一)課前播報時政,培養(yǎng)關注時政的興趣
為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興趣,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利用課前5分鐘,組織學生開展時政播報活動。開展時政播報活動,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
1.關注時事新聞,準確播報時政。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學生的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關注學生以學校生活為主的自我成長,以及學生與同伴、老師、家人的交往等。七年級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處在從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時期,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在進行時政播報時,教師要根據(jù)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了解時事新聞,關心社會熱點問題,利用課前5分鐘面向全班同學播報時政,要求語言流暢、簡潔,表達準確、清晰。開展時政播報活動,學生可以了解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社會熱點問題,提高時政敏銳性、信息整理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養(yǎng)成關注時事政治的習慣。
2.提取時政信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以社會生活為場域,以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培養(yǎng)為主線,將學生的視野從家庭和學校引向廣闊的社會生活,教育學生遵守社會規(guī)則、勇?lián)鐣熑?、維護國家利益、堅持憲法至上。八年級學生處于由家庭和學校走向社會的關鍵階段,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不斷增強。在八年級開展時政播報活動,教師不能只是要求學生搜集時政信息,而應結合教材內容搜集相關的時政素材,學會提取時政信息,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比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題“遵守規(guī)則”時,可要求學生結合學習內容“社會規(guī)則劃定了自由的邊界”搜索相關的時事新聞。
3.評論時政信息,綜合運用知識。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關注國家發(fā)展和世界發(fā)展,要求學生了解中國騰飛的歷史進程和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認識人類面臨的時代挑戰(zhàn)。九年級學生逐步形成了對家庭、學校、社會、國家的思考習慣,初步具備了相關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因此,九年級學生播報時政要做到運用所學知識多角度思考問題、評論時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學習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框題“延續(xù)文化血脈”時,學生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播報杭州第19屆亞運會的新聞,結合新聞內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2]。
(二)滲透時政教學,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時政熱點滲透到課堂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究,涵養(yǎng)家國情懷,提高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
1.利用時政材料導入新課。課堂教學導入的方法多種多樣,利用時政材料導入教學,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二框題“少年有夢”時,2021年東京奧運會剛舉辦不久,觀眾對參加東京奧運會的中國運動員關注度比較高。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播放東京奧運會女子10米跳臺全紅嬋奪冠的視頻,接著簡要講述全紅嬋實現(xiàn)夢想、為國爭光的勵志故事,最后導入“少年有夢”的話題。平時關注時事新聞的學生,對全紅嬋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利用這一時政材料導入教學,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懂得樹立遠大理想的重要性,明白實現(xiàn)夢想必須付出努力的道理。
2.運用時政素材突破學習重點和難點。能否突破教學重點,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有的內容抽象深奧,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未必能夠完全掌握。在教學道德與法治這一類重點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入時政材料,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具體事例,掌握重點知識,發(fā)散學科思維。比如七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二框題“師生交往”的教學重點是如何處理亦師亦友的師生交往關系。教學時,教師可以講述“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張桂梅的故事,通過張桂梅與學生相處的鮮活典型的事例,讓學生感受到“亦師亦友”是師生交往的良好狀態(tài),學會與教師進行交流溝通,正確對待教師的表揚和批評,認識到建立良好的師友情誼的重要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同樣存在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點或是不易掌握的技能,而有的教學難點本身就是教學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詳細地講解。教師可以選取恰當?shù)臅r政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比如,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題“活出生命的精彩”的教學難點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從平凡走向偉大。由于學生的經(jīng)驗不足、社會閱歷有限,對生命價值缺乏認識,因此理解上存在困難。教師可以利用2021年河南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澇災害時涌現(xiàn)出來的抗洪英雄的事跡,結合學生觀看解放軍、武警部隊以及志愿者不畏艱險、勇?lián)厝蔚囊曨l,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平凡與偉大,懂得平凡生命也能創(chuàng)造偉大,從而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理解生命意義的內涵,初步學會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開展時政習題訓練,提高學科能力
時政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教學考核重點。近年來,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愈加關注時政熱點,并且往往是以時政熱點為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2023年廣西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道德與法治試題選取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廣西“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神州十五號航天員鄧清明的事跡等時政材料,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時,要有意識地選取時政熱點作為習題材料,讓學生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提高學科能力。
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多樣化的訓練,因此,教師平時要精心編制試題,利用時政熱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了九年級上冊第五課“守望精神家園”后,教師可以編制習題“品味中華文明,展現(xiàn)華夏風采”,選取第19屆杭州亞運會這一時政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以下問題:(1)杭州亞運會融入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中華文化具有什么特點?(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杭州亞運會對奮進中的杭州具有什么意義?(3)作為一名杭州亞運會現(xiàn)場觀眾,你如何做到文明觀賽?學生閱讀材料后,需要思考中華文化的特點、杭州亞運會對奮進中的杭州的意義,同時結合實際談一談如何文明觀賽。這樣的習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時政熱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了利用時政熱點編制習題,教師還要善于運用時政熱點提高復習教學的針對性。有的時政熱點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關聯(lián)密切,可能涉及道德、法律、國情等板塊,教師在設計時政專題時要多角度思考時政熱點與教材內容的聯(lián)系。比如:教師可以將2023年11月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在廣西舉辦這一時政材料,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責任”“服務社會”“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等內容聯(lián)系起來,設計專項習題;教師可以利用運動員在比賽中奮力拼搏的素材,與教材中的“夢想”“中華民族精神”等內容聯(lián)系起來,設計專項習題。時政專題訓練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時政教學的注意事項
(一)時政材料要新穎適宜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密切。在教學中,教師選取的時政材料要與教材內容相契合,突出教材的時代性特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發(fā)展,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新穎的、適宜的時政材料,利用時政材料豐富教學內容,服務課堂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在活動欄目已經(jīng)有了一些時事材料,教師可以直接運用這些時事材料開展教學。由于教材內容相對穩(wěn)定,教材中的時事材料在時間上相對滯后,且內容單一,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習內容,選擇新穎的、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時事材料開展教學。比如教學七年級上冊第十課第二框題“活出生命的精彩”時,教師可以運用2021年鄭州特大暴雨的事例進行教學。對2021級學生而言,鄭州特大暴雨是當時新近發(fā)生且社會關注度較高的事件,與教材內容聯(lián)系密切,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執(zhí)教2023級七年級時還是運用這一事例,就不符合時政熱點材料的及時性原則,選用2023年京津冀特大暴雨事件較為合適。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保持對熱點事件的敏感性,善于將新聞事件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巧妙地開展時政教學。
(二)時政材料的選擇要有正面引導作用
教師選擇的時政材料不但要考慮是否契合教學內容、是否貼近學生生活、能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而且要注意時政材料是否具有正面引導作用、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否符合公序良俗。以教學九年級上冊第三課第二框題“參與民主生活”為例。民主決策、社會聽證制度等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存在一定距離,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2023年南寧市召開道路停車位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標準聽證會的新聞材料進行教學。道路停車位機動車停放服務收費標準引發(fā)社會關注,因為它與南寧發(fā)生的“慧泊停車費”事件存在關聯(lián),學生比較熟悉。在討論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到了政府管理存在的問題,但是思考問題的角度比較單一,此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南寧市政府針對停車問題廣泛聽取消費者、經(jīng)營者和有關方面的意見,正視過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理解社會聽證制度和民主決策等學習內容。當然,時政材料的選擇要具有正面引導作用,不是要求教師一定要選擇正面的時政材料,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時政材料進行辯證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時政材料與教材內容要相互契合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時政教學,目的是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選擇時政材料時,必須考慮時政材料與教學內容是否契合,引用的時政材料是否典型、是否有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多角度挖掘時政材料的意義。有的時政材料雖然備受人們關注,但是對學生理解知識點沒有促進作用,這樣的時政材料與教材內容是不契合的,教師要學會舍棄。此外,在一節(jié)課中,教師運用時政材料要適度,把握好時政教學的時長,原則是時政材料不宜過多、教學時間不宜過長,否則容易造成學生過分關注“國內外大事”而忽視對教材內容的學習。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開展時政教學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時政教學的意義,不僅要關注社會熱點,巧妙選取時政材料,將時政材料巧妙融入課堂教學,而且要保證時政材料與課程內容、教學目標相契合,從而充分發(fā)揮時政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傅曉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引入時政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7):112.
[2]吳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時政熱點的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9(6):97.
(責編 歐孔群)
作者簡介:張萍,1981年生,廣東普寧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