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正處于向現代成熟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勞動力市場也迎來了新發(fā)展、新挑戰(zhàn),這對經管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其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皠趧咏洕鷮W”作為諸多經管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然而,當前“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著教學方式傳統(tǒng)、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互動交流欠缺、考核方式單一等方面的挑戰(zhàn)。在實施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案例教學法、完善課堂互動形式、重視課程實踐和納入專家講解等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革;案例教學法;課堂互動
“勞動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服務于勞動與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等經濟和管理類專業(yè)。它研究勞動力在市場經濟中的供給和需求、勞動力的市場價格和收益,以及勞動力的投資和獲得等問題。勞動力是推動社會經濟運行的根本動力,勞動力市場是現代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是關于民生就業(yè)的重要陣地。因此,培養(yǎng)勞動力市場及相關政策支持的人才,不僅強調學科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們能夠充分理解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機制和政策制定的背景,這包括提供系統(tǒng)的專業(yè)課程,涵蓋勞動經濟學的各個方面,如勞動力供需、工資決定、就業(yè)和失業(yè)理論等。不僅如此,學生應該有機會參與實踐項目,如政策研究、數據分析或咨詢工作,以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如此,學生應該有機會參與實踐項目,如政策研究、數據分析或咨詢工作,以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使他們理解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偟膩碚f,培養(yǎng)勞動力市場和政策支持方面的人才需要綜合考慮專業(yè)技能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通過提供系統(tǒng)的學術訓練和實踐機會,結合強調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我們可以培養(yǎng)出既有扎實理論知識,又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為勞動經濟學和政策研究的發(fā)展做出貢獻。這與新文科建設提出的推進教育改革、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以及適應新時代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是一脈相承的。本文旨在對普通高校經管類本科生“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導向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當前“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并提出了未來“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具體路徑,以期能夠為“勞動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導向
中國正處于向現代成熟市場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勞動力市場也迎來了新發(fā)展、新挑戰(zhàn),這對經管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及其學科發(fā)展提出了新的重大需求?!皠趧咏洕鷮W”作為諸多經管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任。將專業(yè)教育與價值引領、思想塑造相結合,旨在提高經管類專業(yè)大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水平,提升他們對勞動力市場領域現實問題的專業(yè)敏感性,激發(fā)其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也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政治意識和價值認同,提升道德素質,引導其正確認識個體的人生目標與時代責任,激勵他們在為國家和民族事業(yè)的奮斗中創(chuàng)造價值,從而滿足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現實需要。
(一)堅定理想信念
“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該重點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與課程內容深度融合。通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人生態(tài)度,幫助他們在復雜多變的時代發(fā)展中保持前進方向和奮斗動力。同時,應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此外,應該加強實踐教學和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理解大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二)厚植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始終激勵著中華兒女胸懷責任與擔當,勇毅前行,敢于奉獻?!皠趧咏洕鷮W”課程內容關注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和勞動力市場的健康運行,關注勞動者權益的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以及勞動意識與勞動精神的培養(yǎng)等方面。這種家國情懷促使學生關注和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幫助學生認識國家的發(fā)展與勞動力發(fā)展之間的密切關系,鼓勵學生將個人的追求與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緊密聯系起來,自覺將個人融入國家,勇于承擔時代賦予的重任。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而努力。
(三)提升核心素養(yǎng)
“勞動經濟”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以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核心目標,在授課過程中注重結合學生所學專業(yè),追求知識、能力和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具體而言,一是指導學生掌握扎實的“勞動經濟學”基礎知識,深入理解勞動力市場的運作機制和發(fā)展趨勢;二是提高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勞動力市場中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和社會責任感,使其具備關注民生、經世濟民等方面的情懷。
(四)培養(yǎng)綜合能力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經管類專業(yè)課程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關注現實問題”,培育學生“經世濟民”的職業(yè)素養(yǎng)。因此“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最終要通過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來顯現,要教育學生“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引導學生重視社會實踐與調查能力培養(yǎng),積極探索第二課堂激勵學生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探尋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就業(yè)能力、科研興趣。
二、當前“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
(一)重理論、輕應用,教學方式傳統(tǒng)
傳統(tǒng)“勞動經濟學”課程在講授的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重教師講解、輕學生體驗的“三重三輕”的情況。這一現象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中,教師通常是知識的單向傳遞者,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這種教學方式往往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傳遞,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導致學生難以對理論知識形成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勞動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知識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更好的驗證和應用,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勞動經濟學的精髓。因此,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會導致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甚至可能使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感到抽象和迷茫。
(二)重課堂、輕課外,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
“勞動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需要學生通過實踐機會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踐應用技能。然而,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缺乏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往往缺乏實踐機會,無法通過實踐活動來提高自己的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導致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很難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也難以通過實踐應用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由于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周期較長,教材內容與實際脫節(jié)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可能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理論知識,也難以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
(三)重教師、輕學生,互動交流欠缺
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二者之間的互動和彈性是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當前二者的角色有錯位,教師教得太多,學生思考太少,乃至提不出問題,也不能舉一反三,具體表現在:一是缺乏討論和交流。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模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有機會對所學內容進行深入的討論和交流,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不僅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不深,還可能會導致其產生厭學情緒。二是學生積極性不高。缺乏互動性的課堂教學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識接受者,而非參與者或思考者,這會使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程度大打折扣,無法真正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三是教學效果不佳。缺乏互動性的教學模式往往會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很難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對教學策略進行調整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學生也無法從教師那里獲得及時有效的反饋,無法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準確的評估。
(四)重考核、輕綜合,考核方式單一
在當前的“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中,考核方式總體表現較為單一,缺乏其他能夠表現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考核方式。一是考核內容不夠全面,主要采用書面考試或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缺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實踐操作、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容易引導學生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實踐應用能力的發(fā)展。二是缺乏標準化的考核評價標準,“勞動經濟學”課程考核過程中缺乏標準化的考核評價標準,導致教師對評分標準的掌握和使用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影響考核結果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三是缺乏對平時表現的評價:“勞動經濟學”課程考核往往只注重期末的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評價。這種只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的評價方式會導致學生缺乏對平時學習的重視和積累,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
三、“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實現路徑
(一)運用案例教學法,加深對“勞動經濟學”基礎知識的理解
在當前的“勞動經濟學”教學領域中,亟須強化案例教學方法的應用,即通過對實際案例詳盡剖析和解讀,旨在加深學生對“勞動經濟學”理論問題的全面理解。學生需要習得如何透徹分析問題,多角度審視問題,并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將新鮮的案例融入“勞動經濟學”教學中,并設計非結構化的開放式問題,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術探討熱情。在深入討論中,學生可以深化對“勞動經濟學”問題的認知,探索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并提出獨立的見解和建議。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勞動經濟學”知識的扎實掌握,同時也有助于鍛煉其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二)完善互動式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關注中國現實問題,課程可以選取一些重要的現實問題作為討論和辯論的主題,比如“新業(yè)態(tài)從業(yè)人員的社會保障是否需要另建新制”“平臺從業(yè)人員的勞動關系如何認定”“延遲退休對勞動者有什么具體影響”等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這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主動搜索相關文獻和資料,還可以激發(fā)他們積極思考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fā)展狀況。同時還可以設置辯論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多維度、多視角進行觀點闡釋與辯駁,鍛煉其思辨能力。
(三)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課程考核方式
由于歷史原因,《勞動經濟學》教材的理論和案例背景大多來源于國外勞動力市場,這導致學生對這些內容的熟悉度和認同感較低,加上“勞動經濟學”課程經常作為經管類專業(yè)必修課程設置,考試是比較普遍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容易使學生重視對理論知識本身的記憶和學習,而忽視與現實問題的聯系。因此,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創(chuàng)新課程考核方式,以小組論文的形式,引導學生通過調研關注現實問題。為了提高論文的質量,教師與各組學生進行選題溝通,在論文完成過程中提供全程指導。在學期末,學生進行論文陳述和討論,以提高他們的調查研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四)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拓寬學生視野
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開設課程,可以考慮定期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政府部門領導進行演講和交流,使學生了解國內勞動力市場相關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以及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展進程中的熱點和難點。這樣的學術活動能使學生接觸到國內勞動力市場相關理論研究的前沿議題,加深對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展進程中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認識。
總體來說,“勞動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需要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全過程。在課前階段,教師需要在課程導入中精心設計,通過引入現實社會中的勞動力市場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中階段,教師需要注重課程的講解和與學生的互動。通過與學生的討論和交流,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在課后階段,教師需要注重課程的復習和鞏固。通過布置作業(yè)、組織討論等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勞動經濟學問題來加深學生的思政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石莉,張海芳,劉鈺,等.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及破解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5):5660+91.
[2]王東.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要素機制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9(09):1721.
[3]董瑩瑩.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初探[J].科教導刊,2021(28):109112.
[4]丁福興,馬彥.勞動經濟學課程思政的目標、元素與方法[J].晉城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14(02):5759.
[5]鄭毅敏.“一線三段”式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下的課程改革實踐——以勞動經濟學課程為例[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22(02):6569.
[6]李曉曼,張領.勞動經濟學卓越課程建設與教學效果提升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8(05):7677.
[7]丁福興,馬彥.學生能力本位的勞動經濟學課程建設理路[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6,30(04):122125.
作者簡介:張琳(1989—?),女,經濟學博士,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險、勞動力市場與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