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接、化、發(fā)”原本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理念,即接招—化解—發(fā)功,我將其運用于班主任工作中,以更好地助力班級管理實踐。我執(zhí)教的高一班級中有一名學生叫小閆,他在日常學習中存在一些問題,和同學關系緊張,常發(fā)生矛盾。面對這樣的“特殊學生”,如果簡單粗暴地用校規(guī)進行約束,無疑會讓他更加逆反,因此,我以“接、化、發(fā)”進行了轉化。
一、“接”:積極聆聽,用心接納
積極聆聽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目的是清楚地向對方反映自己對于他的遭遇產生了同感,一方面鼓勵對方表達得更清晰,另一方面使對方明白自己的感受。作為班主任,我和小閆進行了三次深談,不斷地用眼神、語言、肢體語言等鼓勵他大膽說出內心的想法,并且用我曾經的經歷引發(fā)他的共鳴。在聊天過程中,我始終保持平等的姿態(tài),希望他感受到我對他的善意。他從最開始的抵觸、一言不發(fā),到逐漸開始說一些他的家事和過往經歷,再到最后愿意敞開心扉,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那一刻我意識到,這個在外人看起來的“特殊學生”,已經從心里接納了我,他身上的那股抗拒一切的沖勁,已經被我“接”住,這就為后續(xù)對他的轉化提供了可能。
二、“化”:分析原因,巧妙化勁
通過和小閆的幾次聊天,我對他的了解逐漸增多,其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父母常年外出務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小閆對陌生人存在一定的排斥,甚至對熟人也難以敞開心扉。隔代人的撫養(yǎng),也僅限于生活的照顧,而缺少心理、思想的引導和關愛,這使小閆規(guī)則意識淡薄、行為任性。在轉入我校之后,這種類似“外來戶”的身份又讓他產生了陌生感和自卑感,那些違紀行為也并不是有意而為,大多屬于習慣不好對規(guī)則并未熟悉,或者消極抗拒的 “破罐子破摔”,他在用這種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痛苦。
為了多掌握一些小閆的情況,我約他的父母來學校,深入聊了聊小閆的過往經歷,得知其在初一階段學習成績尚可,也沒有重大違紀行為。但初二之后,爺爺奶奶身體出問題無力照顧,父母便將其送入寄宿學校,繼續(xù)去外地工作,從而造成了對小閆管理的脫節(jié)。我所執(zhí)教的新班級已經組建一月有余,學生互相熟悉了解,班級也形成了自己的制度和文化,因小閆的行為習慣問題導致所在小組考核積分受影響,小組其他成員對他難免有一些怨言,班內其他同學也因和他不熟悉,同學關系也相對冷淡。
綜合以上因素,小閆對新環(huán)境有抵觸,對自身處境也產生嚴重的焦慮,進而導致一定的心理問題,而違紀行為是這種心理問題的外在表現?;谝陨戏治?,我決定從心理上入手,先解決其思想問題,行為習慣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三、“發(fā)”:找準焦點,一發(fā)命中
之前暑期班主任培訓時,我們曾接觸了“焦點解決”理論?!敖裹c解決”理論與以往的咨詢模式不同,并不深究問題原因,而是引導來訪者發(fā)現可用資源,通過積極觀點解決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的問題的專家,自身有潛在的資源和力量來應對問題,因此,需要引導來訪者注重自身優(yōu)勢、經驗和周圍資源去著眼于小改變。小改變和成功經驗可以幫助來訪者塑造積極的視角,從而帶來行動的動力。焦點短期治療下發(fā)生改變的用時較短,也適用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基于此,我首先詢問小閆在班里的感受、希望自己的狀態(tài)有什么改變。得知其實小閆覺得自己這樣的狀態(tài)也不舒服,期待自己在班里能交到能聊得來的朋友,能有歸屬感。小閆是有自身改變的動機和想法的。接下來,我積極尋找小閆身上的優(yōu)點,有意引導他,談到他在初一時候的表現,我問他當時的成績、和同學的交往是怎么做到的,從而幫助他從自身樹立信心,積極發(fā)掘自身原本具有的天分與能力,達到自我認可,然后鼓勵他,既然過去可以,將來還可以再次融入新集體,取得新進步。接著我問小閆,入學以來在學習或者人際交往上有沒有什么時候感覺還不錯的,當時是做了什么?詢問回顧讓小閆看到問題以外的視角,高中以來的生活不是完全痛苦的,偶爾也有了解新知識的成就感和參加集體活動的樂趣,從中找到希望感和效能感。最后,我引導小閆找到下一步可以做出的小改變,通過行動走出當下困境。
我深知,改變一個“特殊學生”絕非朝夕之功,在接下來的接觸中,我不斷采取各種措施激勵小閆做出改變,如不定期溝通,運用“焦點解決”理論,引導其打開心扉,從接受班主任開始,進而接受新同學、新班級;幫助其進行情緒調節(jié);加強和家長的溝通,借助家長力量。小閆的成長經歷造成缺少家庭關愛,那就由父母補上這一課,從而形成家校合力;利用班規(guī)校紀進行約束,如有違紀,也要給予相應懲戒。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制度育人、文化育人、鼓勵與懲戒相結合,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同班級其他同學談話,特別是班委、小閆所在小組,引導其他學生悅納他人;利用班會、班級活動創(chuàng)造表現機會,讓小閆展現出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讓其他同學發(fā)現其閃光點,積極接受小閆。
在這些努力下,小閆發(fā)生了改變:再也沒有出現違紀現象,上課開始回答問題,下課開始和同學聊天,加入了班級籃球隊,久違的笑容也重新回到了他的臉上。
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善于利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要注意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如通過語言、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細節(jié),利用共情,進一步促進這種氛圍的形成;在平等、尊重、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好地接納教師,進而分析原因,找準突破口,從而使問題得以解決。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回民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