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秋
摘 要: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成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助于推動小學語文學科教育的改革創(chuàng)新。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運用多樣化的方式方法,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诖耍恼聹\析“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策略。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勞動教育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開展,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當前,小學語文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但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過度強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和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然在,在“雙減”政策下,為進一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涵,教師需要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小學語文學科的學習中,加深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和應用。
一、挖掘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勞動元素
挖掘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的勞動元素是推動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的仔細研讀,找到與勞動相關的內容和素材,例如描寫農田勞作、手工藝制作、職業(yè)生涯等情境的課文、小說或詩歌。教師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和解讀,引導學生理解其中的勞動價值和意義。例如,在教授《田家四季歌》這一課時,由于授課對象為小學低年級學生,他們往往缺乏鄉(xiāng)村生活經驗,對農業(yè)勞動了解相對較少。教師應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農事活動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播種、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麥等詞語的意義,從而也能更好地完成字詞教學目標。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中描寫的勞動者形象、描述勞動過程中的細節(jié)等。并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與分析,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應用。在學習《趙州橋》時,教師除了要讓學生了解古代建筑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外,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并為學生拓展工匠精神。通過講解課文中巧奪天工的趙州橋建造工藝之精美,建造技術之高超,延伸至現(xiàn)代的中國基建領域的傲人成績,如港珠澳大橋的大跨度斜拉橋、浸管隧道、海底隧道等技術。學生通過討論對比兩座橋,感悟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我國人民都用勞動智慧與辛勤汗水,創(chuàng)造著美好的生活。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所蘊含的價值觀和思想,以及勞動在社會中的重要性。這種古今對比的語文學習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勞動教育的學習熱情,并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
二、創(chuàng)新融入勞動教育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變得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教師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具有勞動特色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比如設置一些如學生種植的花草、制作手工藝品等勞動相關的文化角。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親身參與勞動活動,增強對勞動的體驗和感受。另外,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勞動相關的教學情境和任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運用語文知識,提升語文學科中勞動教育的實踐性和綜合性。例如,在進行口語交際“長大以后做什么”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在導入部分為學生播放介紹不同職業(yè)崗位的視頻,并在播放后提問學生:“視頻中都出現(xiàn)了哪些職業(yè)?你對這些職業(yè)了解多少?”學生踴躍回答的同時,再思考:自己長大想要從事什么職業(yè)?并讓學生小組討論,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yè)以及這一職業(yè)能夠為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有的學生會說自己想要成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也有的學生會說想成為建筑師,為祖國的現(xiàn)代基建事業(yè)添磚加瓦。這時,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無論哪一個職業(yè)都是同樣偉大的,堅持奮斗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他人就是一名偉大的勞動者。在口語交際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主動思考問題,并在與其他同學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中,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和技能完成學習任務,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還能讓學生明白美好的生活需要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共同創(chuàng)造,進而尊重每一位勞動者,以實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勞動教育的目的。
三、開展勞動主題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練習
隨著“雙減”政策落實開展,小學語文學科需要在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的同時,增強實踐教學,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引導學生閱讀與寫作關于勞動的文章和作文旨在通過語文技能的練習,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認識與理解,提高他們對勞動的尊重與珍惜。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勞動相關的閱讀練習試題,將閱讀練習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都源于生活、源于勞動,從而充分發(fā)揮出語文學科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時,教師還應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勞動主題書籍。這些書籍可以選擇那些生動有趣、內容與小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勞動故事和傳記。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勞動領域的知識,進而增強對勞動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打破傳統(tǒng)小學語文寫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局限,組織學生參觀工廠或農田勞動等,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勞動過程并寫出相關的作文。這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并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價值觀。同時,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寫作技巧和指導,幫助學生表達對勞動的思考和感受。例如,學生可以通過運用豐富的詞匯和生動的敘述,將自己的觀察和體驗轉化為文字,從而更好地表達出自己對勞動的理解和認同。通過這樣的寫作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的尊重與珍惜,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并推動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應用與實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促進了學生的語文實踐應用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加深了小學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時還實現(xiàn)了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提質增效。未來,教師應不斷探索小學語文學科與勞動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為小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參考文獻:
[1]張寶蘭.“雙減”背景下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合[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01).
[2]余美美.勞動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路徑[J].亞太教育,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