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新”(新教材、新課標、新高考)背景下,英語高考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新高考卷中的讀后續(xù)寫題,綜合考查了學生的“讀”和“寫”的能力,即先通過閱讀,對文本快速理解、歸納;再通過續(xù)寫,對文本進行拓展和延伸。這不僅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閱讀技巧和閱讀速度,而且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會進行合理的情節(jié)建構,續(xù)寫完整故事。本文將以“稻草人”一文為例,談一談高中英語讀后續(xù)寫教學的策略。
一、精選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對于讀后續(xù)寫素材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一環(huán)。能讀懂文本、厘清脈絡是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并順利開展讀后續(xù)寫的前提??偟膩碚f,教師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來進行選材:生活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可延展性原則。貼近青少年生活的有趣的素材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生在閱讀文本時的焦慮和壓力,還能迅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續(xù)寫欲望。另外,文本材料必須有一定的可延展性,要讓學生在已有文本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給故事續(xù)寫一個合理的結局,這幾點都很重要。
在此教學案例中,教師選擇了一篇跟“稻草人”有關的記敘文,這個故事以“我”媽媽的節(jié)儉為主題,她最喜歡的一句話是“waste not, want not”。在之前的一年,莊稼被鳥兒侵襲,導致我們家的玉米地收成不好。媽媽堅持節(jié)儉的生活方式,把所有看似無用的東西都存放在閣樓里,包括破舊的衣物、舊床單、破傘以及其他一些廢舊物品?!拔摇焙偷艿躂osh一直不太理解媽媽所說的“waste not, want not”是什么意思,直到后來發(fā)生的“稻草人事件”,我們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勤儉節(jié)約,吃穿不缺”,也可以簡稱為“儉以防匱”,從此我們對這句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個故事比較有趣,也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父母一輩,通常也都像文中的媽媽一樣,勤儉持家,他們對此有較深刻的體會;另外,故事的可延展性強,學生覺得有話可說,很容易為它構思一個合乎情理的結局。因此,這個寫作素材滿足了以上的幾個原則,也比較貼合新高考的文本風格,非常適合作為續(xù)寫的文本。
二、優(yōu)化閱讀方法,引導學生充分解讀文本
教師應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提煉文章主旨。比較常見的方法是找情節(jié)主線和情感主線,讓學生列出who、what、when、where、how等要素,并分析人物情感的變化發(fā)展過程。也可以采用問題鏈等方式引領學生思考。
例如,就這篇文章來說,教師可巧妙設計問題,帶領學生從故事的象征意義及故事的沖突和解決兩個大的方面來對文本進行解讀。
就故事的象征意義方面而言,教師提出以下問題:
Question 1:What’s the symbolism of the attic?
Question 2:What’s the symbolism of the pretty hat?
Question 3:What’s the symbolism of the scarecrow?
這些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閣樓、帽子和稻草人分別象征著什么?學生認為,閣樓中儲存的舊物件代表著過去的經(jīng)歷和記憶。有的學生說,漂亮的帽子代表了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同時也暗示了新的可能性。稻草人則在故事中象征著積極應對問題、尋找創(chuàng)造性解決方案的勇氣和智慧。
對于故事的沖突和解決方面,教師則提出了以下問題:What’s the conflict in this story?How to solve the conflict?這樣的問題能使學生迅速切入關鍵點:故事的沖突主要體現(xiàn)在媽媽收到的一頂漂亮帽子上。盡管這頂帽子是一份防曬的禮物,但媽媽節(jié)儉的天性與時尚觀發(fā)生了沖突。她既不愿意拋棄這頂新的、有價值的帽子,但又無法忍受帽子上花里胡哨的裝飾物,所以母親就把它擱置在了閣樓上,形成了情節(jié)的沖突點。學生由此知道,在下文續(xù)寫稻草人制作過程的時候,肯定要突出“物盡其用”的主旨,使得這個稻草人成為節(jié)儉、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
三、給出提示,引導學生完成寫作提綱
在充分地“解讀”文本后,就來到了“寫”的環(huán)節(jié)。這時的寫,不是隨心所欲地寫,而是要在原文和給出的兩個首句的提示下,使用準確的詞匯和句式,遵循合理的邏輯發(fā)展趨勢,來完成故事的情節(jié)設計,形成上下文連貫、完整的故事。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十句五定法”進行文章情節(jié)的構思。在所謂的“十句五定法”中,前五句是續(xù)寫第一段的內(nèi)容,其中第一句是回扣首句,第二、三、四句可以通過動作、語言、心理、環(huán)境描寫等對事件展開描寫,第五句最為重要,因為它必須將該段內(nèi)容與下一段首句銜接在一起。相似地,后五句是續(xù)寫第二段的內(nèi)容,第六句回扣首句,第七,八、九句則繼續(xù)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描述,最后的第十句也很重要,通常起到升華主題的作用。例如,學生A寫下了如下提綱。
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利用原文的各種提示、鋪墊,完成上述提綱。學生可依據(jù)各自的提綱,獨立完成自己的續(xù)寫初稿。
四、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引導學生完善習作
有的學生認為,作文寫完了就萬事大吉了,其實好的文章還需要經(jīng)過不斷地打磨,使文章用詞更準確,內(nèi)涵更豐富,提高習作質(zhì)量。對此,教師應當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根據(jù)評價反饋,再進行潤色修改。
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閱卷評分標準,讓他們對照標準,當一回閱卷“小老師”,給自己的組員評分并寫上評語,并在組中交流閱卷心得。教師也可以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一篇優(yōu)秀習作,分析其好在哪里,讓其他同學在潤色修改時借鑒和學習。
例如,學生B的原作文最后一句是Mom’s frugality became even more extraordinary. 句式過于簡單,無法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修改的過程中,他把這句話改為It’s mom’s saying that made us awar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waste not, want not”.用這樣一個強調(diào)句,更好地照應了文中媽媽信奉的名言,并升華了主題,給文章增色。
總而言之,讀后續(xù)寫訓練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指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合理設計情節(jié)、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習作,讓學生在閱讀、寫作協(xié)同的過程中,逐步吸收、內(nèi)化相關的語言知識,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寫作技能和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