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我們應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在幫助他們培養(yǎng)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同時,強化其主體地位。我們要參照“新課標”中的內(nèi)容,及時更新育人理念,改變教學方式,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zhuǎn)變,打造新時代需要的語文課堂,在立德樹人方面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作用,彰顯語文學科的獨特優(yōu)勢。在語文課上,我們通過提問可以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全面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是,我們有時候提出的問題卻是無效的。下面,筆者就談談提問無效的原因及應對的策略。
一、提問無效的原因
高中學生的學習任務重,且需要承受由高考帶來的壓力。對此,一些語文教師會淡忘鑄魂育人的責任,一心想要提高學生答題的能力。為了加快教學的進度,一些教師甚至會提出一些“無效的問題”。這些“無效的問題”往往比較簡單,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甚至都不需要回答。這樣一來,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語文課也失去了生機。提問無效往往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漫無目的地提問
在教學中,獲得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提問。
然而,提出有意義的、高質(zhì)量的問題并不容易,需要教師具有較好的運用教材的能力、控制課堂的能力、把握學情的能力等。從當前的教學實際看,部分教師在提問時缺乏目的性,比較隨意,在上課的過程中會突然提出一個問題,而未著眼于整體去設計。如,在講解《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一名教師播放了《三國演義》主題曲,之后隨口一問: “《三國演義》里有眾多的英雄人物,你們最喜歡哪一個?為什么?”對此,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fā)出來,話匣子也因此被打開了。他們踴躍地發(fā)言,本節(jié)課也就變成了“三國英雄故事會”。這種隨意的、臨時產(chǎn)生的、過于簡單的問題就如清水一般無滋無味,沒有思考的價值和意義。此外, “大家有沒有看過XXX”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XXX”等只需要學生用“有”或“沒有”來回答的問題通常也是無效的。
2. 未研究學情便提問
基于目前的教學實際,筆者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未能仔細研究學情,了解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知識儲備、能力水平,未分析他們的興趣與需求,導致在語文課上提出一些難易度與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匹配的問題。
以《縣委書記的榜樣 — —焦裕祿》的教學為例。在語文上,教師針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文章反映了焦裕祿的什么精神品質(zhì)?”提出這個問題后,便讓學生分組討論。一時之間,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十分熱鬧,然而聲音很快就消失了。
熱鬧的課堂一下子變得冷清,根本原因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與學情不符。不少學生在教師剛提出問題的時候就直接能說出答案。這種問題往往也是無效的。
3. 采用單一的方式提問
在提問時,我們應考慮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即通過怎樣的方式將問題展示給學生。單刀直入地提問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提問方式。一些語文教師已經(jīng)習慣于直接提出問題。這種提問方式就比較單一,往往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4. 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可能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引導者,有時候過度關注自己的教學節(jié)奏,而忽視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注,在課堂上注重“講授”,或者一提出問題便給出答案。
二、應對策略
1. 針對教學目標提問
“新課標”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新課標”中的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流程,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語文課上,我們要有整體意識,要針對教學目標來提問。以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為例。通過對“學習之道”的深入學習與研究,學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并掌握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在引導學生閱讀《勸學》和《師說》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針對預期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古人的學習觀點在當下的意義)提出這樣一些問題:
(1)你最喜歡《勸學》或《師說》中關于“學習”的哪一句話?為什么?
(2)《勸學》和《師說》中提倡的“學習”與如今的“學習”在內(nèi)容上有何不同?
(3)與《勸學》《師說》中的學習觀相比,如今人們的學習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你認為,在當今社會, 《勸學》《師說》中有關“學習”的名句對人們的學習和成長有怎樣的意義?
圍繞教學目標來提問,我們在教學中就不容易“跑偏”,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出現(xiàn)“教師漫無目的地教,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的問題。
2. 在關注學情的前提下提問
提問其實是我們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在明確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我們還需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要結合學情提出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比如,在講解《我與地壇》時,我們要考慮學生的能力與水平,了解其是否讀懂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再借助問題引導他們多角度地感受文本的美??紤]到學生能夠讀懂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但對細節(jié)的把握還不到位,我們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史鐵生每天搖著輪椅來到地壇,看到了蜂兒、螞蟻、瓢蟲等生物。他筆下的地壇到底意味著什么?這個問題提得非常精準,是針對課文中具體的語句提出來的,可以將他們瞬間帶回文本中去。學生帶著問題重讀課文,可以與史鐵生一起看到微小的生命,感受其所展現(xiàn)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有效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與作者對話,加深其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3. 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問
單一的呈現(xiàn)問題的方式必然會導致“問答模式固化”,語文課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適時改變提問的方式,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問。比如,在講解《玩偶之家》時,我們可以從網(wǎng)上下載《玩偶之家》(第三幕)的演出視頻,屏蔽掉相關人物的音頻,讓學生選擇喜歡的人物進行配音。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走進文本,走進事件,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之后,我們再提出問題:
(1)《玩偶之家》中的戲劇沖突非常激烈。在沖突中,人物的語言展現(xiàn)出高度個性化的特征。你在配音的過程中,覺得娜拉和海爾茂有哪些心理活動?
(2)劇中的娜拉為什么要離家出走?對此,你是怎么看的?
(3)娜拉的覺醒是否太過突然?她出走以后會遭遇什么?
當然,改變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的方法還有很多。我們在教學中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問,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使語文課變得生動有趣。
4. 在提問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提問時應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把學生放在核心位置進行提問,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這意味著教師應該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讓他們感到自己的聲音得到了重視和回應。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從而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在講解《邏輯的力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知“邏輯錯誤”,點燃理性之光。教師應在提問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知識。
總而言之,教師一定要圍繞具體的教學目標,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采用多種方式并基于學生為中心進行提問,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寧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