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燭之武臨危受命,憑三寸不爛之舌勸退了強秦的軍隊,迫使晉國不得不“亦去之”。其過人的膽識和口才讓人不由得心生欽佩之情。那么,燭之武是如何勸退秦軍的呢?
一、單刀直入
燭之武知道自己此行責(zé)任重大,若是不能完成使命,國家便免不了要經(jīng)歷一場浩劫。那么,如何才能達到目的呢?燭之武肯定經(jīng)過了一番深思熟慮。他知道秦、鄭兩國之間本來并沒有什么尖銳的矛盾沖突。秦國協(xié)助晉國攻打鄭國,無非是想要趁機撈些好處。那么,應(yīng)該怎么辦呢?面對一國之君,跟對方繞圈子肯定無濟于事,求饒也于事無補,若是在言語上發(fā)生沖撞只會火上澆油,說不定會引來雷霆之怒。于是,燭之武在見到秦伯之后并沒有拖泥帶水,而是單刀直入,直接表明: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碧谷坏爻姓J事實 — —受到兩國夾擊的鄭國一定會滅亡。之后,他將話題一轉(zhuǎn):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他完全站在秦伯的角度去考慮“亡鄭”這件事,表示: “亡鄭”對于秦國來說并無益處,不然我也不會來打擾您。這樣就讓秦伯有耐心繼續(xù)聽他分析。
二、以利誘導(dǎo)
為何說“亡鄭”對于秦國來說并無益處呢?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鐕h征,人與馬都非常疲憊。對于其中的艱辛,秦伯自然有深刻的體會,不用旁人多說。所以燭之武用一句話就將其帶過了。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既然如此,“亡鄭”對于秦國來說有什么好處呢?只不過是增加了鄰國的土地。這可是賠本的買賣呀!聰明人一定不會干這樣的傻事。若是秦國退兵,反而會得到好處 — —秦國可以多一個盟友。鄭國必定感激涕零,為秦國出使的人提供一切便利。作為一國之君,秦伯肯定會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聽到燭之武的話,他怎么會不為之動心呢?
三、巧妙離間
“亡鄭”于秦國無益,這是顯而易見的。經(jīng)過層層鋪墊,秦伯的心已經(jīng)在動搖了。燭之武在此基礎(chǔ)上再添一把火,巧妙地離間了秦國與晉國: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您曾經(jīng)對晉君有恩,晉君嘴上說著要報答您,許諾給秦國“焦、瑕”兩地,卻言而無信。可見,晉君完全是背信棄義的小人,萬萬不可與他合作。 “夫晉,何厭之有?”而且晉國貪得無厭,秦伯如何能不防他一手呢?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亡鄭”對晉國倒是好處多多。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將話說得如此明白,任誰都會作出一個明智的選擇吧!
秦伯最終被燭之武徹底說服了, “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晉侯面對這種情況,“亦去之”。鄭國于是免去了一場滅國之災(zāi)!
燭之武成功勸說秦國退兵,解除了鄭國的危機,給我們帶來了以下啟示:
首先,在生活中,想要說服別人,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就應(yīng)該注意設(shè)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我們給出的觀點才有說服力,對方才會心悅誠服。鄭國滅亡,秦國為他人作嫁衣裳;保護鄭國,秦國有百利而無一害。秦伯這么聰明,自然能明白燭之武的意思。
其次,在勸說時,要注意申明利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勸說之前,我們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心理,做到知己知彼、對“癥”下“藥”。比如,在《陳情表》中,李密提到: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彼钊氲胤治隽四壳暗奶幘?,說出了自己的難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申明利害。以孝治天下的晉武帝自然會深受感動,滿足李密的心愿。
簡而言之,勸說不是簡單的說教,不能僅僅打“感情牌”,而是要拿出能令人信服的論據(jù)。當(dāng)我們掌握了一定的辯論技巧和說話的藝術(shù)時,才有可能說服別人。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