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燭之武退秦師》節(jié)選自《左傳》,詳細記錄了燭之武說服秦莊公,成功救鄭國于危難的故事。燭之武所處的時代,群雄并立,諸國之間征伐不斷。大國恃強凌弱,小國朝不保夕。當時的鄭國面對秦晉兩國的聯(lián)合攻擊,隨時都有覆滅的可能。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燭之武臨危不懼,在秦君面前侃侃而談,以三寸不爛之舌扭轉(zhuǎn)乾坤,充分顯示了其過人的膽識和智謀。初見秦君,他單刀直入,直接表明自己的來意;然后以退為進,剖析利弊,成功得到了秦君的認同;最后列舉史實,對將來的局勢進行合理的推測,令秦君改變了主意,放棄攻打鄭國。可見,燭之武不僅智勇雙全,而且深諳人心。本文就賞析一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辭令藝術(shù)。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割據(jù),紛爭不斷。各國之間或聯(lián)合,或?qū)α?,一切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fā)。善于游說之人層出不窮,來往于各國君主之間,希望憑一己之才能操控時局,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在游說的過程中,有的人舌綻蓮花,有的人含蓄委婉,有的人辭鋒健勁……燭之武則與其他說客全然不同。初見秦君,他便直奔主題:“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苯Y(ji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秦國與晉國聯(lián)合攻打鄭國,且大軍已經(jīng)在邊境駐扎,形勢非常嚴峻。“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痹谶@樣的情形下,燭之武臨危受命,前往秦營拜見秦伯。秦軍勢強,燭之武只身前往秦營,稍有閃失,不僅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而且可能激怒秦伯,加速鄭國的滅亡。在這樣的情況下,秦伯根本不會將燭之武放在眼里。燭之武也深知目前的形勢對自己不利。見到秦伯,他并沒有掩飾,而是開門見山,直接說明來意,如此一來,反而顯得極為坦誠,也成功引起了秦伯的注意。燭之武如果有意掩飾,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秦伯不義或者低聲下氣苦苦哀求他放過鄭國,都難以打動秦伯,反而會使眼前的局勢變得更糟。
秦國、晉國結(jié)成聯(lián)盟,攻擊鄭國,從表面上看,是因為鄭國“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實際上是兩國想滅掉鄭國,瓜分其城池和土地。對于這一點,無論是鄭伯、秦伯還是晉君,都心知肚明,不過明面上無人說破而已。因此,在見到秦伯之后,燭之武果斷地選擇開誠布公,直接捅破“窗戶紙”:若秦國與晉國聯(lián)手,鄭國必亡。燭之武通過開門見山的方式成功激發(fā)了秦伯的興趣,也為自己和鄭國贏得了一線生機。畢竟,此時是秦伯掌握著主動權(quán)。如果他不愿意聽,甚至一開始就下令斬了燭之武,那么燭之武縱然有通天的本領(lǐng)也沒有施展的余地。因此,面對遠比自己強大的秦君,燭之武選擇了最明智的做法:開誠布公地說出自己的來意,以打消秦伯的疑慮。
二、避其鋒芒,以退為進
在說出自己的來意后,燭之武并沒有立即勸秦伯退兵。因為秦國大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只需再前進一步便能輕松滅掉鄭國。試問在這樣的情形下,秦伯又怎么能輕易放過鄭國呢?燭之武顯然深諳秦伯的心理。因此,他并沒有以鄭國來使的身份與秦伯對話。相反,他采取了迂回戰(zhàn)術(shù),以退為進,從秦國的立場和角度去考慮、分析?!叭敉鲟嵍幸嬗诰乙詿﹫?zhí)事?!睜T之武的意思是:如果鄭國滅亡真的對秦國有利,自己也就不會走這一趟了。燭之武身為鄭國人,理應(yīng)處處為鄭國的利益考慮;秦伯身為秦國的君王,當然會將秦國的利益放在首位。兩個人之間本該是對立的,但燭之武卻避其鋒芒,輕松拉近了兩個人之間的關(guān)系,使談話的氣氛變得輕松、和諧。燭之武如果不懂得審時度勢,處處為鄭國說話,自然會招致秦伯的厭煩,談話無法繼續(xù)下去,談判也會因此陷入僵局。機智的燭之武卻能放下自己“鄭國來使”的身份,從秦伯的立場出發(fā),在打消秦伯疑慮的同時緩和了雙方之間的矛盾,使談話得以繼續(xù)。
當時,秦軍已然犯境,攻破鄭國只在朝夕之間。鄭國弱小,無論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都難以挽回局面。燭之武的出現(xiàn),讓鄭國諸人看到了一線生機。在談話開始之前,秦伯顯然掌握著主動權(quán)。對于燭之武的說辭,他可以選擇聽,也可以選擇不聽。而燭之武既要表現(xiàn)出謙恭的一面,又不能過于小心謹慎。他的退讓和隱忍使緊張的氣氛得以緩和,為后面一步步打消秦伯的戒心作準備。
三、直陳利弊,擊中要害
秦國與晉國結(jié)成聯(lián)盟,來勢洶洶。兩國吞滅鄭國之心昭然若揭。燭之武放下身段,從秦伯的角度來探討問題。在談話的氣氛稍微緩和后,他將話鋒一轉(zhuǎn),不再和秦伯兜圈子,而是直指要害:“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從當時的形勢看,秦國與鄭國之間尚有一段距離,而晉國恰好與鄭國相鄰。如果鄭國滅亡,其城池、疆土都會被晉國直接占據(jù),秦國獲得的利益并不大。燭之武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借此令秦伯心生疑竇。緊接著,他進一步剖析:“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比绻f“越國之難”還不足以打動秦伯,那么“鄰之厚,君之薄”就足以讓秦伯心生警惕了。晉侯、秦伯均是春秋時期的霸主,兩個人同樣具有吞并天下的實力。無論是對秦伯而言還是對晉侯來說,滅鄭不過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鄭國滅亡之后,兩國必然會向其他國家發(fā)動攻擊。燭之武顯然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提示秦伯:如果鄭國真的就此滅亡,晉國從中得到的利益必定遠遠大于秦國。鄭國滅亡,晉國因此會變得更加強大,將來秦國又要如何與之抗衡呢?
秦伯好歹是一國之君,絕非常人。他不僅要考慮眼前的得失,而且需顧及秦國的將來。燭之武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暗示秦伯:滅鄭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對秦國有利,但實際上會阻礙秦國吞并天下的步伐。燭之武的這一番說辭已經(jīng)讓秦伯有所動搖。
四、趁熱打鐵,剖析形勢
在點明了“亡鄭”未必有利于秦國之后,燭之武并沒有“見好就收”,而是趁熱打鐵說道:“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大國秣馬厲兵,意欲逐鹿天下,小國則左右逢源,在夾縫之中求生存。一旦開戰(zhàn),必須考慮軍隊的調(diào)配、糧草的運輸問題。燭之武抓住這一點,給秦伯下了一劑猛藥:如果秦國放棄攻打鄭國,甚至是保護鄭國,鄭國就可以為秦國助力,為秦國提供方便。如果鄭國滅亡,被晉國吞并,秦國非但無法從中得利,反而會受到晉國的牽制。秦國、晉國都是強國,鄭國是弱國。秦國若是放棄攻打鄭國,并不會有任何的損失,還會令鄭國感激不已。對于鄭國的感激,秦伯或許根本不會放在眼里,但保留鄭國所能獲得的好處對秦伯而言卻是實打?qū)嵉?。燭之武洞察時勢,從大局著眼,處處為秦國的利益考慮,讓秦伯看到放棄攻打鄭國的益處。從開始的避其鋒芒,以退為進,到后來的分析利弊,直指要害,燭之武憑著自己的膽識與智謀一步步扭轉(zhuǎn)了局勢。
燭之武雖是臨危受命,卻絕非沖動之輩。從談話的細節(jié)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當時的局勢頗有研究,所以才敢只身前往秦營,面見秦伯。他抓住秦伯多疑、重利的心理,先用言語消除秦伯的戒心,再通過客觀的分析讓秦伯打消滅鄭的念頭。
五、以史為據(jù),合理推測
經(jīng)過層層鋪墊,燭之武最后又拋出一個殺手锏:“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痹跔T之武前來游說之前,秦國與晉國已經(jīng)是同盟國了。兩國的目的一致,但這種同盟只是暫時的。燭之武抓住這一點,引出了一段歷史:秦君曾有恩于晉惠公,而晉惠公也答應(yīng)將焦、瑕兩地給秦國。但是,當晉惠公渡河之后,卻立即開始著手修建城池,防備秦國??梢?,晉國根本就不會守約,沒有任何信譽可言。燭之武抓住晉國曾經(jīng)失信于秦這一短處,作出了合理的推測:“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睍x國如此貪婪,今日想滅掉鄭國,明日又會將兵鋒指向何處呢?為了擴張疆土,獲得更多的城池,是否又會違背與秦國的盟約,挑起戰(zhàn)端,甚至侵犯秦國的國土呢?不得不說,燭之武的一番推測有理有據(jù)。每一字、每一句都戳在了秦伯的要害上,由不得他不信。如果說之前的“越國以鄙遠”“舍鄭為東道主”僅僅只是假設(shè),那么“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則是鐵打的事實了。晉國既然曾失信于秦,再次違背諾言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燭之武以史為據(jù),令秦伯對秦晉之盟產(chǎn)生了懷疑,使他對晉國有了戒備之心。從此刻開始,秦晉聯(lián)盟也就形同虛設(shè),完全失去了意義。
燭之武步步為營,能言善辯,逐步攻破對方的心理防線,引導對方贊同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成功化解了鄭國的危急形勢。這番言辭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
總之,燭之武面對強勢的秦伯,沒有一絲畏懼,言談之間揮灑自如,分析問題鞭辟入里,思路非常清晰。最后,他不僅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而且通過此次游說展現(xiàn)了辭令藝術(shù)的巨大魅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動人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