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在緊緊圍繞教材內容展開英語知識傳授的同時,要注重學科教學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就初中英語課堂如何滲透人文教育進行探索,旨在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增強英語課堂的底蘊,打造更加精彩的初中英語課堂。
關鍵詞:人文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朱霞云,江蘇省淮陰中學開明分校。
一直以來,初中英語教學應以認知教學理論為指導,加強英語知識傳授。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教師將詞匯、句型以及語法視為教學的主要內容。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對人才素養(yǎng)的全方位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融入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一、重構教學理念,提高課堂質量
(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
人文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逐步將課本中蘊含的人文要素轉化為學科素養(yǎng)。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致力于研究學生的認知風格而忽視了情感風格和生理風格。為了提高人文教育的質量,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以討論、對話、實踐為主要手段,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獲得情感的熏陶。
隨著初中英語教學的不斷發(fā)展,教材也逐漸向生活化靠攏。如,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This is me!”這個單元富含生活元素,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需要掌握自我介紹的方法,以及英語問候語??紤]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在課程導入階段,設計了一個簡短的小游戲“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 in your own eyes? ”。隨后,教師依次說出熱心的、活潑的、安靜的、內向的等形容詞,當學生認為自己符合該詞的特征時可以自覺地站起來。通過這一小游戲,學生不僅能夠互相熟悉彼此的性格,還能快速地與教材內容建立聯(lián)系?!癏ow do the characters in the text introduce themselves? ”結合課文中的對話,學生依次學習“What's your name?”“I am...”等句式的特點和應用。
在新時期的初中英語教學中,知識傳遞由單一的“教師—學生”拓展為“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學生—教師”等多個渠道,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漸趨多元。教師在教學中,要重塑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根據(jù)學生反饋適當調整教學節(jié)奏。
(二)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反饋
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會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這也一度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演繹成被動接收知識的機器。新課改提倡充滿活力的英語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要扭轉教學思路,首先,由于單一的語言知識目標,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所以,教師要緊緊圍繞教材內容,擬定每一堂課的情感目標、語言技能目標以及人文教學目標。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元教學策略,并致力于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初中英語教材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大部分單元會秉承由易到難的順序展開內容的鋪設。如,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2“Neighbours”,本單元旨在使學生認識各種職業(yè),形成科學的社會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從教材內容出發(fā),擬定一系列的討論問題“If you were asked to introduce your neighbor, what aspects would you introduce? What are the personalities of your neighbors? What good things your neighbors have done?”。結合上述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討論。由于教師的每一個問題都對應著教材的內容,所以,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也是明晰教材框架的過程??紤]到初一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在教學Reading B部分“About Simon's neighbours”時,便鼓勵學生仿照教材文章中的表達介紹自己的鄰居。為了節(jié)約課堂時間,學生可以從作文框架入手,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的行文思路。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能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英語教學最大的難點就在于母語環(huán)境所造成的固定認知,學生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學習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文化意識,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體。而寬松且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以及溝通交流的意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將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以及考試成績作為獲取學情的唯一途徑,但是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學情各不相同,且存在著易變性。所以,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學生深度融入課堂,使得學生積極自覺地進行英語學習。
二、優(yōu)化教學方法,重視人文要素
(一)貼合學科特點,加強文化滲透
英語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不僅包含豐富的學科知識,還蘊含著多元的文化內涵。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娜宋慕逃?。從英語教材內容來看,雖然教材中僅包含詞匯、句式以及語法知識,但Reading部分的內容往往涉及大量的人文元素。初中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較少,且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書本中有關城市、網(wǎng)絡、科技、環(huán)境等多個領域的內容,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為其展開深入思考奠定了基礎。因此,教師應重新審視教材內容并加強人文元素滲透。
人文要素的滲透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細節(jié)。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8“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嚴酷性,教師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自然災害的紀錄片。通過觀看紀錄片,學生不僅能深刻地體會地震的嚴酷,還可以了解地震的出現(xiàn)原因、等級以及如何自救等信息。隨后,教師要求學生閱讀Reading部分,并總結文章的框架?!癢hat should you do to protect yourself if an earthquake strikes? ”,當學生完成Reading的學習以及后續(xù)的練習題后,教師以地震中的自我保護為核心展開提問。在此過程中,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小組討論,教師不僅要求學生探討地震中的自救方法,還鼓勵學生代入防災宣傳員的角色,向其他人介紹自救措施。
人文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化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由于初中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少,所以,教師不僅注重語言知識講授,還要輔助學生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積極思考社會現(xiàn)象。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摒棄傳統(tǒng)的刷題思維,學會以批判性思維考慮問題。
(二)尊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目前,英語教師越來越重視人文教育以及人文要素的滲透。并且,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尊重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也成為課程育人的具體舉措。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緊緊圍繞教材內容,通過視頻、圖片的方式呈現(xiàn)知識,讓學生在接受新知的同時,更深刻地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在內心深處根植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熱愛。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5 “Let's celebrate! ”時,教師由學生熟悉的萬圣節(jié)、圣誕節(jié)入手,借助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引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繼而引出“Special day for the old”,讓學生理解重陽節(jié)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時間是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九九”兩陽數(shù)相重,故曰“重陽”, 更因九九與“久久”同音,重陽節(jié)也被賦予了長壽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象征,也反映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尊老情結。這些富含文化氣息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我國獨特的文化瑰寶,每一個都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期許和對真善美的追求。
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重要階段,教師要及時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還可以讓學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真正將課程育人理念落到實處。為此,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挑選合適的教學素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潤澤心靈,使其在健康的軌道上始終行穩(wěn)致遠。
三、完善培養(yǎng)體系,催生人文情愫
(一)融合育人功能,助力人文教育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英語課程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xiàn)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宗旨的課程目標。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將育人功能貫徹于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冊Unit 2“Great people”的教學中,教師呈現(xiàn)單元主題Great people,并通過呈現(xiàn)描述偉人的相關詞匯,例如famous、talented、important等,幫助學生構建對偉人的多元印象,并將“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great people.”作為教學的主線與框架,重點介紹Amy、Simon、Millie眼中的偉人——袁隆平、阿姆斯特朗和居里夫人,感受他們身上的寶貴品質。在教學結尾,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并提出問題“大家眼中的偉人是誰?為什么你認為他是偉大的?”這樣的教學,既可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更能從較深層次讓學生理解偉大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什么樣的人是偉人,從不同學生的理解,到教師的理解,再回歸到學生的理解,多元化的觀點體現(xiàn)著課堂的民主開放特點,讓學生思維發(fā)散性得以激活的同時,對偉人的核心特質產(chǎn)生了深刻的認知,讓學生在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中受到情感熏陶。
人文教育旨在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快速建立學生與知識間的聯(lián)系。在合理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可以自發(fā)探索相應的規(guī)律,通過后期的練習完成知識的理解和遷移。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知識點,設計體驗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下,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二)健全評價體系,堅持以人為本
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影響,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往往將考試結果以及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作為評價標準。然而,從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結果式評價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英語能力的考查。為了促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結合,教師需要重構評價體系。首先,從評語內容來看,傳統(tǒng)的評語僅重視結果,所以往往較為冰冷。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采用過程式、生動化的評語。其次,從評價主體來看,以往的課堂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作為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來說,英語課堂的評價應是客觀且全面的。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評價中納入多個評價主體。
例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8“A green world”的教學中,單元主題是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If you were an environmental evangelist, what would you talk about? ”,結合此前的學習內容,教師要求學生針對上述問題展開演講??紤]到實際的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可以采用觀點+案例的形式,代替完整的演講稿。當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成果后,教師讓其他同學對其課堂表現(xiàn)給予評價。尤其是針對學生參與課堂的勇氣和狀態(tài),師生更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其深刻體會到師生對其表現(xiàn)的認可,調動其全身心投入課堂學習的熱情。
在日常的教學評價中,教師既要將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又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情各異的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學評價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改進的方案,還是教師獲取學情的重要渠道。
總之,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由于初中學生正處于情緒波動較大,且心思敏感的關鍵時期,所以,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在此過程中,人文教育既能輔助學科教學,完成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又能填補課堂教學的文化空白。然而,人文教育的開展是一個長期且系統(tǒng)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探索教材內容和人文教育的連接點,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文教育體系,推動初中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艷.人文素養(yǎng)教育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9(5):26-27.
[2]于雁軍.論人文教育在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學生英語,2018(32):88.
[3]黃萌.初中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滲透的有效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1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