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莉?,張廣宇
【摘要】目的 分析腦電仿生電刺激聯(lián)合常規(guī)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溶栓干預后的康復效果,以及對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市財貿職工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不同康復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腦電仿生電刺激),各60例。兩組均干預2周。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認知及神經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功能、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結果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改良Barthel指數(MBI)、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降低,觀察組更低;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平均血流速度均加快,且觀察組快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 對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神經等功能,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促使其獲得更好的預后。
【關鍵詞】腦梗死 ; 溶栓 ; 腦電仿生電刺激 ; 康復訓練 ; 認知 ; 神經功能 ; 腦部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73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718.2023.20.0039.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3.20.013
目前,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治療,除溶栓外暫無特效療法,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是現臨床上最主要應用的溶栓藥物,其通過溶解腦血栓來恢復腦部供血,能盡早恢復血流,減少腦損傷,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復效果。有研究報道指出,大腦具有較強可塑性,通過康復訓練能提高腦梗死患者神經生長因子表達,改善腦功能,進而恢復大腦對皮質下中樞的控制,提高肢體運動功能[1]。常規(guī)康復訓練是腦梗死患者溶栓治療后常用干預措施,通過指導患者鍛煉,使患者重拾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致殘風險,但單一康復訓練效果有限。腦電仿生電刺激是一種神經調控技術,通過形成生物電刺激電流對患者進行治療,目前在突發(fā)性耳聾、癲癇等疾病治療中取得較好的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選取12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腦電仿生電刺激儀結合康復訓練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徐州市財貿職工醫(yī)院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不同康復方案分兩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4 h,平均(2.33±0.52) h;男、女患者分別為36、24例;年齡51~75歲,平均(62.84±5.21)歲。觀察組患者發(fā)病至入院時間1~4 h,平均(2.35±0.54) h;男、女患者分別為35、25例;年齡51~76歲,平均(62.87±5.2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指南(2017)》 [3]中標準;②發(fā)病時間<4.5 h;③經頭顱CT影像學檢查出缺血灶;④接受溶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②合并嚴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病變;③合并其他顱內血管疾病,如動脈瘤、顱內動脈畸形等;④合并惡性腫瘤;⑤心臟疾病或有心臟起搏器;⑥對電極片過敏。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要求。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常規(guī)進行心電監(jiān)護,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調節(jié)血糖、血脂水平,控制血壓情況等措施。隨后采用注射用重組人TNK rt-PA [石藥集團明復樂藥業(yè)(廣州)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150001,規(guī)格:1.0×107 IU/16 mg/支]進行溶栓治療:0.9 mg/kg體質量(最大劑量<90 mg)+100 mL 0.9%氯化鈉溶液,其中10%的劑量通過靜脈推注,剩余90%劑量則于60 min內靜脈滴注完畢。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康復訓練。 (1)記憶力訓練:①患者每天進行數字記憶練習,包括告知日期、價格等數字,然后囑患者按順序重復這些數字,每天進行10次,以提高短期記憶和注意力。②使用撲克牌進行記憶練習,醫(yī)護人員向患者分別展示3張花色、數字的撲克牌,并要求患者對其進行記憶,在1~2 min后,要求患者對每張撲克牌的內容進行回憶并具體闡述,每天進行10次,以改善視覺記憶和認知功能。③強化地點和位置的記憶力,醫(yī)護人員將患者日常熟悉的物品放在不同位置,囑患者根據記憶對物品的位置和順序進行擺放,從而提高患者對地點和位置的記憶,每天進行10次。 (2)計算能力訓練:將數字寫在小卡片上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模擬具體的日常生活情景,并增加乘除法,每次訓練持續(xù)10 min,每天進行2次,以提高數學計算能力和認知靈活性。 (3)注意力訓練:采用色彩較為鮮明的激光筆或手電筒燈光,囑患者先使頭部隨燈光進行上下左右順序轉動,其后在保持頭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眼神隨燈光進行移動,每次訓練持續(xù)5 min,每天進行2次,以幫助患者提高專注力和視覺跟蹤能力。 (4)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自主進行用餐、穿衣脫衣等日常生活技能訓練。被動與主動運動訓練:①站起訓練:指導患者將臀部移至椅子前緣,屈曲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至90°,雙膝并攏,用力上提髖關節(jié),伸展腿部和軀干,以站立起來,每次訓練持續(xù)5~10 min,每天進行2次,以提高肌肉力量和平衡。②步行訓練:在外力支撐下,輔助患者維持站立位,隨后前后擺動左右腿,進行踏步、屈膝等動作,最初,患者在攙扶下進行步行或可在平衡杠里步行,隨著康復的進展,逐漸過渡到獨立步行。
1.2.2 觀察組 基于上述治療,觀察組患者接受腦電仿生電刺激儀(蘇州好博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260105,規(guī)格:LF-V)治療。在進行操作前,囑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并在電極片粘貼部位的皮膚選取75%乙醇溶液進行消毒,隨后為患者佩戴交變磁場治療帽,并在耳后乳突穴、患肢側神經點粘貼電極片,老年或體弱患者首先采取低檔強度治療,待其可耐受后,再調節(jié)為高檔強度,30 min/次,1次/d,兩組患者均干預2周。
1.3 觀察指標 ①認知及神經功能。選取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 [4]、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5]分別評估患者干預前后認知情況及神經功能狀況。前者滿分30分,當分值低于27分時,則說明存在認知障礙;后者滿分42分,分值越高則說明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功能。選取改良Barthel指數(MBI) [6]、 Fugl-Meyer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 [7]分別對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前者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則說明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后者分為上肢、下肢兩個方面,滿分100分,分值越高,則說明其運動能力越好。③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采用經頭顱多普勒超聲對患者干預前后大腦中動脈(MCA)、大腦前動脈(ACA)、椎動脈(VA)及基底動脈(BA)進行掃描,并記錄平均血流速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認知及神經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功能、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均為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認知及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患者MMSE評分升高,NIHS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上述評分變化幅度均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比,干預后兩組MBI、FMA評分均升高,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與干預前(MCA、ACA、VA、BA)比,干預后兩組更高,觀察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3 討論
因腦梗死會致使腦局部缺血和缺氧,從而對腦組織及神經細胞的功能造成嚴重損傷,引發(fā)肢體無力、麻木、面癱及言語障礙等神經功能障礙。溶栓治療可促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改善病灶處腦組織血供,避免其發(fā)生大面積壞死,術后的康復訓練能幫助患者逐漸恢復受影響的肢體功能,包括肌肉力量、協(xié)調性及平衡,且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交流能力和思維能力。但經臨床實際表明,術后僅采用單一的康復訓練模式,對患者的康復效果有限,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8]。
腦電仿生電刺激是一種醫(yī)療技術,其通過向患者的頭皮或頭骨施加微弱的電流或電脈沖,以影響大腦的神經元活動。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可以根據不同的刺激和需求改變自身結構和功能,因此,腦電仿生電刺激可以利用這一原理,通過調整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促進受損區(qū)域的重塑和修復。在治療過程中,腦電仿生電刺激能夠模擬功能性仿生物電對小腦頂核區(qū)進行刺激,并替代異常的生物電,隨后形成的三聯(lián)反應可將電流傳遞至病灶深處,起到保護神經系統(tǒng)的功效。此外,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由于腦部供血不足,將導致炎癥反應的出現,從而進一步影響神經、認知功能,而腦電仿生電刺激還可對細胞膜電位去極化起到抑制效果,從而發(fā)揮緩解應激性損傷及降低炎癥反應的作用,當患者認知功能得到改善后,也更有助于其康復訓練的展開[8]。通過分析兩組各項評分發(fā)現,觀察組MMSE、MBI、FMA評分更高,NIHSS評分更低,說明對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神經等功能,促使其獲得更好的預后。
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腦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MCA、ACA、VA、BA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提示對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能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指標。腦梗死患者在發(fā)病后,由于血管阻塞將致使受影響的腦組織缺乏足夠的氧氣和營養(yǎng)物質供應,發(fā)生神經元退行性病變、腦組織萎縮等;另外,腦梗死發(fā)生后出現的一系列細胞受損和炎癥反應,患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水腫,并壓迫周圍的腦組織,進一步影響血流和氧供應,從而導致腦部MCA、ACA、VA、BA平均血流速度減慢[9]。通過腦電防生電刺激可調節(jié)患者固有神經,從而影響其腦血管調節(jié)系統(tǒng),促使腦動脈擴張,腦灌注增加,使得大腦皮質、額葉等部位血流量得以恢復,緩解缺血、缺氧情況,降低腦水腫程度[10]。
綜上,對腦梗死患者溶栓后,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腦電仿生電刺激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神經等功能,改善腦部血流動力學,促使其獲得更好的預后,可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呂喆, 王耀輝, 楊歡, 等. 腦電仿生電刺激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療后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23, 31(2): 120-124.
[2]楊琪. 腦電仿生電刺激儀在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21, 25(24): 3489-3490.
[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神經科專業(yè)委員會. 中國腦梗死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指南(2017)[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8, 38(2): 8-16.
[4]陳絢雅, 王小橋, 趙燦. 疏肝調神針刺法聯(lián)合漸進式肌肉放松訓練治療腦梗死后抑郁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yī)藥, 2023, 18(9): 1391-1395.
[5]王平平, 高穎, 劉璐, 等. NIHSS絕對值變化與NIHSS變化率對腦梗死患者殘疾預測能力的比較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1, 28(2): 156-158.
[6]柳春雨, 武建宏, 楊曉丹. 阿加曲班對后循環(huán)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Barthel指數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 河北醫(yī)學, 2020, 26(7): 1079-1084.
[7]王昌權. 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及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的影響[J]. 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4(10): 946-948, 955.
[8]王璐, 高曉平, 宋娟, 等. 腦電仿生電刺激對腦梗死后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20, 23(1): 6-10.
[9]梁士鋒, 曹忠耀, 王進. 電項針聯(lián)合腦電仿生電刺激對腦損傷患者腦血流速度及神經電生理指標的影響[J]. 四川中醫(yī), 2020, 38(8): 176-179.
[10]葛曉琳, 段曉華. 腦電仿生電刺激儀聯(lián)合早期康復對腦梗死患者腦血流動力學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西部中醫(yī)藥, 2020, 33(6):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