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耀宗
【摘要】小學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價值。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缺乏聯(lián)系、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思維固化等問題,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小學語文要確定以真實文本為載體,在生成體驗中完成言語訓練,強化文化熏陶路徑,通過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展閱讀教學的主題意義、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構建閱讀思維導圖等,以提升閱讀教學的品質(zhì)。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122—04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語言載體?!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要發(fā)揮語文的課程育人功能,構建語文學習任務群。語文不僅是先輩們風雅精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及社會上層建筑中政治意識的承載體,作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也是在具體生活實際中運用到的與他人交流的實踐工具[1]。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語文教師常談常新的話題。統(tǒng)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曾指出,“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讀書的種子。”閱讀教學在語文實踐性層面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著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也制約了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此,需要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引領,積極探索基于群文閱讀的小學語文教學路徑。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厘定
(一)語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不緊密
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積累知識的快速時期,知識儲備在不經(jīng)過長期閱讀積累的情況下仍是存在很大空缺的,尤其語文是一門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積累的學科,加強語文的閱讀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2]。在這個“語文為王”的時代,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又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了基礎。學生在進行讀題、審題時,其實質(zhì)也是閱讀能力的體現(xiàn)。閱讀與人類日常生活也密切相關,是知識獲得的重要途徑。教師應該做到將語文基礎教學融入生活之中,用生活實踐作為教學表達的案例,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親切感,還能讓學生養(yǎng)成從日常生活中總結知識、進行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但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語文教師將內(nèi)容局限在教材本身,只專注于講解教材,并未將課本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無形之中會讓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且慢慢產(chǎn)生抵觸心理。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之下,學生更難進行語文學習,更別談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了。如,對故事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其實是很好擴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手段,但因為學生對語文課堂缺乏關注度和興趣,因而在潛意識中并不愿參加。語文科目其實是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很密切的學科,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應該能夠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教師應抓住這一學科的特點,聯(lián)系實際生活豐富教學內(nèi)容。
(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難以提升課堂教學品質(zhì)
自課程改革以來,盡管一些語文教師根據(jù)新課程理念進行了教學創(chuàng)新,但這種創(chuàng)新式的教學手段和課堂多集中于表演式的公開課中。在常態(tài)化的教學中,受教學時間限制、教學活動組織困難和學習評價方式單一等因素影響,教學方式依然比較單一。很多教師只是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過多關注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而忽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其直接影響就是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學習壓力和學習負擔,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斷下降。
(三)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要重視,更要關注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價值立場,就要求教師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注重學生在應試中的表現(xiàn),忽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當前多數(shù)語文教師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語文課堂上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導致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不多。語文教師很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就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這種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中,也忽視了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而合作學習恰好是有效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在課堂上也未給學生留有充分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時間,學生僅通過教師的灌輸式講解接受知識,并未經(jīng)過討論思考,因而稱不上高效學習。
二、基于群文閱讀的教學路徑
(一)文道統(tǒng)一,水乳交融——以真實文本提供載體
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文以載道的本質(zhì)屬性,課文本身也具有傳統(tǒng)文化引導的效能,是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真實載體[3]。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材編入了經(jīng)典性、時代性、語文性與適用性兼具的文道結合的“紅色文化教育”題材類課文,教師可以將《朱德的扁擔》《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和《有的人》等以單元的方式進行整合,讓學生形成整體的認知,在品味、理解與升華中循序漸進地增強對革命文化的認同感,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二)雙線組元,顯隱貫通——以言語訓練生成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是以“語文素養(yǎng)”與“人文精神”的雙線組元進行建構的。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文化滲透與語文教學之間也形成了一定的雙線結構,因而可以在語文的聽說讀寫中有機地融入傳統(tǒng)文化。比如,“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具有豐厚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特質(zhì),既編排了梯級語文要素,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價值,也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如生動立體的人物形象、精準簡練的語言表達、獨具匠心的篇章結構、感人至深的革命光輝等。對此,語文教師可以遵循、尊重和理解教材的觀念,貫通語文的顯性選文主題與隱性德育價值,引導學生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活動相關的言語訓練中體味“革命文化”,產(chǎn)生思想情感的滌蕩。
(三)自然驅動,潤物無聲——以文化熏陶強化自覺
語文教育旨在培養(yǎng)文化上有“根”的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可以以多元文化的形式進行。新時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廣播電視和網(wǎng)絡為我們提供了立體的展示。從國家電視臺的《典籍里的中國》《經(jīng)典詠流傳》《中華詩詞大會》,到地方電視臺的《中國禮中國樂》《黃河文化大會》等,這些傳統(tǒng)文化類節(jié)目在電視熒幕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涵蓋了議論文、記敘文、雜文、演講稿、小說、散文、詩歌、民歌、詞與通訊等多樣化的文學體裁形式,其中蘊含赤膽忠心的愛國情懷、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等,都是革命文化的精髓部分,是增進學生革命文化認知與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教師如果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德育貫穿于“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啟發(fā)學生感受與理解詩歌、散文、小說等語文材料,構建融通式、沉浸式的德育氛圍,可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自覺的思想與行為取向。
三、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運用信息化手段拓展閱讀教學的主題及意義
學習任務群的提出要求教師具備強烈的課程意識,即通過課程創(chuàng)生、融合和調(diào)適等途徑,進一步將教學資源、內(nèi)容進行組合加工,創(chuàng)造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課堂,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助推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理解[4]。教師可以通過構建“互聯(lián)網(wǎng)+”學習資源平臺,拓展課程學習的空間,直觀展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花生的生長過程,即借助多媒體引導學生提取有效信息、排列與分類,梳理各個階段花生成長的特點,采用適當?shù)慕Y構圖表進行比較分析。又如在進行《白楊》課文賞析時,白楊作為樹木,本身是靜止的狀態(tài),并且沒有情感,但作者卻說白楊有著一股堅韌不拔的勇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白楊樹的形態(tài),引導學生進行聯(lián)想,通感白楊林的氣味,體會作者借助白楊所表達的象征意義;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將白楊單獨展示,介紹文章背景,引導學生運用思辨思維思考白楊的“精神”是從哪里來的;或播放歌曲《小白楊》,實現(xiàn)跨學科學習,將白楊作為一種被賦予感情的樹木,讓學生體會真正擁有這種精神的是人還是樹。
(二)基于群文閱讀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的方法
1.創(chuàng)設閱讀學習情境。借助多媒體營造學習氛圍的教學方法并不少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中如果要運用情境教學法的理念,注重對語文學習思維過程的培養(yǎng),第一步就在于思維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進一步細分為三種,一是學生能自主思考,自主表達觀點;二是學生能夠隨著教師的闡釋和解讀,形成潛移默化的思維能力;三是教師能夠精選閱讀材料,借助圖文并茂的形式在課堂上梳理課本內(nèi)容。通過包含上述三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對于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群才會更加明確。
例如,在教學《兩莖燈草》一課中,教師可以將文中提出的嚴監(jiān)生在臨死前一直不肯斷氣的原因猜測列舉出來,通過將大侄子、二侄子、奶媽以及趙氏的猜測進行橫向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體會最終嚴監(jiān)生是因為燈草多點了一根而不肯斷氣的荒謬性,更加體悟到嚴監(jiān)生吝嗇鬼、守財奴的形象。這一學習情境可吸引學生對此展開討論,體會作者諷刺手法的運用。
2.挖掘課文閱讀深度。學生在完成初步討論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獨具匠心、意義深遠的詞句。品析這些詞句,往往會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期待產(chǎn)生沖突。在面對新文章中出現(xiàn)的意料之外的片段時,學生會在內(nèi)心中形成一種矛盾沖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課本中存在的用詞用字與已有認知的沖突,推動學生挖掘作者使用這種矛盾語言的特殊內(nèi)涵,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感知。
例如,在元代詩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教學中,教師在講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一句時,以“夕陽西下”斷腸人這樣的字眼形容悲傷深沉的感情,這對學生來說是品析詞句的一個重點。通過對“斷腸人”的分析,讓學生在想象中抓住詩人馬致遠對眼前風景寄托感情所描述的側重點,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把握字詞的韻味。又如,在教學《將相和》時,針對《完璧歸趙》的故事展開分析討論,引導學生思考:藺相如在整個出使的過程中起到哪些作用;又是怎樣的言辭使得一開始絕口不提十五城的秦王態(tài)度發(fā)生了大轉彎,原因在哪里;面對秦王的不守信,藺相如是如何做的。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閱讀課文,體悟藺相如的智謀之處,體會語言的深度以及思維的增長點。
3.構建閱讀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形象化、結構化表達知識點之間關系的邏輯框圖,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自我思維梳理再現(xiàn)的過程,將抽象變?yōu)榫唧w的線條,以期實現(xiàn)更有邏輯更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思維導圖運用在課堂上,最大的作用在于理清知識點,可以使內(nèi)隱的思維轉換為外顯的線條文字,展現(xiàn)思維的過程,讓學生在閱讀中能跟隨老師的思維展開聯(lián)想,使知識結構化、系統(tǒng)化,在內(nèi)化文本知識的過程中達到思維的整合與發(fā)散。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說明文系列的教學中,根據(jù)交際語境理論,教師可以主動構建交際語境,將其細化為具體的學習任務。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以趣味化的闖關活動引導學生對《太陽》《松鼠》文章進行精讀,循循善誘,使學生在趣味問題設計中自主探究,歸納總結兩篇說明文的特點,既調(diào)動了課堂氣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品質(zhì)。以精讀課文、分組討論等方式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充足空間,在比較閱讀中挖掘兩篇不同類型的說明文特點,能夠對學生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學生全身心投入閱讀,通過推斷、比較、質(zhì)疑、討論等方式,能學會梳理文章觀點,事實材料及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在深度學習中建構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馬玉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的特殊性及教學分析[J].教育藝術,2023(05):43.
[2]趙世安.群文閱讀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甘肅教育研究,2023(04):69-71.
[3]楊思穎.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C].2023年第二屆生活教育學術論壇論文集,2023:477- 479.
[4]汪莉,伏開兵.網(wǎng)絡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整合的研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3):12-14.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