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娜
摘 要: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無論是歌詞方面還是旋律方面都體現(xiàn)了美與善。通過對音樂美學中的美與善進行探討,深入理解和探索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蘊含的美與善,分析美與善對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的影響。通過借鑒西方音樂美學思想和古代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可以更好地欣賞音樂中的美,并通過音樂來傳遞美好的情感,引導人們思考和追求善良的品質。
關鍵詞: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美與善;音樂美學
音樂與美學密不可分,通過學習美學可以擴大審美視角,更好地欣賞音樂中的美,感受音樂對美的表達。音樂藝術是人類最集中的審美對象之一,通過聽覺可以更好地感受和賞析美學要素。
一、美與善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審美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音樂作品中的美與善的探討變得越來越重要。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通過表達美好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來引導人們思考和追求善良的品質。因此,了解和探索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的美與善是非常有意義的。從古代孔子美善合一的音樂思想中就可以看到美與善對于音樂的重要性。不論在古代還是現(xiàn)當代,人們都會用音樂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古代的《咸池》《韶》《大夏》都是用來歌頌帝王的,帝王的偉大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等都通過音樂來表達古人當時的各種情感。從這些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美與善是共同存在的,體現(xiàn)了孔子美善合一的音樂思想。美就是善,善也就是美。美,可以是外表的美麗、食物的美味、世間的美好,以及音樂中的美妙;善,可以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人對動物的善良,以及人與音樂之間的親善。至善至美是最好最美的意思,就像這些古琴曲一樣,其留給現(xiàn)世人們的都是最好最美的一面,不論是凄美還是悲哀,都能引起人們的音樂情感共鳴。例如革命年代的紅色歌曲能夠激發(fā)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
蘇格拉底把美與善放在同一位置,柏拉圖也將藝術美歸為善一類。美與善相輔相成,相互交融,相互貫通,出現(xiàn)美的地方就會有善的存在。西方人常用“美與善”來審視衡量音樂,注重音樂的凈化功能。雖然人與人的認知能力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心中都有對于美與善的評價標準,但是音樂作品帶給人們的情感從本質來講大都一樣,比如人們聽到葬禮儀式音樂會感到悲傷,聽到婚禮儀式音樂會感到喜悅。
中國詩歌中也蘊含著美與善。古代的詩歌記錄著古人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人文情懷,這些歷史記憶符號深深觸動著人們。詩歌是賦有偉大情懷的,有著啟迪生命的智慧。例如《離騷》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話既唯美又蘊含對理想的追求,體現(xiàn)了古人的浪漫與情懷。
二、音樂美學中的美與善
音樂美學是研究音樂與美的關系和音樂美的本質特征的學科領域,它涉及音樂作品的形式結構、音樂語言的意義和表達方式、音樂與情感的關系等。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是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美的特征,以及人們對音樂所產生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反應。從形式和結構的角度看,音樂美學探討音樂作品中的和諧、平衡、對稱等美的規(guī)律以及其所產生的審美效果。從音樂語言的角度看,音樂美學研究音樂中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色彩等元素的運用和組合,以及它們所傳遞的情感和意義。
首先,美學是對藝術形式和創(chuàng)造力的研究,包括對美的本質和美的體驗的分析。中國音樂作品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還是一種傳遞美和善的媒介。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美與善的融合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音樂作品通過音樂元素的組合和表達手法,傳遞著一種美好的情感和善的價值導向。其次,中國音樂作品中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的旋律、和聲、節(jié)奏和音色等方面。中國傳統(tǒng)音樂注重旋律的優(yōu)美和氣質的獨特性。例如,在古琴音樂中,琴聲悠揚、婉轉,表達了一種深邃和寧靜的美。另外,在中國古典音樂中,和聲的運用也十分重要。和聲的合理組合與和弦的變化可以產生激動人心的美。此外,節(jié)奏和音色在音樂中的運用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音樂作品往往通過獨特的節(jié)奏感和豐富的音色變化,營造出一種韻律美和色彩美。最后,中國音樂作品中的善體現(xiàn)了音樂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節(jié)日音樂和宮廷音樂等作品,傳遞著社會團結和莊嚴的善意。它們在音樂形式和演奏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莊重性和儀式感,傳達著一種祝福和吉祥的善意。此外,在流行音樂領域,一些中國音樂作品通過歌詞和主題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及生活態(tài)度,表達藝術家對社會的善意。
三、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的美與善
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傳遞美與善成為許多作曲家追求的目標。他們通過音樂來表達美好的情感、傳遞豐富的內涵,并借此來引導人們思考和追求善良的品質。美是音樂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它體現(xiàn)了作曲家對音樂的審美追求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品位。美是一種感知和體驗,通過和諧和精妙的旋律、和聲以及情感表達演奏技巧,作曲家能夠在音樂中創(chuàng)造出美的氛圍和情景。這種美的體驗可以使人心情愉悅,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滿足。而善是指音樂作品所倡導的價值觀和美德。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只是用來激發(fā)情感和傳達美的,也可以用來傳遞道德和價值觀。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許多作曲家借助音樂來表達對善良品質的崇尚和追求。他們通過音樂來傳遞關懷、友愛、勇氣和正義,使人們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到善良的情感和力量。
美與善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是密不可分的。通過音樂中的美,作曲家能夠更好地引導人們追求善良的品質。美可以使人們心生共鳴,接受和認同音樂所傳達的善良的情感和價值觀。因此,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美與善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通過對美與善的關系的探討,人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賞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音樂作為一種跨界限、跨文化、跨時空的藝術形式,能夠通過美和善來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引導人們思考和追求善良的品質。因此,研究和探索美與善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的關系對于深入理解和欣賞這些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的美與善主要通過音樂的創(chuàng)作和表達來實現(xiàn)。作曲家們借助音樂語言,通過創(chuàng)作美妙的旋律與和諧的和聲,表達出對美與善的追求。美與善在音樂作品中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有些作品通過溫柔的音樂旋律和柔和的音色,傳遞出寧靜和溫馨的美感;有些作品通過激昂的音樂節(jié)奏和強烈的音樂情緒,呈現(xiàn)出力量和激情的美感;還有一些作品通過獨特的音樂結構和聲音效果,傳遞出創(chuàng)新和個性的美感。這些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和情感,但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現(xiàn)出美與善的特質。
提到中國現(xiàn)當代音樂家,就不得不提到聶耳,聶耳創(chuàng)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聶耳從小學習成績優(yōu)異,在馬克思主義的熏陶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的愛國精神通過音樂浸透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心靈。在《義勇軍進行曲》中,田漢的作詞,聶耳的作曲,深深打動著每一位中華兒女,通過嚴肅、激昂的歌詞與旋律,鼓舞著每一位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
《黃河大合唱》創(chuàng)作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詩人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深深鼓舞著每一位抗日英雄?!饵S河大合唱》以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為背景,講述了中華兒女抗日的決心與保衛(wèi)中國、絕不妥協(xié)的抗日精神,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懷。創(chuàng)作者以黃河為背景,描繪了一幅抗日景象,歌詞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聽眾根據(jù)歌詞的描述,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xiàn)出抗日英雄的艱苦,然而這并不能打倒英雄們保衛(wèi)中國的決心。在旋律上,八個樂章中的每一個樂章都在訴說著當時戰(zhàn)爭的殘酷與中華民族必勝的決心。在《黃河大合唱》中,美是母親河,美是萬山叢中的抗日英雄,美是保衛(wèi)中國的決心;善是保衛(wèi)家鄉(xiāng),善是保衛(wèi)黃河,善是保衛(wèi)中華民族?!饵S河大合唱》的作曲方面,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運用了勞動號子的素材,一開始激昂緊張,逐漸速度放慢,平緩敘述,最后又回到原始速度,從強漸弱到第一樂章結束。速度的快慢、音調的起伏,配合著歌詞展現(xiàn)出黃河子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對抗敵人的決心。第二樂章《黃河頌》熱情、激昂地唱頌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借鑒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音樂素材,用配樂和詩朗誦的形式表達對抗日英雄的贊美。第四樂章《黃水謠》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用非常樸素的民謠風格講述著沒有戰(zhàn)爭的美好安寧與戰(zhàn)爭后的妻離子散,最后以低沉的情緒結束。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借鑒了山西民歌調子,通過兩個老鄉(xiāng)的對唱,揭露了戰(zhàn)爭帶來的流離失所,表達了戰(zhàn)勝敵人的決心。第六樂章為《黃河怨》,單從“怨”這個字中,就能體會到戰(zhàn)爭帶來的悲慘生活?!饵S河怨》是一首女高音獨唱曲,用悲慘的情緒音調譜寫了戲劇性的樂章,揭露了戰(zhàn)爭給女性帶來的心理和身體的痛苦,激發(fā)了全民族的斗志。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運用卡農的復調手法,形成了群情激昂的音樂效果。二部輪唱和三部輪唱以及襯詞的加入烘托了音樂氛圍,鼓舞著人民的抗日精神。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采用混唱的方式,以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情緒、慷慨激昂的節(jié)奏、群情激昂的氛圍掀起了全曲的高潮,展現(xiàn)著中華兒女打敗敵人,共建美好的和諧家園的堅定決心。
中國人的浪漫從音樂中就可以感受得到,音樂訴說著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表達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情緒,這些都和美與善緊密相連。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其美與善,人的七情六欲主導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和感受這世間的美與善,不單單是從音樂作品,還有很多方面。
四、結語
德國音樂學家達爾豪斯以其活躍的思維和獨特的行文風格在音樂學界嶄露頭角。他繼承了德國音樂學傳統(tǒng)的嚴謹性,又運用思辨哲學去觀照音樂現(xiàn)象。他的代表作《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以獨特的視角和尖銳的筆觸闡述了音樂美學思辨的關鍵問題,是對音樂美學史的歷史批判與詮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對音樂作品中的美與善的探討變得越來越重要。音樂與美學密不可分,通過學習美學可以擴大人們的審美視角,更好地欣賞音樂中的美,感受音樂對美的表達。在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傳遞美與善成為許多作曲家追求的目標。他們通過音樂來傳遞美好的情感、表達豐富的內涵,并借此來引導人們思考和追求善良的品質?,F(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扣人心弦的經典之作,展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時代面貌等。人們能夠從這些音樂作品中感受美與善,感受音樂帶來的力量。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多年前的抗日戰(zhàn)爭,關于抗日戰(zhàn)爭的文藝作品總是慷慨激昂,其中蘊含了中華兒女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體現(xiàn)了美與善。
音樂可以表達人的各種情感,如開心、喜悅、悲傷、失落等?!饵S河大合唱》與《義勇軍進行曲》都是中國現(xiàn)當代音樂作品的代表,其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題材、寫作手法、作曲手法等都彰顯著美與善。不管是藝術層面還是情感層面,這兩首音樂作品都充分地詮釋了美與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音樂作品可以在文字方面與情感表達方面充分地體現(xiàn)中華文化的美與善。
費孝通的十六字箴言“名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孔子美善合一的音樂思想,都證明了美與善的重要性。美與善的存在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二者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融會貫通,體現(xiàn)了文化的進步。從孔子美善合一的音樂思想,到費孝通的十六字箴言,筆者從他們的思想中理解到美與善的真諦,發(fā)現(xiàn)現(xiàn)當代中國音樂作品的美與善。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者要學習西方音樂中對中國音樂有所幫助的理論和內容,始終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在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中尋找中國特有的音樂風格。
參考文獻:
[1]潘曉彥.古詩意境與當下詩魂[J].北方論叢,2005(4):30-34.
[2]夏靜.抗戰(zhàn)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多重演繹[J].百年潮,2022(5):89-91.
[3]王洋.論儒家音樂美善兼容的美學觀[J].飛天,2009(14):29-30.
[4]劉葳.論音樂審美觀念中的真、善、美[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9):92-93.
[5]方李莉.在超越中尋求“美美與共”的全球視野:費孝通晚年學術思想解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146-156.
[6]楊慧,楊萍.《黃河大合唱》的音樂文化特色分析[J].參花(上),2022(11):56-58.
[7]向延生.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縱橫談[J].中國音樂學,2022(3):43-48.
[8]蘭竹.《黃河大合唱》的藝術特征和時代意蘊探析[J].大觀(論壇),2022(6):159-161.
[9]宋子龍.音樂中的美學內涵:評《音樂美學要義》(修訂版)[J].領導科學,2020(10):129.
[10]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念史引論[M].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
內蒙古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