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剛,熊 智,沈 暉,彭繼賓,范明宣,李浩然,潘 春,唐明瑞
(1.西南林業(yè)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云南昆明 650000;2.貴州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輕工化工系,貴州貴陽 550000)
紅稗始載于滇南本草,是云南民間習用藥,別稱山紅稗、山高粱、野紅米草、野高粱、水高粱、野雞稗、紅米和土稗子[1]。紅稗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及礦質元素,作為一種藥食兼用的植物,其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均較高。以紅稗為原料進行深加工,可開發(fā)出新型營養(yǎng)產品,提高紅稗產品的經濟價值[2]。米酒含有多種對人體機能健康有益的營養(yǎng)成分,如蛋白質、氨基酸、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等,有增強食欲、免疫力等功效[3]。以貴州習水紅稗為原料,采用米酒液態(tài)發(fā)酵法,可得到一款出酒率較高、風味協(xié)調、營養(yǎng)物質含量高的米酒。
材料:紅稗(貴州習水,市售);糖化發(fā)酵劑(笑仙甜酒曲Q303、屈氏甜酒曲甜味型、安琪甜酒曲甜味型、尚川甜酒曲,市售);純凈水;過濾紗布。
試劑:硫酸銅、次甲基藍、酒石酸鉀鈉、氫氧化鈉、亞鐵氰化鉀、濃硫酸(以上使用試劑均為分析純),葡萄糖標準品。
儀器設備:SPX-250BIII 培養(yǎng)箱、WK2102 美的電磁爐、X-04 蒸鍋、JY3002 電子天平、F80-A20GA3 萬分之一分析天平、ZNHW 電熱套、蒸餾燒瓶、冷凝管、酒精計。
1.2.1 實驗流程紅稗→清洗→浸泡→蒸煮→攤晾→拌曲→入缸糖化→投水發(fā)酵→過濾、澄清→成品
1.2.2 操作要點
紅稗清洗:選用新鮮、顆粒飽滿無霉變的紅稗米,用清水淘洗并除去雜物。
浸泡:使紅稗米中的淀粉充分吸水膨脹,疏松淀粉顆粒之間連接,便于蒸煮糊化。
蒸煮:要求蒸煮后的紅稗米外硬內軟、疏松不糊且均勻一致。
攤晾:采用自然攤晾方法自然降溫至30~45 ℃,進行拌曲。
拌曲:適量加入甜酒曲并充分拌勻,裝入發(fā)酵瓶中,不超過總量三分之二。
發(fā)酵、糖化:在溫度26~34 ℃條件下進行恒溫發(fā)酵。第1 天為糖化過程,糖化結束后添加適量純凈水進行發(fā)酵,并注意避免雜菌污染。
過濾、澄清:選用紗布過濾掉殘余酒糟,得到澄清酒液。
1.2.3 理化指標檢測
總酸的測定:參照GB/T 13662—2018 黃酒(總酸滴定法)[4]。
總糖的測定:參照GB/T1 3662—2018 黃酒(亞鐵氰化鉀滴定法)。
酒精度:參照GB 5009.225—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酒中乙醇濃度的測定》酒精計法[5]測定酒精度。
出酒率測定:出酒率=(酒醪總量×酒醪酒精度)/原料總量×100%[6]
1.2.4 感官評價
參照NY/T 1885—2017《綠色食品 米酒》[7]感官要求,由專業(yè)的10 人組成評分小組,依次對米酒的外觀形態(tài)、香氣香味、口味、風格4 個指標進行感官綜合評分,感官評分結果取平均值[2]。評價指標及評分值見表1。
表1 紅稗米酒感官評價指標
1.2.5 糖化發(fā)酵劑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
分別選取笑仙甜酒曲Q303、屈氏甜酒曲甜味型、安琪甜酒曲甜味型、尚川甜酒曲4 種糖化發(fā)酵劑,考察對紅稗米酒的出酒率、感官評分綜合影響。
1.2.6 紅稗米酒生產工藝單因素試驗
以產品的出酒率、感官評價為檢驗指標,分別考察菌種接種量、液料比、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溫度對紅稗發(fā)酵米酒產品質量的影響,單因素試驗因素水平見表2。
表2 單因素試驗因素水平表
1.2.7 響應面優(yōu)化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擇菌種接種量(A)、液料比(B)、發(fā)酵時間(C)、發(fā)酵溫度(D)4 個因素進行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以紅稗米酒出酒率(R)為響應指標,確定紅稗米酒生產最佳工藝條件,因素及水平如表3所示。
表3 響應面試驗因素水平設計表
用同種原料、同類酒曲釀造的米酒,其氨基酸總量差異甚小,不同類酒曲發(fā)酵釀造的米酒其氨基酸含量相差比較大,且米酒風味差異較大,呈味氨基酸含量比也有明顯區(qū)別[8]。從圖1 試驗結果可知,笑仙Q303 甜酒曲發(fā)酵出酒率和感官評分均最高,分別為45%、86 分,所得產品香氣舒適、口感協(xié)調,因此選定笑仙甜酒曲Q303 作為紅稗米酒糖化發(fā)酵劑。
圖1 糖化發(fā)酵劑對紅稗米酒出酒率和感官品質的影響
2.2.1 菌種接種量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圖2 可知,隨著菌種接種量的增加,紅稗米酒的出酒率逐漸增加,在0.5%時達到最高,感官評分86 分,此時的紅稗米酒特征明顯,米酒口感品質最佳,酒體質地均勻,顏色透徹飽滿。菌種添加量為0.6%時,出酒率和感官評分均出現下降趨勢,此時酒體顏色過深,酒體渾濁酸澀味加重[9]。所以最適的菌種接種量為0.5%。
圖2 菌種接種量對紅稗米酒出酒率和感官品質的影響
2.2.2 液料比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圖3 可知,加水量較少時,由于葡萄糖含量較高,此時乙醇含量也相對較高,所得成品口味偏甜;隨著加水量增多,乙醇占比降低,酒味淡薄,米酒風味不明顯;加水量在150%時,出酒率47%,感官得分82 分,米酒口感品質佳,酒體質地均勻。因此選定發(fā)酵液料比為150%。
圖3 液料比對紅稗米酒出酒率和感官品質的影響
2.2.3 發(fā)酵時間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圖4 可見,產品的出酒率隨著時間的增加逐漸提高,在7 d 時達到最大值為47 %,之后趨于穩(wěn)定。產品的感官評分在發(fā)酵5~7 d 呈上升趨勢,第7 天時達到最高點為87 分,之后逐漸降低。在發(fā)酵前期,隨著時間的增加,產品中的酒精含量逐漸提高,導致出酒率也隨之提高,繼續(xù)延長發(fā)酵時間,產品中的苦澀味加重,酒味的刺激感變得更強,因此選定發(fā)酵時間為7 d。
圖4 發(fā)酵時間對紅稗米酒出酒率和感官品質的影響
2.2.4 發(fā)酵溫度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
由圖5 可知,溫度為26 ℃時,由于葡萄糖含量較高,乙醇含量較低,感官品評時甜味明顯,酒味很淡,出酒率較低;在溫度28 ℃時,紅稗米酒的出酒率和感官均達到最高,出酒率45 %,感官評分86分,此時葡萄糖含量與乙醇含量較為均衡,米酒香氣突出、香味明顯、口感適中[10];在30~34 ℃溫度范圍內,由于溫度過高影響酵母活性,出酒率和感官評分均下降,酒體較淡薄,缺少特色。因此選定發(fā)酵溫度為28 ℃。
圖5 發(fā)酵溫度對紅稗米酒出酒率和感官品質的影響
2.3.1 響應面實驗結果與方差分析
通過Design-Expert8.0.6 軟件的分析,得到響應面實驗設計結果,如表4 所示。將表4 數據帶入Design-Expert8.0.6 軟件中,得到方差分析結果[11],如表5所示。
表4 響應面試驗設計結果
表5 出酒率回歸方程的方差分析結果
2.3.2 響應面方差及顯著性分析結果
建立響應面模型擬合及方差分析,以菌種接種量A、液料比B、發(fā)酵時間C、發(fā)酵溫度D 為考察因素,以出酒率為評價指標,利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得到二次多項式回歸方程:
對出酒率預測數學模型進行方差統(tǒng)計分析,如表5 所示。F 值的大小是評價各變量對響應值影響程度的重要指標,F 值越大,表明有關模型分量對響應影響貢獻度越高。當顯著性檢驗概率P<0.05時,揭示了該變量對響應值影響顯著,具有數理統(tǒng)計意義[12]。由表5 可知,影響出酒率的因素按貢獻大小排序為:B>D>A>C,即液料比>發(fā)酵溫度>菌種接種量>發(fā)酵時間。模型的決定系數R2為0.9673,說明模型擬合優(yōu)度較高,并且R2adj=0.9345,能夠解釋實驗93.45 %的響應值變化,與預測相關系數R2pred相差不大,表明該模型具備較高預測精準度[13]。綜上,上述模型可用于分析和預測最優(yōu)出酒率。
2.3.3 響應面試驗交互作用分析
根據響應面試驗設計原理,響應面圖的曲面越陡峭,兩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就越明顯,相反,響應面圖的曲面越平緩,兩兩因素的交互作用就越不顯著。等高線呈圓形表示兩因素交互作用不顯著,橢圓形或馬鞍形則表示兩因素交互作用顯著[14]。
從圖6 可以看出,菌種接種量A 和液料比B 交互作用等高線呈現橢圓形,表明二者交互作用對出酒率影響顯著[15]。菌種接種量A 和液料比B 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呈拋物面分布,當菌種接種量A 一定時,隨著液料比B 的增加,出酒率先上升后下降,同理,當液料比B不變時,隨著菌種接種量A 的提高,出酒率也呈現先增加后減小[16]。僅考慮二者因素作用下的最優(yōu)組合為:菌種接種量A 為0.47 %~0.53 %,液料比B 為1.4~1.6 水平組合附近。
圖6 菌種接種量液料比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
圖7所示菌種接種量A和發(fā)酵時間C的交互作用等高線呈現近圓形,表明菌種接種量和發(fā)酵時間交互作用對出酒率影響不顯著[17],出酒率隨菌種接種量A 和發(fā)酵時間C 的增加均呈現先增后減變化。菌種接種量A 為0.47 %~0.53 %、發(fā)酵時間C為46.8~7.2 d 水平區(qū)間時的出酒率最高。
圖7 菌種接種量發(fā)酵時間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
圖8 菌種接種量A 和發(fā)酵溫度D 交互作用等高線呈現橢圓形,表明二者交互作用對出酒率影響顯著[18]。出酒率隨菌種接種量和發(fā)酵溫度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變化。當菌種接種量A 為0.47 %~0.53 %,發(fā)酵溫度D 為27.5~28.5 ℃水平區(qū)間時,出酒率較高,應控制該條件從而優(yōu)化出酒率。
圖8 菌種接種量發(fā)酵溫度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
圖9出酒率隨液料比B和發(fā)酵時間C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變化。當液料比B 為1.4~1.6,發(fā)酵時間C 為6.8~7.2 d 水平區(qū)間時,出酒率較高,應控制該條件從而優(yōu)化出酒率。
圖9 液料比發(fā)酵時間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
圖10液料比B和發(fā)酵溫度D交互作用等高線呈現橢圓形,表明二者交互作用對出酒率影響顯著[19]。出酒率隨液料比B 和發(fā)酵溫度D 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變化。液料比B 為1.4~1.6,發(fā)酵溫度D 為27.5~28.5 ℃水平區(qū)間時,可顯著提高出酒率。
圖10 液料比發(fā)酵溫度的交互作用對出酒率的影響
圖11 發(fā)酵時間C 和發(fā)酵溫度D 的交互作用可知,出酒率隨發(fā)酵時間C、發(fā)酵溫度D 的增加呈先增后減變化,當發(fā)酵時間C 為6.7~7.2 d,發(fā)酵溫度D 為27.5~28.5 ℃水平區(qū)間時,出酒率較高,從而提高出酒率。
為進一步準確確定全局最優(yōu)解,以出酒率最大為優(yōu)化目標,根據Design-Expert 8.0.6 軟件運行結果[20],在菌種接種量0.512%,液料比1.553,發(fā)酵時間6.954 d,發(fā)酵溫度27.863 ℃時,出酒率預測50.329%。
2.3.4 最優(yōu)工藝條件試驗驗證
根據軟件預測結果,結合實際工藝設置的可行性,為了驗證可靠性,按照上述最佳工藝調整試驗實際方案[21]為:菌種接種量0.5%,液料比1.5,發(fā)酵時間7 d,發(fā)酵溫度28 ℃,平行3 次結果顯示:平均出酒率為50.36%,平均感官評分為90 分。實際值與預測值相差不大,表明基于該響應面模型分析優(yōu)化出酒率的方法有效可行。
以糖化發(fā)酵劑、菌種接種量、液料比、發(fā)酵時間、發(fā)酵溫度對紅稗米酒出酒率、感官品質的影響進行優(yōu)化試驗,得到紅稗米酒的最佳工藝條件為:糖化發(fā)酵劑為笑仙甜酒曲Q303,菌種接種量0.5 %、液料比150 %、發(fā)酵時間7 d、發(fā)酵溫度28 ℃,在此工藝條件下獲得的產品出酒率50.36 %,酒精度7.3 %vol,感官評價90 分,總糖含量128.14 mg/mL,總酸含量為1.95 g/L,酒香濃郁、光澤透明、口感協(xié)調,符合T/GZSX 017—2020 發(fā)酵型米酒理化要求。紅稗米酒的研究開發(fā)不僅提高了紅稗的市場價值,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它作為低度型保健酒的定位也迎合了大多數消費者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場銷售潛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