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武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借助語言學習訓練思維是語文學科重要的本位任務?!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其本質(zhì)目標在于“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zhì)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辨析態(tài)度與立場,辨別是非、善惡、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1]。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實現(xiàn),前提在于有合適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材料。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編入了大量的小古文,包括“語文園地·日積月累”中的文言名句。仔細考察這些文言文閱讀材料,會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思辨性元素,運用好這些思辨性元素,對于我們教好文言文,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踐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有重要價值。筆者試著擷取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主要的15篇小古文,兼顧部分語文園地中的文言名句,努力挖掘這些經(jīng)典名篇中的思辨性元素,不揣冒昧,談論自己的粗淺思考。未盡之言,不當之處,敬請老師們批評。
一、發(fā)現(xiàn)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良性基因
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自信是一項重要的語文任務,是2022年版課標明確規(guī)定的位居首位的核心素養(yǎng),在思辨性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良性基因是小古文教學的當然重任。
(一)智勇救人。學習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要指導學生透過關鍵詞句體會“沒水中”的緊急,“皆棄去”的驚惶以及“持石擊甕”的沉著和“兒得活”的喜悅,還應當在對比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司馬光的與眾不同,司馬光砸缸救人行為的巧妙處在于他是讓水離開人,不同于我們通常情況下把人從水中救出的思維,體現(xiàn)了發(fā)散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我們還可以引入這段小古文的前面一段話: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山M織學生討論這前后兩段話之間的關聯(lián),明白前面一段講司馬光讀書明理,后面一段指司馬光明理踐行,司馬光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jīng)具有了卓越政治家的精神特質(zhì)。
我們還可以再深入一步,通過資料的搜索,知道被救小孩名字“上官尚光”以及他建造“感恩亭”的故事,由此滲透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二)高山流水。知音文化是我們?nèi)A夏民族的獨有遺存。2023年4月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來我國進行國事訪問,4月7日飛抵廣州,和習近平主席舉行非正式會晤。一曲《高山流水》悠遠婉轉(zhuǎn)的琴聲,拉近了彼此的心靈,為大國外交增添了獨特魅力。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伯牙鼓琴志在太山,志在流水,而鍾子期都能明白他的心意。伯牙是仁者也是智者,鍾子期亦如是。教學中,教師當引入有關“山水”之論,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伯牙和子期之間的惺惺相惜,感受兩人情誼的美好。
“《伯牙鼓琴》中‘太山’和‘流水’并不是兩個普通景物,‘楊柳、夕陽、清風、翠竹’等是不能和它們相提并論的”[2],因此,我們應當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意象之美,感受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的高潔與美好,把學習引向深入和豐富。
概言之,言簡義豐是文言文的語言特質(zhì),進入小學教科書的小古文很多都是“節(jié)選”,課堂教學時,采取文本還原、背景追溯、古今關聯(lián)等方法,就能夠構(gòu)成豐富生動的思辨性元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zhì)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有效培養(yǎng)思維水平,發(fā)現(xiàn)和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二、啟迪和促進正確思維的學習方法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著眼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于思維能力,2022年版課標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lián)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xiàn),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盵3]小古文在極短的篇幅里呈現(xiàn)某一個經(jīng)典的智慧故事,有助于我們借此啟迪和促進學生正確思維的學習方法。
(一)生活智慧。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中指導學生討論宋人為何會“身為天下笑”,不僅要看到宋人的行為和目的之間的可笑: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也還要看到他內(nèi)在的荒謬思維之可笑:把偶然的事當作必然,妄想不勞而獲。
四年級上冊《王戎不取道旁李》中,“李樹多子折枝”,是包括王戎在內(nèi)諸小兒都見到的,但王戎不止于此,他還特別看到了“道邊”,想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梢?,王戎的“看”是全面的,所見之間是彼此關聯(lián)的。
這兩則小古文從不同側(cè)面展示古人對待意外之物的態(tài)度,啟迪我們在生活中要誠實勞動,對意外之財要持慎重的態(tài)度。
(二)處事智慧。古人是如何處理日常事務的呢?五年級下冊《自相矛盾》教導我們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觸。偉大領袖毛澤東據(jù)此寫成了不朽著作《矛盾論》,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的運動和存在方式,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中克服困難,贏得勝利;《楊氏之子》展示了智慧語言的動人力量。恰恰我們學習的是語文,楊氏之子臨機應變,有禮有節(jié)有趣,真乃語文學習的高手?!熬夜薄胺蜃蛹仪荨保山柚C音雙關,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我們還可以把關聯(lián)的思想運用起來,借此形成思辨性群文。學習《楊氏之子》時就請學生回憶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習過的《司馬光》和《王戎不取道旁李》。采取比較的方法,組織學生討論:古代這三位“神童”有何共通之處?進而凸顯他們思維的新穎性、跳躍性、全面性。這也是很好的思維錘煉學習。
此外,與《楊氏之子》一同出處的《張吳興的故事》,也可以引入課堂:張吳興年八歲,虧齒,先達知其不常,故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應聲答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我們把同是言語智巧的神童故事做對比閱讀,可以從張吳興智巧背后的張狂深入一步感受到楊氏之子的既聰且惠。
“理性思維要求運用合理的思維方法,展開完整的思維過程以獲得高質(zhì)量的思維結(jié)果”[4]。這兩則小古文取材于生活之事,前者荒誕,后者諧趣,都能啟迪我們生活的智慧。學文識人,學文知事,也長思維能力,如果我們藉此開展智慧小古文讀書分享會,由課內(nèi)到課外,情趣盎然,樂此不疲,一定大有益于學生的文言學習。
三、豐富和發(fā)展鑒古知今的語用能力
古人的語言是分家的,語是口頭上的,言是書面上的,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和言分化得愈加嚴重。今天的小學生接觸文言,最大的感受是讀起來拗口,不好懂。但語言不僅是現(xiàn)實的也必定是歷史的。我們今天的語言習慣或多或少保留了過去語言的痕跡,語言所承載的思想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如此,鑒古知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們涵養(yǎng)學識,學好語文。
(一)古文今譯。學習小古文語用問題上的鑒古知今,最常見的就是古文今譯。小古文已經(jīng)差不多懂了,為何還要做古文今譯的繁瑣工作呢?一個簡單的回答就是,我們要學習活的文言,我們要把古典的文言置換于現(xiàn)時代的語境下進行考察、交流,進而有效發(fā)展我們的語用能力。
比如六年級上冊《書戴嵩畫?!方Y(jié)尾引用古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翻譯成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向農(nóng)民請教如何耕地,要向織女請教如何紡織。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而應當結(jié)合生活中的實際,做進一步理解,進而懂得術業(yè)有專攻的道理。我們還可以反推過去,引導學生思考,戴嵩以畫牛著名,他真的畫錯了嗎?天底下的牛何其多也,文中牧童所見僅限于他放牧的幾頭牛而已。以偏概全顯然不對。
(二)搜索證據(jù)。承前所述,從思辨的角度說,我們要做到負責任重證據(jù)地表達,于是我們就可以安排學生做一做搜索的功夫,徹底明白牧童的局限性。但問題又來了,博學的杜處士為何會“笑而然之”,大名鼎鼎的蘇軾也要寫這篇小古文呢?在這個學習討論的過程中,結(jié)論的正確性已經(jīng)退隱到幕后,讓位給在討論過程中深度發(fā)展學生的語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藝術之真。作為寫意的戴嵩畫牛圖,是藝術作品,藝術的真和生活的真難道一定得畫上等于號嗎?事實上,藝術的真更多考慮的是人的感受,是作者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造,它源于生活的真,但一定高于生活的真。牛斗時,搐尾兩股也許是生活的真,但掉尾而斗不更加具有昂揚的沖擊力嗎?處士笑而然之,不是認可,而是不屑。這樣的道理也許不必真的教給學生,但做一個淺淺的滲透,也未嘗不可。畢竟我們所面對的很多藝術作品,包括文學作品,都有這樣的情形。
(四)學會說理。會說理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核心任務。小學階段的小古文中有專門的類似于說理文的篇章。如五年級上冊《古人談讀書(三則)》和六年級下冊《學弈》。前者純屬說理,《論語》三則是語錄體,后面兩則具有論說文的文采;后者是一個小故事,在對比中展示學習時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重要性。結(jié)尾句“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結(jié)合具體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相信一定能驚醒不少夢中人。
學文明理固然重要,但回歸到學科本位任務,還需著力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學習運用語言的方法,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豆湃苏勛x書》之二是朱熹“讀書有三到”的名言,之三是曾國藩的“三有”名言。這兩則微型論說文,都采用了總分結(jié)構(gòu),每一點又都做了深一步的論述。如為何要“心到”,說“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又如為何要“有志”,說“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這其實也在提示我們思辨性閱讀和表達如何才算做到了有理有據(jù),而非強詞奪理。
總之,充分利用小古文中思辨性元素展開多維度的語用實踐,一定能有效涵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證據(jù)思維、藝術思維的水準。學生思維的水平上去了,反過來自然能促進他們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提升。
四、感受和學習古人品行的動人力量
一切的教育都必須歸結(jié)到人的精神成長層面。小古文中記載了很多古人的事跡,這些事跡所蘊含的精神品格感動和鼓勵著一代代中國人,成為連綿不絕生生不息華夏文明的力量源泉。在古文中感受古人品行的動人力量,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應有之義。
(一)戰(zhàn)天斗地的民族精神。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海》講述一個弱女子發(fā)誓填平大海的故事。這個古老的故事記錄在《山海經(jīng)》里。教學時,我問學生,怎樣的文字才能稱為“經(jīng)”?“精衛(wèi)填?!边@個看似荒誕不經(jīng)的故事為何能夠留在這部被稱為“經(jīng)”的書中?
我們反對串講串問,但我們迫切需要的是有思維張力的問。一只小鳥而已,面對浩瀚的大海,哪里是不自量力就可以形容的?簡直就是癡人說夢。但為什么它能流傳至今?精衛(wèi)填海的行為藝術究竟包含了怎樣深刻的民族血性?
從“經(jīng)”的莊嚴視角,感受戰(zhàn)天斗地,不絕如縷,永不放棄的民族精神密碼,是我們透過思辨的理性應當?shù)诌_的民族精神高地。
(二)知之為知之的理性品質(zhì)。有《精衛(wèi)填?!芬粯拥谋瘔丫屯瑫r有《兩小兒辯日》(六年級下冊)的詼諧。一代儒學宗師,很誠懇地回答兩小兒的詰難,很老實地承認自己“不能決也”。我們一笑之余豈不為之動容?兩小兒如何辯日?他們的思維路徑是什么?他們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深入思辨的?孔子為何不能決也?這樣學習,才是真正的追求真理的態(tài)度。
作為現(xiàn)代人,接受了現(xiàn)代科學的洗禮,我們的學生對這一問題自然能有中肯的回答。我們可以安排一個課本劇的延伸表演,讓學生扮演孔子的弟子解答兩小兒的詰問。我們還可以綜合以往語文園地中《論語》的選讀,力求對孔子形成鮮明生動的立體印象:不貳過,重仁義,待人誠實。
像這樣的學習,不僅有對待真理的態(tài)度,也滲透了做人做事的品行教育,更深一步指導學生采取綜合的方法感受和學習古人品行的動人力量。
(三)恭勤不倦的學習傳統(tǒng)。如今學生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古人又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呢?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講車胤勤學的故事: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惰F杵成針》講李白少時山中求學的故事。李白“未成棄去”,想要半途而廢,但老婆婆磨杵成針的意志感動了他,終于“還卒業(yè)”。
學習這樣的兩則小古文,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妨追問,我們?yōu)楹我獙W這樣的故事呢?通過這樣的思考和辨析,就能明白,雖然我們今天不再需要囊螢夜讀,但蘊含其中的為學之道永遠不會過時。除此,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入匡衡鑿壁、孫康映雪、韋編三絕、牛角掛書等勤學典故,讓古人勤學的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流入學生心田,啟發(fā)他們的學習自覺。
古文古文,我們今天的人為何要學習古人的文字?因為今天的我們不是平白就是今天的模樣,我們有悠久的過往,那里面有我們曾經(jīng)的感動、思考、困惑,那些閃爍著光芒的民族的精神、生活的情趣、溫馨的情誼、勤奮的典故,同樣在今天滋養(yǎng)著我們的靈魂闊步向前進。學好小古文,感受其中蘊含的巨大的理性力量,我們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一定能擁有堅實的實踐基地,贏得燦爛的未來。
注釋: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9頁,第5頁。
[2]施黎明:《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文化自信的“因”與“路”》,《小學教學設計(語文版)》,2022年第7期,第18頁。
[4]侯杰穎、向昆:《依托統(tǒng)編教材,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內(nèi)容》,《語文建設(下半月)》,2022年第10期,第15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