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荒二代的麥浪》作為一部非虛構寫作的典型文本:首先,是作家對特定的北中國的空間經驗和特殊歷史時代的時間經驗的整合和復活;其次,體現(xiàn)出對一代人的激情、尊嚴、地位和價值進行確證的鮮明的“身份認同”意識;第三,對20世紀50~70年代包括邊墾故事在內的歷史進行了有效的重構;第四,文本的字里行間還表達了主體性的話語訴求。
[關鍵詞]冉正寶;《荒二代的麥浪》;經驗復活;身份認同;歷史重構;話語訴求
[中圖分類號]I207.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0292(2023)05-0117-07
[收稿日期]2023-06-26
[作者簡介]廖冬梅,嘉應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小說以及女性文學與文化研究。
《荒二代的麥浪》作為一種非虛構寫作,其創(chuàng)作動機也許在于私享,但是其文本實踐卻自覺不自覺地抵達了深刻的思想高地,暗合了某些先鋒性的前沿理論觀念,具有了包含多個公共話題的闡釋空間。作家對特定的北中國的空間經驗和特殊歷史時代的時間經驗的整合和復活,不僅表征著他對一代人的執(zhí)著的身份認同,同時具有提示社會問題、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以及達成主體話語訴求的價值和意義。
一、特定時空經驗的復活
《荒二代的麥浪》的創(chuàng)作基于出生于中國特定地理環(huán)境和特殊歷史時代的一代人特有的生活經驗,本質上是一種非虛構寫作?!盎亩彪m然沒有“紅二代”“官二代”擁有被主流話語認可的政治資源,也沒有“富二代”坐擁豪車別墅的經濟底氣,甚至也沒有“星二代”可以招搖過市的顏值和演技。但比起當今社會更大多數(shù)更無從命名的“工二代”“農二代”或“兵二代”“知二代”來說,“荒二代”畢竟跟“荒一代”有直接的血緣關系,也就和過去國家的邊墾政策、開發(fā)黑土地的經濟建設、以及幾十年刻在北大荒土地上的紅色基因這些宏大敘事有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而,這一代人還是有比其他同齡人更值得驕傲的歷史經驗(以時間經驗為主)可以追溯的。同時,“千里雪飄,萬里冰封”的極地式的地理環(huán)境,雖然難有江南的春江水暖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也自有其天蒼野茫以及森林之王,有浪漫如夢的北國風光以及和黑土地共生的深厚的東北人文底蘊。因而,“荒二代”還有一個值得回望和思念的故鄉(xiāng)生活經驗(以空間經驗為主)可以敘寫。
從上述兩個維度出發(fā),作家首先在文本的第一輯《“荒二代”的樂土》部分,通過第一人稱“我”的敘事,主要復活了作為“荒二代”代表的個體在東北黑土地上歷歷在目的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故鄉(xiāng)生活經驗,這些主要跟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關的經驗,我們姑且稱之為空間經驗。文本中有關北國廣袤空間經驗書寫的文字,雖然抹不去“荒一代”開拓期北方偏遠蠻荒之地理環(huán)境的惡劣,也能見證“荒一代”人開發(fā)初期所經歷的艱難和苦澀,但因為作家用了由南向北由今向往這種具有時空間離效果的回望式筆調,因而,文本中所復活的只能是作為“荒二代”代表的“我”的個體經驗,因而,文本中所呈現(xiàn)的人事物景,實質上都是飽含作家經驗的藝術化而非技術性的情感表達。
因而,作家之筆,一方面生動了故鄉(xiāng)北中國的自然風物,另一方面激活了荒二代賴以成長和發(fā)展的充滿生機和能量的人文底蘊,為讀者留存了“荒二代”真實的生活圖景和一幅神奇北中國的壯美畫卷。這其中不僅包括視覺、聽覺和味覺在內的多種感性經驗,并由豐富的感性經驗生發(fā)出復雜多元的情感體驗?!痘亩柠溊恕分械那楦胁皇菃蜗蚨鹊模河小盎夭蝗チ恕钡默F(xiàn)代性感傷,有對父母輩“荒一代”樂于開拓、敢于犧牲和奉獻精神的景仰,有對孩提時代作為懵懂頑童流連于嬉戲玩樂和口腹之欲的兒時趣事的不舍和流連,有對親鄰和師長教誨的默念和感恩。雖然幾乎每一篇都不避苦痛和酸澀,但同時每一篇落筆都在肯定生命的歡悅和生存的智慧,能讓讀者發(fā)現(xiàn)一種將生活詩意化審美化的態(tài)度,并能在對負面情感的過濾之后融入理性的思考和認識的提升。
因而,作家筆下所有的苦都不再酸澀,所有的痛也不再揪心,所有的死亡都聯(lián)系著新生。作家神筆一般在尖山后面加了一個日式的昵稱“子”,雖也提及跟山有關的戰(zhàn)爭、墓地和死亡,卻少了靠山吃山的落后與無奈,字里行間反而多了一種對“只此青綠”的鐘愛和自豪,同時油然生出另一種享用大山恩賜的滿足感和有了敬畏自然去除貪欲的主體間性意識;房檐下那排表征嚴寒的“冰溜子”之前被用了“誘人的”來修飾,少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苦寒”成分,成了少年心中“萬象更新,希望復活的象征”[1](P11)之物;《走,采黑天天去》的標題更是滿含著“一起同樂”的歡悅和享受;位于分場場部中央的搖把兒轆轤井,也遠離了勞作的艱辛和危險,鉆進了作家的心里;于是,“我”為每年冬天逐漸少見的肆無忌憚,飛揚跋扈的“大煙炮”天氣心生感嘆,覺得“少了肆虐帶來的痛感,可也少了一種美感?!保?](P14)“我”對故鄉(xiāng)兒時生活環(huán)境,童年游戲,大眾的普遍記憶——白酒以及物質匱乏年代舌尖上的美食、春節(jié)以及還沒有登上大雅之堂的冰雪運動無不給予單向度的“月是故鄉(xiāng)明”式的厚愛,但這種厚愛又不流于偏愛,而建立在對當代科技理性和市場經濟的弊端進行反思的前提之上。因而,藝術想象中的童年記憶因為時空的遙遠不復擁有而自然變得“物以稀為貴”了:童年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游戲嘎拉哈要遠勝于當今電腦和手機上的電子模擬游戲,北大荒白酒因為成了兩代北大荒人的深刻記憶而價值遠遠勝過茅臺酒和五糧液。
再看作家筆下呈現(xiàn)的“‘荒二代的影像”。所謂“影像”其實就是“荒二代”時代經驗的集成:國營體制保障下既有農場生活的安寧和滿足,同時也帶來個體意識和潛能發(fā)展的局限;出走的“荒二代”個體心靈狀態(tài)也復雜多樣,有人茫然和無措,有人痛苦和悲傷,有人攜帶著韌性和任性,也有人憧憬著詩和遠方,更有“我”,享受著根正苗紅的優(yōu)厚待遇,記憶里想找也找不到悲傷;“我”有時陶醉于一個人的音樂會,有時也追逐時尚的喇叭褲;“我”的記憶中,高音喇叭傳出的不全是震耳欲聾的權力話語和時代高調,廣播歷史人物故事時也聽起來韻味十足;“荒二代”的愛情很難脫離特定的時代背景,大多具有被約定被指派的被動性質,因而少自由,多悲??;國營農場在20世紀末期改制成了農墾集團,“我”也成了一個再也回不去的永遠的旅人……
如果說作者有關“‘荒二代的樂土”的書寫是個體成長有關上述空間經驗的復活,主要著眼于建構一種原生態(tài)的人與自然,人與感性,人與原初之間的天人合一的和諧生存狀態(tài)的話,那么,“‘荒二代的影像”部分則是基于“荒二代”以及他們承傳的父母輩在黑土地上奮斗和創(chuàng)造的時間或曰時代經驗的復活,主要提取的是人和時代歷史、人和社會、人和人之間的共生關系?!痘亩柠溊恕纷鳛榉翘摌媽懽?,源于經驗也超越了經驗。時間和空間經驗經作家之手得以從遙遠的記憶中浮出,復活成為切近的觸手可感、勃勃生機的天地自然、成為溫熱濃郁的家國情懷、成為連接著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精神通道,既是生活,是藝術和詩,同時也是哲學。
二、鮮明的“身份認同”意識
《荒二代的麥浪》還表現(xiàn)出強烈而鮮明的身份認同意識。身份認同在作家筆下有三個方面的起因:首先,對“荒二代”一代人身份認同的書寫起源于現(xiàn)實中被歷史放逐的一代人“失樂園”之后尋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歸屬的需要。作者在文本最后一篇中寫道:“我失去了一個個根脈,成了一朵蒲公英的花絮,飄飄蕩蕩隨風而去,扎根結果,然后變成成熟的花絮再度流浪。”[3](P304)“流浪者期盼歸鄉(xiāng)”的心理狀態(tài)正是《荒二代的麥浪》內在的創(chuàng)作動力。正如劉瑜所言:“身份認同是‘人性的處境?!保?](P8)個體一出生,不僅打上了鮮明的家族血緣印記,同時帶上了非個人的社會時代,歷史和文化印記,這些社會身份網(wǎng)絡構成每個個體后天自我成長發(fā)展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而“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則進一步強化這種‘人性的處境?,F(xiàn)代化意味著傳統(tǒng)、穩(wěn)定的社區(qū)紐帶被打破,現(xiàn)代人的生活成為一場漫長的‘流浪,人們不斷被拋入陌生的地點、陌生的群體、陌生的關系,‘獨自承受一切挑戰(zhàn)。這種原子化狀態(tài)驅動著弗洛姆所說的‘逃避自由心理——人們試圖在不斷分崩離析的世界中抓住一點什么,哪怕抓住的僅僅是‘想象的共同體?!保?](P8-9)
因此,流浪者的尋根書寫貫穿了《荒二代的麥浪》的始終。正是因為有失去的感性焦慮,才有身份認同的必要。
其次,身份認同還源于個體對自我和群體生存狀態(tài)的超越性形而上理性思考的需要。人到中年的作家,對“荒二代”這群被歷史遺忘的人進行生存的叩問:
我們雖然不能被寫入歷史,但我們同樣需要認清楚我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我們現(xiàn)在都在哪里?……我們是誰?……其實這些問題也是哲學史上的永恒命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我迫切想知道,但哪本書里都沒有答案。[5](P163-164)
對這些問題,作家在文本中通過邊敘述邊議論的方式進行了一一回答:“我們是偉大的墾荒時代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卻不是這個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我們是“荒一代”的孩子,同時確證了“荒二代”群體共同的特質:“本分,簡單,高貴和快樂”[6](P133),當然還有野性、智慧和信仰。
第三,身份認同還源于社會現(xiàn)實背景中個體所遭遇的他者或“想象他者”的壓抑而導致的權利或自由失落后要求重新獲得的訴求?!盎亩钡乃卟粌H包括官二代,富二代和星二代以及“院二代”。所謂“二代”的命名,指涉的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社會分層,在改革開放中,不同的人們根據(jù)其先天性的家庭背景和后天的政策帶來的紅利多少而形成不同的階層。
對于身份認同的這個現(xiàn)實背景,《荒二代的麥浪》雖然只在《自序:我是“荒二代”》中蜻蜓點水,一筆帶過,但是,正因為這一“點”讓我們讀到了身份認同的現(xiàn)實背景或曰原因?;谶@種現(xiàn)實背景而對“荒二代”的身份認同,就具有構建多元共存的民眾生存狀態(tài)的話語內涵。作家的寫作讓我們一方面相信,“荒二代”是個既擁有著自己的樂土,影像和麥浪的一群,同時是有追求、涵養(yǎng),能包容、敢奮斗和有成就的一群,他們既沒必要因為不能入史而自暴自棄,也沒必要羨慕或攀比或者被其他“二代”同化。“荒二代”大可以在作者建構的文字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中自美其美,他們大可以和社會上流行的“紅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和“星二代”以及“院二代”以及更多的無名的“窮二代”“農二代”“工二代”或“知二代”,構成多元共存的更大的集體。多元共存才能百花齊放,多元發(fā)展才是國家和社會生機勃勃的力量之源。但多元共存得以成立需要一個前提:多元平等而不是二元對立。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荒二代”作為一個群體卻處于失語狀態(tài),比“荒二代”更不濟的眾多的“二代”們無疑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而存在,都是不爭的事實。而社會上的弱勢或失語群體又會因為事實上和較強勢的“二代”們存在的各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自覺沒有值得炫耀的資本和底氣。他們會產生失落、悵惘或不甘等復雜情緒。因此,要維持現(xiàn)實中真正多元個體并存的穩(wěn)定結構,就需要建構一個可以保障任意“二代”中的個體都可以自由發(fā)展和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平等和自由空間。才可以打破階層固化,貧富分化,避免階層對立、緊張和撕裂。但是目前,社會上已經出現(xiàn)“二代”之類的命名,其實就說明階層固化的苗頭已經出現(xiàn)。而且,不同“二代”所指涉的不僅是地位的高低,實力的強弱和占有優(yōu)勢資源的多寡之別,同時,更重要的是“彼二代”和“此二代”群體之間的心理和情緒狀態(tài)也不一樣。如何縮小“二代”之間的現(xiàn)實差距和平衡他們之間的心理以及情緒差異,就成為一個值得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社會問題。同時,作為個體,有必要進一步認識到,自我不僅需要自我的身份認同,需要主體確認,尊嚴的獲得和自由的發(fā)展,同時,在各種“二代”組成的“我們”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我們,由人之為人的理性與同情心融合為一個一望無際的整體?!保?](P14)因此,“我”和“他者”“我們”以及“他們”“公民”以及“個人”的關系是否能夠調節(jié)和建構成一種平衡和諧、相輔相成的關系,就關系到社會結構是否能夠維持長期穩(wěn)定此等重大的社會課題。但是,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這些由宏大話語支持的身份認同,往往慣于外在地把不同個體拉到一個平等的心理位置,另一方面,國家/民族認同的公民身份認同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個體由于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社會資源配置不均所造成的階層固化帶來的個體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結果不平等的真實體驗。
因此,如何正視和認同眾多“二代”之間的差異,并積極調動每個群體的積極性,并盡可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二代”和“二代”之間結構性和事實上的不平等,就變得不容忽視。這也許是《荒二代的麥浪》中身份認同書寫留給我們的深度思考吧。
關于文本中涉及的身份認同書寫,我們還可以作更進一步思考:到底應該通過什么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每個個體固然都與生俱來攜帶著特定的身份,這些身份決定了個體成長和發(fā)展之前的類似基因密碼一樣的“初始設置的情感圈層結構和意義詮釋系統(tǒng)”。[4](P11)
但是,人之為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決定了個體不可能在這些初始設置的共同性特征面前毫無作為,他會修改這些初始密碼,他會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創(chuàng)造。因此,過分強調我是“荒二代”難免進入畫地為牢的心理誤區(qū)。但是,讀完《荒二代的麥浪》,我們發(fā)現(xiàn)作家對“我是荒二代”的強調的“度”把握得很精準,沒有“過度”之嫌。他一方面不斷地強調“荒二代”與生俱來的激情、夢想、精神印記和文化承傳,另一方面,字里行間也不斷強調和肯定作為“荒二代”的個體后天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誠然,個體無法完全跳出先天身份去完成一種沒有根基的“空中飛行”式的自我成長,但是,個體可以自覺在既定的身份屬性之間進行主體選擇和重組、并從中尋求突破或僭越,同時注意吸收和融入“他者”身份的積極因素。這樣,向外追求公平和正義,向內追求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完善,如此才是可以保證個體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和發(fā)展的有效身份認同。
三、對有關邊墾故事的歷史重構
對 “荒二代”的書寫不僅指涉東北故土風物的描摹、血緣親情的家族代際承傳以及一代人的身份認同,同時指向我國20世紀50、60年代那段特殊的歷史。這段歷史不缺主流話語的宏大敘事,同時也不斷進入新時期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作家乃至先鋒文學作家的關注視野,那么,出版于2022年的《荒二代的麥浪》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哪些重構呢?下面筆者將圍繞這個問題進行集中分析。
首先,文本中貫穿著鮮明的自覺的歷史書寫的個人意識:
個人的歷史回憶有時比宏大敘事的歷史記錄來得更加真實,……我的記憶里的東西不一定完全是當時的真實風貌,但我會真實地把存在腦海中的記憶和感受寫出來,讓一段歲月復活在一個有血有肉的人身上。[7](P109)
在《父親的修配所》的結尾,作家再次表達了自己對個人化歷史的喜好:
“我喜歡這種個人化的敘述,因為歷史是個什么樣子,沒有那個人能說得清楚,歷史應該是每個人敘事的總和,包括我這篇回憶。”[8](P172)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自覺意識,《荒二代的麥浪》中歷史的重構不僅表現(xiàn)在對個體對歷史的選擇性回憶和想象,同時包含一種基于對傳統(tǒng)歷史書寫反思而產生的新歷史主義式地對另一種歷史真相的發(fā)現(xiàn)和評價。作家筆下,對邊墾歷史和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歷史圖景,都進行了個人化的選擇和捕捉。主要從人情、人性以及文化的視點,而很少從國家的政治、經濟等宏觀層面或以階級/階層的視點去重現(xiàn)那段歷史。對比一下前人有關北大荒的歷史書寫,以及跟“荒一代”相關的邊墾歷史、知青運動以及“文革”歷史的書寫,就能夠感覺到《荒二代的麥浪》中鮮明的新歷史主義的重寫策略。重寫不僅體現(xiàn)在對歷史人物形象的重塑,也體現(xiàn)在對歷史做出新的闡釋和評價。比如對于“文革”那段歷史的記憶,作者沒有像劉心武、盧新華等傷痕文學作家那樣激烈地控訴“文革”給國家和人們所帶來的外傷和內傷,而是真實地堅持說“我的記憶里沒有悲傷”[9](P117),同時又強調:“我的記憶里沒有悲傷,不代表那個時代沒有悲傷?!保?](P117)
于是,作家不以一個特殊歷史的冷漠見證者的局外人態(tài)度去記錄歷史,也不運用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手法美化歷史,不從一個受害者的立場出發(fā)去控訴或反思歷史,而是遵循著自己作為一個“荒二代”人的真實體驗重構歷史,在文本中發(fā)出了諸如“知青該不該懺悔”的歷史詰問,同時也表達出與張抗抗以及梁曉聲等著名知青作家不同的回答:不能因知青中的少數(shù)人的作惡或有罪而提出讓整個知青群體自省或懺悔的要求,懺悔不懺悔,本質上屬于當事人個人內心或靈魂層面的認知或體悟,外人強求呼吁也無濟于事。而對于“知青該不該返城”的問題,更有自己的看法:從對“荒二代”教育的角度以及開發(fā)和建設北大荒的角度看,知青都不該返城。
再看《荒二代的麥浪》對歷史中人的重寫。之前的作家由于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傾向于選擇那種被權力話語激蕩起來的毫不利己、專門為國的先進人物進行理想化書寫。比如當時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規(guī)約之下由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政治部編選的短篇小說集《邊疆的主人》系列小說,就慣于塑造那種像丁小紅(梁曉聲的短篇小說《邊疆的主人》里的主人公)、余永斗(陳可雄的短篇小說《新松挺拔》中的主人公)耿長炯(張抗抗的早期長篇《分界線》中的人物),還有杜晚香(丁玲散文《杜晚香》中的主人公)之類的人物,無一例外都是那種階級性遠大于人性,滿腦子里都是國家財產、斗爭或思想改造的“硬漢”或“鐵娘子”式的英雄形象。
作家試圖從普遍人性出發(fā)尋求對歷史人物新的理解,站在人作為主體的立場上重新審視人的生存境遇。在作家筆下,有的只是一群在“荒二代”眼中神一樣存在的熱愛和傳遞著知識和文化的知青,或者如“我”的母親那樣的支邊青年,他們的支邊動機中除了國家召喚之外也不無個人對當時官方話語承諾的物質待遇和經濟狀況改善的心動和渴盼,也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和小私心。但是在發(fā)現(xiàn)承諾根本無法兌現(xiàn)、現(xiàn)實與官宣之言有天壤之別的情況下,他們心中也會有失落,有牢騷,他們也會動搖之前心中的信念,也想逃離“北大荒”那個苦寒之地,他們算不上意識形態(tài)話語認可的先進典型,他們甚至也不被歷史公正地對待,但是他們和先進典型一樣為實現(xiàn)特定時代偉大的國家夢而無悔地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們除了被時代裹挾成為被侮辱和被損壞的受害者之外,還有自己堅守的底線、也不缺主體性的精神追求??梢哉f,他們比起那些虛張聲勢的英雄或者受害者形象更立體更豐滿,在他們身上,可以感受更多人性的真和善,更多的主體性以及靈魂和精神世界的自由。相比那些名見史傳的復轉官兵和廣大知青,他們也許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了那段歷史中活生生的主體。
需要強調的是,《荒二代的麥浪》對歷史的重構,跟當代文學史上眾多新歷史小說家的價值傾向和情感態(tài)度又不相同。作者試圖在宏大歷史敘事和個人化敘事之間找到了一個較為理性的情感支點,避免陷入全盤認同主流歷史書寫或者極端主觀性和個人化的荒誕游戲或歷史虛無主義式的非理性書寫(如劉震云《故鄉(xiāng)相處流傳》等文本)兩個極端。對邊墾歷史的書寫,作者既尊重歷史真實,提供了大量有據(jù)可查的數(shù)字化史料,重現(xiàn)了“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墾邊人將幾千里荒原建成富庶糧倉的人間奇跡,又弘揚了邊墾歷史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財富,歌頌了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主體力量,肯定了“荒一代”人秉持的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質,同時字里行間又補充了諸多主流歷史話語自覺不自覺省略的歷史和人性真相,也不避對這段歷史進行辯證的主觀認識和評價。
四、主體性的話語訴求
《荒二代的麥浪》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創(chuàng)作動力不來源于任何利益集團的授意,這種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現(xiàn)實功利性的寫作,能夠達成作家主體性的話語訴求。其主體性話語訴求主要表現(xiàn)在對“麥浪”意象的創(chuàng)意書寫和對傳統(tǒng)/權威話語和流行話語的雙重反控制,以及拒絕附和和沉默,大膽地發(fā)出真聲。
首先,來看麥浪意象的創(chuàng)意書寫。
中外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家寫過有關麥子的意象:諸如麥田、麥地、麥子、麥粒、麥穗、麥秸垛等。西方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要算梵高筆下的“麥田”意象了。梵高創(chuàng)作了許多有關“麥田”的油畫,前期《孤鳥翔空的麥田》中的“麥田”滿溢著強勁的生命偉力,晚期《圣保羅醫(yī)院后的麥田和收割者》《黃色的麥田》《暴風雨似的天空和麥田》以及《群鴉亂飛的麥田》等等,特別是《群鴉亂飛的麥田》則基本都是梵高自殺離世之前內心真實的映射,由激情到迷惘的反復和孤獨無助。
1951年,塞林格創(chuàng)作了《麥田里的守望者》,小說中“麥田”作為主人公青年霍爾頓的精神家園之所在。文中霍爾頓渴望成為一個麥田守護者,守護著兒童世界的純真與美好,防止他們受到成人世界的污染?!胞溙铩币庀笙笳髦桦x了虛偽和貪婪的純真美好的兒童世界。同時也象征了美國“垮掉的一代”青年的迷惘和對美好的回望以及對未來的追求。
在中國還有當代詩人海子,他的抒情短詩中也經常使用“麥地”意象。他的《麥地》《五月的麥地》《麥地或遙遠》《麥地與詩人》等篇中多次出現(xiàn)“麥地”意象群:麥地、麥子、麥粒、麥田、麥秸等。最著名的《五月的麥地》中有“全世界的兄弟們/要在麥地里擁抱”[10](P353)的詩句,其中的“麥地”意象象征人類安寧富足、“詩意棲居”的生存狀態(tài)。在《麥地與詩人·答復》中他又寫下“麥地/別人看見你/覺得你溫暖,美麗/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被你灼傷”[11](P355-356),此篇中的麥地則轉向了詩人對離開麥地之后自覺無力償還麥地的養(yǎng)育之恩的深沉愧疚、孤獨無助的抒寫。深深眷戀著農業(yè)文明同時又熱切追隨著西方先哲的海子,一方面竭力謳歌麥地的慷慨給予和無言大愛,另一方面,又因覺得自己無力回報麥地的養(yǎng)育之恩而倍感困惑和痛苦。
當代先鋒詩人雨田的長詩《麥地》則繼續(xù)踐行著海子的大詩理想,他筆下的“麥地”則幻化成承載人類生命和生存的重要圖景,見證著人性的掙扎和扭曲、生和死的輪回,象征著先鋒詩人對理性中心、偶像崇拜等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現(xiàn)象的后現(xiàn)代性反思,表征著詩人對人類歷史難以掙脫的循環(huán)宿命以及人性之惡的深刻的悲劇性體驗和洞察。
新時期女作家張潔有一篇散文《揀麥穗》,文中的“麥穗”,承載著女性筆下單純而懵懂的小女孩通過“揀麥穗,備嫁妝”這種農村女孩最素樸簡單的方式在物質匱乏的特殊年代對自己未來的打算和謀劃?!胞溗搿币庀笙笳髦舜薜奈镔|基礎。
鐵凝《麥秸垛》中的“麥秸垛”,形似女性乳房,因此象征女性如大地般哺育萬物的創(chuàng)造和奉獻。同樣書寫過北大荒歲月的現(xiàn)代作家聶紺弩也有一首《麥垛》,其中有這樣的詩句:“麥垛千堆又萬堆,長城迤邐復迂回。散兵線上黃金滿,金字塔邊赤日輝?!保?2](P37)“麥垛”成了“長城”和“金字塔”,表征的是詩人雖身處逆境卻仍然堅強挺立的強者或硬漢情懷。
而《荒二代的麥浪》里也出現(xiàn)了一個跟中外作家筆下的“麥地”意象群相關但不等同的“麥浪”意象.作家不僅以“荒二代的麥浪”命名全書,“麥浪”成為文本的核心意象,在第一輯里的最后一篇,還單獨書寫了“麥浪”意象:
在近處看麥苗田和站在尖山子上看就不一樣了,沒過膝蓋的麥苗在北方爽快的勁風吹拂下,前赴后繼,形成了綠色的麥浪。麥浪不僅僅是李健《風吹麥浪》中涌動著的金色,在它還是綠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興風作浪”了。只是春天的麥浪里不會裹挾豐收的喜悅,但會推送希望,讓一個正在拼命成長的少年渾身充滿力量。[13](P59)
這里的“麥浪”意象,不同于如前所述眾多作家書寫的最大特點:首先,在于它不是一個個體意象,而是一個群像。眾多接近成熟的麥穗或麥株聚合在一起才能形成陣陣麥浪,用來指稱“荒二代”這個群體非常貼切。其次,“麥浪”還意味著一種充滿希望和期盼的生命狀態(tài)。幼小的麥苗無法形成麥浪。漸漸長高或抽穗之后變成金色充盈著飽滿麥粒的麥株才有一種沉甸甸的力量,這既是心中充滿著希望的少年之心的表征,同時也是漸入中年的作家理性看取歷史和時代現(xiàn)象的人生智慧的外化。第三,“麥浪”意象在文本中舍棄了張潔、鐵凝等作家主要取其指涉物質豐足或女性孕育給予等寫實層面的內涵,也不執(zhí)著于海子或雨田等詩人追求超越性形而上的對于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等現(xiàn)代或后現(xiàn)代主義內涵。麥浪意象在作家筆下更多地疏離了苦痛和迷惘,而象征著希望和喜悅,鮮明地體現(xiàn)出作為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過酸楚和苦澀的“荒二代”作家不流連于揭示傷痕不沉迷于咀嚼苦痛,而竭力將生活審美化的浪漫主義文人情懷。第四,“麥浪”還是一個典型的動感意象。青黃相接,前赴后繼,恣意翻滾,是一個自由自在具有行動力的主體意象。作者用如此的麥浪意象更多地突出和象征著“荒二代”人前赴后繼、乘風破浪的行動能力,因而,“麥浪”意象可能還更深刻地隱喻著作家對荒二代作為“歷史中間代”所應該具有的敢于繼承先輩,也勇于接受現(xiàn)實以及開拓和思考未來的歷史承擔者的希冀和期盼。因此,這個動感意象背后的話語內涵就既包含了作者對自由快樂、浪漫高貴、美以及優(yōu)雅等生命狀態(tài)的追求,最重要的還具有了承傳,承擔和創(chuàng)造的主體性話語訴求:我是荒二代,我們進不了歷史,但我們有自己的麥浪,在天地間無所顧忌,自由翻滾,我們自己生長自己成熟,我們自己書寫自己的歷史!
再看《荒二代的麥浪》對權威/傳統(tǒng)話語和大眾流行話語的雙重反控制。
面對“荒二代”沒有歷史的現(xiàn)狀,作家不僅有自我撰寫歷史話語的勇氣和實踐,還時時警惕著自己的文字落入主流傳統(tǒng)話語的窠臼。正如??滤鶑娬{的,話語背后是權力,話語的傳達實質上具有權力統(tǒng)轄和控制的功能。作為知識分子的個體,要避免成為被權力話語或流行的大眾話語控制的客體,就要設法說出自己的話,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成為話語主體。權力者可以“憑仗刀筆行事”[14](P8),按照權力意志組織話語,那么,作為知識分子的作家,則可以在象征性的文本世界中,竭力行使著自己的話語權力。
《荒二代的麥浪》的作者無疑有著清醒的話語主體意識。不僅在文本的《自序:我是“荒二代”》中為“荒二代”的概念命名,在后文中還提煉出“荒二代”一代人的集體性格。他還僭越了紅/黑二元對立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無所顧忌地盛贊那源于“黑土地”的黑色思想,并且認為越接近底層思維的“黑色”思想,才越是求真深邃的敏銳洞見;文本中,北大荒精神不是刻在墻上喊在口中寫在教科書里,而是“藏在望不到盡頭的壟溝里”[15](P263);神一般存在于作家筆下的,不是領導或偶像,也不是時代標兵或先進楷模,而是哈師大中文系的老師們;對權威話語諱莫如深的有關“逃離北大荒”的故事,沒有省略,反而單獨開題書寫以示強調。
作家進行主體性反控制書寫所指向的,不僅有上述的權威/傳統(tǒng)話語,還有某些流行的大眾話語?!犊床坏剿聫R的北大荒》里的文字,反駁了“沒有寺廟就等于沒有信仰”的流行話語。指出有關地域性格的說法也值得懷疑。此外,對當今社會上流行的全民娛樂現(xiàn)象,作家也大膽放言:
現(xiàn)在的社會大有“娛樂至死”的趨勢,無論是嚴肅的與不嚴肅的,無論是科學的和非科學的,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大家似乎都喜歡用非常娛樂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雖然輕松了,但卻混淆了一切,尤其是扭曲了娛樂應有的功能。[16](P291)
最后來看作家在文本中發(fā)出的真聲。在分析當年復轉軍人和支邊青年和知青為何逃離北大荒時,作家直言不諱地指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當時領導們的規(guī)劃太離譜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和不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作家毫不掩飾自己對特定年代重大社會事件的主體認知和觀點:歷史話語缺乏對支邊青年貢獻的肯定,這是不公平的。邊墾時代的宣傳話語,具有極大的欺騙性。付出所謂“無悔青春”的“荒一代”,在很大程度上,淪為“集體情懷”道德話語捆綁的無奈的廉價勞動力或者工具。成為權力話語“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予取予求的支配對象;那些僅靠口號宣講或刻板教條式的支配和控制,或者局限于對少數(shù)時代英雄的夸贊,而不能物化和落實于時代中每一個人的現(xiàn)實承擔中的所謂“時代精神”,是不靠譜的。
這些真聲的發(fā)出,具有“改造國民性”的話語訴求。1927年魯迅在香港曾經做過一次名為《無聲的中國》的講演,感嘆于中國歷代壓迫過嚴,更兼漢字的學用兩難,傳統(tǒng)思想的因循守舊,致使中國多數(shù)人變成沉默的大多數(shù),“不能說話”。希望“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17](P15)希望之余,魯迅又馬上意識到這種希望的虛妄,于是感嘆中國仍然是一個“無聲的中國”,并指出人如果沒有聲音,就等于“死了”或“啞了”,魯迅雖然看到了發(fā)出聲音的難度,他依舊主張迎難而上發(fā)出真聲。
《荒二代的麥浪》無疑發(fā)出了魯迅所希望的真聲。這樣的真聲也許不如洪鐘大呂,也能悠遠綿長地敲擊著人們的耳鼓。這樣的真聲,有如福柯所說的“診斷器”[18](P228),具有診斷時代病癥和思想病癥的功能。敢于不計利害發(fā)出真聲的知識分子,也才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正如??滤鶑娬{的:“不僅使別人的思想得到改塑,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改塑,改變自己的意識,也改變別人的意識,才是知識分子的天職?!保?9](P147)
[參考文獻]
[1]冉正寶.房檐下那排誘人的冰溜子[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2]冉正寶.大煙炮、嘎拉哈、北大荒白酒和凍梨[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3]冉正寶.一個關于“失去”的宿命[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4]劉瑜.導讀一個及所有“我們”[M]//弗朗西斯·福山.身份政治:對尊嚴與認同的渴求.劉芳,譯.北京:中譯出版社,2021.
[5]冉正寶.“荒二代”會被寫進歷史嗎[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6]冉正寶.給我無限視域的北大荒[M]//荒二代的麥浪[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7]冉正寶.關于高音喇叭的聲音記憶[M]//荒二代的麥浪[M].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109.
[8]冉正寶.父親的修配所[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9]冉正寶.我的記憶里沒有悲傷[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10]海子.五月的麥地[M]//西川,編.海子詩全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1]海子.麥地與詩人·答復[M]//西川.海子詩全編.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
[12]聶紺弩.麥垛[M]//中華詩詞研究會.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北京:線裝書局,2011.
[13]冉正寶.“荒二代”的麥浪[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14]梁斌.紅旗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15]冉正寶.北大荒精神藏在望不到盡頭的壟溝里[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16]冉正寶.北大荒式的娛樂精神[M]//荒二代的麥浪.廣州:花城出版社,2022.
[17]魯迅.無聲的中國——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會講[M]//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8]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
[19]王岳川.當代西方美學主潮[M].合肥:黃山書社,2019.
Experience resurrection, identity,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and discourse appeal——Comment on “Rippling Wheat”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Beidahuang Pioneers written by Ran zhengbaoLIAO Dong-mei
(School of Literature,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1,China)
Abstract:As a typical text of non-fiction writing, “Rippling Wheat”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Beidahuang Pioneers, firstly and foremostly, it is the writer's integration and resurrection of the specific? spatial experience and the? temporal experience of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era in the northern China; and secondly, it reflects the distinct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which attempt to justify the passion, dignity, status and value of a generation ,thirdly, the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including the story of frontier reclama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reconstructed, and fourthly, the text also expresses Subjective appeal of discourse.
Key words:Ran Zheng-bao; “Rippling Wheat”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Beidahuang Pioneers; experience resurrection; identity;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discourse appeal
[責任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