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遠
上海通志館助理館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以筆描食,以文述史。
作為新上海人,從我來到上海的第一天起,每次聽到關(guān)于本幫菜的介紹,不出三句話,大抵都要捎帶上一個“濃油赤醬”,仿佛重油、重醬油、重糖便是本幫菜的特色。翻看本幫菜的經(jīng)典菜式?:紅燒肉、油爆蝦、糖醋小排、八寶鴨……濃油赤醬的菜品的確占據(jù)不少位置,難以將它從本幫菜中拆離出來。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僅用“濃油赤醬”四字便能概括本幫菜的精髓,反倒是用“濃油赤醬”四字指代本幫菜本身,更能映襯出上海的城市精神。
“濃油赤醬”并不是本幫菜與生俱來的特色,而是在本幫菜與其他菜系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比如老本幫菜的浦東“老八樣”——扣三絲、扣雞、扣咸肉、扣蛋卷、扣走油肉、紅燒魚、蒸三鮮、肉皮湯,以及經(jīng)典菜品如炒蝦仁、炒蟹粉、糟魚片、芋艿鴨等,能稱得上“濃油赤醬”的也就寥寥幾道菜,其他煮的煮、蒸的蒸、燉的燉、糟的糟,和“濃油赤醬”全無關(guān)聯(lián)。直到上海開埠,外來人口大量涌入,“濃油赤醬”才逐漸登上上海人家的餐桌。
最早隨開埠進駐上海的是安徽人,十六鋪碼頭的快速崛起將原先駐扎在江浙一帶的徽商吸引過來,也將“重油、重色、重味、重火功”的徽菜帶進了上海。僅道光與咸豐年間,上海灘的徽菜館子便達三四百家之多,如今街頭巷尾常見的“大富貴”酒樓就是從最初的徽菜館“徽州丹鳳樓”演變而來的。星羅棋布的徽菜館子不僅慰藉了徽商們的思鄉(xiāng)之情,也給每日在碼頭討生活的勞工們提供了就餐的好去處——每天從事長時間的體力活,最重要的便是通過簡單實惠的餐食一次性補充大量油水和鹽分,精致的淮揚菜、清淡的粵菜與簡樸的老本幫菜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只有實惠又“重口”的徽菜才能勝任。當(dāng)時的徽菜館子多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面向商賈官員,提供用料精細、做工考究的高檔徽菜?;下層面向?qū)こ0傩?,提供一些讓工友們聚在一起打牙祭的便宜菜品。比如一條紅燒魚,上層的客人吃的是最肥美的“肚檔”,也就是魚的中段,剩余的魚頭、魚尾就給下層的勞工們拿去就飯吃,“濃油赤醬,赤膊臺子毛竹筷”的俗語,便是形容當(dāng)時徽菜館子里下層百姓就餐的情景。
徽菜的風(fēng)靡極大程度影響了本幫菜的發(fā)展。為了在上海灘保有一席之地,本地的廚師們也不得不對老本幫菜進行改良,使其更符合外來移民的喜好,同時將大量徽菜進行本土化處理,吸引老上海人前來嘗鮮,響油鱔糊、三蝦豆腐、腌篤鮮等今日耳熟能詳?shù)牟似?,都是從徽菜烹調(diào)技法中誕生的本幫名菜。到了民國,徽菜風(fēng)潮漸退,淮揚菜浪頭正起時,不少徽菜廚師直接改換門庭,做起了本幫菜,也讓本幫菜里的“濃油赤醬”又多了幾分。可以說,本幫菜“濃油赤醬”的名號正是在徽菜的作用下打響的。
“濃油赤醬”之外,本幫菜也在與淮揚菜、粵菜等菜系的競爭融合中創(chuàng)造出鮮甜清淡的菜品,比如在太湖船菜的啟發(fā)下誕生的各類河鮮和湖鮮菜式、在上海灘經(jīng)久不衰的白斬雞與白切羊肉,以及馬蘭頭豆腐干、子蝦炒黃瓜、薺菜春筍、水晶蝦仁、清蒸大閘蟹、青魚菜等時令佳肴,都是餐桌上常見的老面孔。它們顯然不是濃油赤醬,卻也廣受食客們的青睞,并作為本幫菜的一部分流傳下來。
如此想來,本幫菜似乎并不具備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等菜系嚴格的區(qū)域限制與鮮明的風(fēng)味特征,而是汲取各菜系之長,以補本幫菜之不足,并在此基礎(chǔ)上開拓發(fā)展,形成獨一無二的飲食文化。有人調(diào)侃本幫菜是大雜燴,說走一遍安徽、江浙和廣東的老館子,吃一遍三地的傳統(tǒng)名菜,凡是上海有而這些地方?jīng)]有的,或是兩地皆有但口味有所差異的,基本就是本幫菜了。但就我個人而言,恰恰是這菜系上的大雜燴,才凸顯出本幫菜“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海派氣質(zhì),甚至連外來的“濃油赤醬”一詞都被轉(zhuǎn)化為本幫菜的標(biāo)志。打開搜索引擎檢索“濃油赤醬”,它的關(guān)聯(lián)詞中哪還看得到徽菜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