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燕
【摘 要】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是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學業(yè)成就的一次重要的檢測和評價。本文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進行評析,分析試題特點,引導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立德樹人;素養(yǎng);引導;試題評析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要堅持正確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課程標準科學命題,發(fā)揮引導教育教學作用。[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是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舊課標”)的基礎上修訂的,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變化:一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二是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三是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四是增強了指導性,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2]3-4。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是對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學業(yè)成就的一次重要的檢測和評價,課程標準針對中考闡明了考試性質、考試目的、命題原則、測試規(guī)劃和試題命制的要求等,作為中考命題的唯一依據。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闡明高考評價體系由“一核”“四層”“四翼”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即“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回答“為什么考”的問題;“四層”為高考的考查內容,即“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四翼”為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回答“怎么考”的問題。2023年的《中國高考報告》指出高考評價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總體特征可以從“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yǎng)銀線”和“情境載體串聯(lián)線”三條線索進行理解和把握。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考命題呈現(xiàn)出“無價值,不入題;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成題”的典型特征。
2023年是廣西實行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統(tǒng)一命題的第一年,是在國家實施“雙減”政策及新課標頒布的背景下進行的。本文依據新課標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對廣西中考物理試題進行評析,分析廣西中考物理試題的特點,以期引導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改革深化、核心素養(yǎng)落地,促成物理教學質量提升。
二、對照新課標,評析新中考
(一)達成考試評價目的
新課標闡明,初中物理學業(yè)水平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檢測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的學業(yè)成就,為初中畢業(yè)和升學提供重要依據。[2]47學業(yè)成就就是要讓大部分學生考出比較好的成績,獲得成就感,建立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利于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發(fā)展。
(二)試卷結構合理
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題型結構合理,包含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和綜合應用題,具體題型、題量及分值見表1。另外,其內容結構能全面考查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命題范圍基本包括課程內容的五大主題內容,具體情況見表2。
三、試題主要特點
(一)展現(xiàn)科技成就,增強民族自信
試題情境注重結合我國當代重大科技成果,展示國家科技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培養(yǎng)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如第8題以我國空間站正在航行為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對質量、超導體材料、能源及信息傳遞知識的理解,體現(xiàn)新時代我國重大科技發(fā)展成果。第15題以艦載機飛離“遼寧號”航母時的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考查學生對減弱噪聲途徑、平衡力知識及飛機升力原理的理解。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彰顯,通過試題讓學生了解我國航母事業(yè)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體現(xiàn)了物理學科的育人價值。第17題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發(fā)射成功為素材,創(chuàng)設了分析火箭升空時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對運動、能量轉化及發(fā)動機效率方面問題的分析能力,也從側面考查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即通過提高效率來減少材料的使用。
(二)強化必備知識考查,引導教學回歸課程標準
中考物理試題的命制嚴格依據課程標準,確保內容不超范圍,深度不超要求,既注重考查內容的全面性,又突出考查主干和重點內容。試題考查要求根據學業(yè)質量標準,深度不超過其規(guī)定的層次,引導教師做到應教盡教。中考物理試題注重概念和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加強學生對基礎內容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學科觀念的形成和深化。另外,淡化典型題套路和技巧的應用,強調通用性物理方法的綜合運用,促進學生將知識和方法內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體現(xiàn)了對物理主干知識考查的全面性,涵蓋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學等核心知識。試題力圖引導中學物理教學遵從教育內在規(guī)律,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xiàn)作業(yè)題、練習題減量提質,既能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和獲得感,又能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試題并不是直接考查概念定義,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典型的生活實踐和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深入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題以“三月三”歌圩為情景設計問題,考查學生對聲音特性的理解,第10題以拋繡球為情景設計問題,考查學生對慣性和速度的理解。這些試題突出基礎性,加強對物理觀念和基本規(guī)律的考查,夯實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根基。
(三)突出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
實驗探究能力是物理學科關鍵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考物理試題重視對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主要從選取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處理實驗數(shù)據、進行誤差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等方面進行考查。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在實驗探究考查上以基礎性實驗為主。如第11題考查“控制變量法”的應用,第16題考查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探究及應用,第20題考查摩擦起電,第24題考查影響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第25題考查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及電磁感應現(xiàn)象,第26題考查測量液體的密度,第27題考查燈絲的電阻等。這有利于教考銜接,引導教師認真開展基礎性實驗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
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也有一些情境新穎的實驗,以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探究性,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如第26(4)題以《天工開物》的圖片啟發(fā)為情景,設計了有關杠桿密度計的問題。題目難度不大,但設計巧妙和新穎,要求考生有一定的科學思維和拓展知識的能力。第27題是基于材料分析的創(chuàng)新型實驗,有一定的難度,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對數(shù)據的分析能力。
(四)穩(wěn)中創(chuàng)新,倡導理性學習
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圍繞學科主干知識,創(chuàng)新試題呈現(xiàn)方式和情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教師改變機械死板、以練代講的教學模式。試題通過靈活、創(chuàng)新的題目,在保持難度相對平穩(wěn)的基礎之上,更好地發(fā)揮選拔功能。如第22題密度與壓強的計算,第27題創(chuàng)新型電學實驗,第30題壓強、浮力的綜合計算。以上題目都是原創(chuàng)性的新穎題型,學生需要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力才能完成。
(五)注重對信息獲取與整理能力的考查
2023年廣西中考物理試題內容通過文字、圖形、表格等方式呈現(xiàn),加大了信息的廣度和容量,考查學生從多種形式的材料中篩選、分類、歸納、整合關鍵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圖表是一種直觀、簡化的表示方式,隱含著大量信息。從圖表中獲取和轉化出關鍵信息是認識和分析問題的前提。如第22題,學生必須懂得尋找圖中的數(shù)據信息,再加上數(shù)學方法的運算才能得出答案。又如第30題需要結合模型圖進行分析,推理出合理的情景才能有機結合浮力、密度、壓強的相關聯(lián)系,最終得出答案。
(六)加強對分析、推理、論證等關鍵能力的考查
分析、推理、論證能力是指能根據已知的物理事實、物理知識,通過分析、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結論并作出正確解釋的能力。這是高階思維能力,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中考物理命題突出推理、論證能力的考查,加強試題情境化設計,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增強試題的開放度和創(chuàng)新性,鼓勵學生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實現(xiàn)從“解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如第24題在設計“探究物體的動能跟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在常規(guī)實驗操作后,加入了推理性設問,要求學生設想在理想的光滑水平面上木塊將會做什么運動,考查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又如第27(3)題,通過對一個沒有玻璃外殼小燈泡吹氣,觀察通過它的電流和兩端電壓變化的情況,推導出影響燈絲電阻大小的因素及玻璃外殼的作用等。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0)[2023-09-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羅小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