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語文教師運用“生活教育”理論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活動,能夠讓教育真正回歸生活,引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深度思考,使其在生活化知識的探索和生活化技能的實踐過程中形成較強的知識應用意識,擁有良好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能夠借此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使其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為了幫助初中語文教師更好地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文章從“生活教育”理論出發(fā),闡述教師如何通過開展生活感悟、生活探尋、生活體驗、生活實踐等授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實踐意識,提高其綜合實踐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活教育”理論;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立項課題“生活教育思想下的初中語文‘立學課堂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21JY14-L2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趙曉麗(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海陵中學。
“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包含“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敖虒W做合一”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主旨是讓課堂真正回歸生活,從而讓學生學以致用。初中語文教師結合“生活教育”理論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和能力培養(yǎng),能夠讓他們充分認識到現(xiàn)實生活與學科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較強的生活探知和生活實踐意識,有效提升知識應用能力,在生活體驗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生活教育”理論概述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論旨在實現(xiàn)生活與教育的高度融合,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探尋文化知識,并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該理論認為生活中有很多教育元素,能夠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若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依據(jù)該理論開展授課活動,引導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知文化內涵,感受文化魅力,感悟深厚情感,從而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生活探知與應用意識,提高他們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崩碚撜J為,社會也是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不僅要在校園中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在社會中探尋學習資源,積累多元知識,鍛煉學科技能。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知識在社會生活中起到的實際作用,進而使其形成較強的公共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初中語文教師運用該理論開展社會實踐類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增強課程教學的實用性,讓學生真正走進社會生活、參與社會生活,從而提升其知識應用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三)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理論更加重視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性,這意味著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體驗式教學活動時,需要圍繞實踐活動展開,要實現(xiàn)教學、學習、實踐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手腦并用的實踐過程中,把教師所講授的理論與技能快速內化為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提高知識應用水平。
二、“生活教育”理論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初中語文教師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設計授課內容、開展授課活動,能夠讓學科教育真正回歸現(xiàn)實生活。教師可以把授課活動合理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挖掘語文知識、感悟文化內涵、體會思想情感、培養(yǎng)人文情懷,從而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和生活觀。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鍛煉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技能,使其擁有較強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他們全面發(fā)展。
三、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具體措施
(一)設計生活化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增強知識講授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對授課內容進行優(yōu)化,依據(jù)“生活教育”理論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引入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根據(jù)現(xiàn)實情境或案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文學知識進行深層理解與深度感悟,以此來提高他們課堂學習的質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較強的生活探知能力。
1.融入生活元素,引導深層感悟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讓課堂教學展現(xiàn)出較強的生活化特點,讓學生能夠結合現(xiàn)實生活領悟文章內涵、體會文章情感,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能力,可以運用現(xiàn)實生活元素開展情境深度感知活動。比如,利用信息技術展現(xiàn)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或生活場景,營造沉浸式的生活感知情境,再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對情境進行深入探究,感知作者呈現(xiàn)的各種意境,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同時,要讓學生真正領悟到生活與文學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其形成正確的生活化探究意識,提高他們的生活化學習能力與效果[1]。
以《濟南的冬天》為例,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1931年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文中描繪了濟南冬天如水墨畫般的美麗景色,抒發(fā)了老舍對濟南冬季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教師為了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文章中的豐富情感,加深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提高他們對思想情感的感悟能力,可以開展生活情境感知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濟南冬季的真實場景,營造出沉浸式的美景感知情境。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文章語句對課件內容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探究,使其在學習情境中感知美景所呈現(xiàn)的意境,體會到作者筆下濟南冬天所留存的溫暖,真正認識到“溫暖”的特點,理解“溫暖”的深層含義,進而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增強對濟南冬景的喜愛之情。之后,教師還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當?shù)囟镜拿利惥吧寣W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深入體會,找尋現(xiàn)實冬景的各種美,如色彩美、意境美、畫面美等,使其加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教師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感知活動,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其散發(fā)出熟悉的生活氣息,提高學生自主探知的興趣,又可以借此培養(yǎng)他們感悟生活、感知情感的能力,進而有效改善其閱讀理解的效果,提高他們的生活探知意識。
2.探尋社會熱點,培養(yǎng)正確觀念
在“生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師要意識到社會的教育作用,要知道社會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此,教師可以根據(jù)所要教授的單元知識引入與之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或國際重要事件,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合理關聯(lián),讓他們從學習材料中積累生活經驗,對文章內容和熱點話題形成自己的見解,提出有意義的觀點和看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另外,教師還可以借此培養(yǎng)學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使其在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深度分析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公共參與意識,提高自身的精神品質,進而更好地提升語文綜合素養(yǎng)[2]。
以《太空一日》為例,這篇文章講述的是我國航天英雄楊利偉的一日太空旅行經歷。學生需要通過課程學習領會作者嚴謹求真的科學態(tài)度與科學精神,感知我國航天員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認識到他們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個人素養(yǎng)。因此,教師為了真正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利用中國航天事件開展社會熱點話題探知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大事年表工具展示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史,讓學生認識到人造衛(wèi)星、載人飛船、繞月探測工程等航天成就的現(xiàn)實意義,形成較強的民族自豪感。教師還可以播放我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展“天宮課堂”的視頻,引導學生對這項活動的作用和影響進行深度交流。比如,有的學生認為“天宮課堂”活動的開展能夠讓人們更加直觀地看到神奇的科學現(xiàn)象,同時,能夠有效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探知興趣,增強他們弘揚科學精神的意識,使其對中國航天事業(yè)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航天科技、航天事業(yè)這一社會熱點話題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二)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
在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若想提高課程教學的實用性,展現(xiàn)出實踐性教學特點,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活體驗認知活動,讓學生在現(xiàn)實中再現(xiàn)文學情境,讓他們真正走進社會生活,生動描述日常生活,做到學以致用。
1.再現(xiàn)生活情境,增強學習體驗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的代入感和體驗感,提高他們理解文章的水平,提升其語言表達和情感表現(xiàn)的能力,可以結合“教學做合一”理論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再現(xiàn)相應場景。鼓勵學生對文中提到的各個人物進行角色扮演,讓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真實還原故事情節(jié),再現(xiàn)故事人物的生活經歷,展現(xiàn)他們內心的豐富情感。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此類授課活動,不僅可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他們的認知和體驗感,還能借此培養(yǎng)其換位思考的意識,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
以《阿長與〈山海經〉》為例,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文章內涵,深刻體會故事人物內心的豐富情感,加深對人物個性特點的認識,可以開展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活動,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如長媽媽、“我”、母親、叔祖等,演繹他們的生活經歷,表現(xiàn)每個人物的個性特點、言語行為、思想意識、觀念情感等。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轉變自身的身份,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真正投入故事情境之中,用與故事人物相符的言行舉止演繹具體事件。比如,扮演“我”的學生需要表現(xiàn)出“我”對長媽媽的情感變化;扮演阿長的學生需要在細節(jié)處體現(xiàn)出她的真實性情,如真誠、善良、淳樸等。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故事情節(jié)演繹活動,讓學生再現(xiàn)文中人物的生活經歷,展現(xiàn)出各個人物的真實性情,從而加深他們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并在表演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表現(xiàn)能力。同時,教師也能借此培養(yǎng)學生換位思考的意識,使其擁有較強的學習體驗感,提高課堂實效。
2.走進現(xiàn)實生活,培養(yǎng)責任意識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使其真正認識到學習的本質和意義,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可以結合“社會即學?!崩碚搫?chuàng)建社會實踐體驗活動。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開展與其意義相近的社會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實踐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親身參與、親身體驗真切感知到知識的實際作用。同時,學生通過完成實踐任務,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真正了解到自身的社會價值,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擁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4]。
以《植樹的牧羊人》為例,這篇文章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我”與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描述了三次所看到的不同的高原景象,突出了牧羊人多年來堅持植樹的毅力,贊美了他無私奉獻、不圖回報的優(yōu)秀品質,表達了對牧羊人的無限敬佩之情。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慷慨無私、堅持不懈等美好品質的現(xiàn)實意義,使其擁有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可以開展傳統(tǒng)文化宣傳活動,讓學生把中華傳統(tǒng)藝術文化、美德文化、品德文化等內容編寫成宣傳稿,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進行宣傳,使更多人認識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了解文化內涵,感受文化魅力。
3.描述日常生活,提高語用能力
初中語文教師若想提高寫作教學的實用性,提升學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能力和質量,可以結合“生活即教育”理論創(chuàng)設文章仿寫活動。教師先帶領學生深度閱讀課文,了解文章敘述的內容,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探尋其中的寫作手法。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記錄生活事件,感悟事件內涵。之后,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課文進行仿寫練習,仿照作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寫作思路把自身的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編寫成文章,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提升其感悟生活的意識,提高他們用文學展現(xiàn)生活的能力[5]。
以《貓》為例,作者通過敘述與三只貓發(fā)生的具體事件,展現(xiàn)了自身豐富的人生體驗,表達了內心豐富的思想情感。對此,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語言組織與表達的水平,提升他們觀察生活、記錄生活、描述生活的能力,可以開展文章仿寫活動,引導他們回憶自身的生活經歷,回顧其中與小動物產生交集的事件,然后對文章內容進行仿寫練習,描述動物的外貌形態(tài)、生活習慣、個性特征,講述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和結果,表達當時內心的各種情感,敘述對生活的感悟。教師通過開展文章仿寫活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識,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探知習慣。同時,這能有效提升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提高寫作教學的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若想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可以巧妙融入“生活教育”理論,創(chuàng)設多樣的生活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在生活中探尋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使課堂教學真正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萬杰,趙曄明.淺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J].學周刊,2022(34):145-147.
[2] 田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J].智力,2022(19):36-39.
[3] 趙麗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13):18-19.
[4] 劉立玉.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格言(校園版),2021(12):32-33.
[5] 胡玲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J].第二課堂(D),202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