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榮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在國家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和全面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教育公平已取得了顯著改善?,F(xiàn)在,貧困地區(qū)的學子們不再因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與優(yōu)質教育資源絕緣,高校的貧困學子們也受到了廣泛關注,只要他們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接受高等教育已無明顯障礙。艾玲教授編著的《我教過的苦孩子》(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2 年9 月出版)以受訪者講述的全新方式,經(jīng)過近20 年的追蹤記錄,圍繞50 多個貧困大學生在求學、結婚、工作的真實經(jīng)歷展開。為致力于研究教育、社會和心理等方面問題的學者提供了全新的閱讀素材。
跨越時空,“面對”當時的處境,貧困生應如何進行心理建設,才能最大限度減少內耗,充分展現(xiàn)個人潛能,獲得更好的成長呢?
在貧困環(huán)境中成長的個體,往往因為自尊心受損而變得更加敏感和自卑。而對于這種高度敏感又自卑的個體來說,他們可能程度不同地缺乏面對困難的毅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們的內部精神消耗,而且這種消耗可能會持續(xù)很長時間。自卑感常常使他們拒絕別人善意的幫助,放棄一些競爭職位和晉升的機會。在《國企非正式員工》講述中,講述者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諸多不順,鼓足勇氣去看心理醫(yī)生。心理醫(yī)生也指出她的最大問題是自卑。盡管她在工作和相親過程中經(jīng)過一系列波折,但最后她考上了國企編制,并找到了一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伴侶,最后,她感嘆道:“只有自己強大,我才有更多的選擇權,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
反觀《向溫暖靠近》講述者則性格外向,積極樂觀。在她身上,自卑、敏感的“跡象”不復存在,而且她的內心也無比強大,不存在精神內耗。她曾是小時候的“孩子王”,是校園里的“搗蛋鬼”,她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被父母嫌棄,出生兩個月就被送到爺爺奶奶那里,五歲時母親又不幸離世。然而,這些都無法影響到她,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天生后知后覺,對快樂的感知力卻數(shù)倍放大?!闭且驗樗齼刃牡膹姶蠛头e極樂觀的態(tài)度,使她始終“熠熠生輝”。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戀愛,她都一路順風順水。還有《一次次從零開始》的講述者,她的處事方式高調、務實,敢作敢為,完全沒有自卑感,也不存在精神內耗,同樣是舍友贈送的衣物,她理解為舍友的善意表達,絲毫不覺得是施舍。無論是學業(yè)、工作還是婚姻,她都可以說是一路“綠燈”。沒有自卑感,自然在生活中就不會人為地設限,就容易抓住每一次機會。因此,克服自卑、敏感,有意識地培養(yǎng)鈍感力,使自己變得更強大,才是關鍵。
《心里有根》的講述者有長期堅持“列清單”的好習慣,他在清單中詳細列出了生活、學習、實踐、人際交往和專業(yè)發(fā)展等各個方面目標,最困難的學習目標最先完成,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鍛煉、學習,以至于室友們看到的往往就是他的“空床”。付出就會有收獲,大學四年他連年獲得獎學金,還積極參加競賽并獲獎。最后,他自信滿滿地給自己的大學生活打95分,在他的觀念里自己并不是特別優(yōu)秀,而是別人松懈了。由此可見,松懈與否,大學畢業(yè)就立見分曉。
還有《兩個“95后”的北漂的儀式感》的講述者,大學期間有目標地完成學業(yè),并不斷地鍛煉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本領。工作后仍然有目標有計劃地生活和工作,目標完成并不是終點,而且要經(jīng)過復盤,不斷地總結得失,收獲頗豐。《奔跑在暴風雨中》的講述者,高考后的暑假,他打工掙學費,大學期間周末在肯德基兼職掙取生活費,同時他還擠時間學習街舞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通過在街舞工作室代課做助教,既掙了上學的費用,又結交了很多熱愛街舞的朋友,并掌握了一項生存技能。后來,他成為新媒體小編,并進行自媒體運營,不斷地在工作中汲取“營養(yǎng)”,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最后開設了自己的街舞工作室,成了家庭的頂梁柱。
《被看》的講述者遭受嚴重燙傷致殘,堅持拄杖入學,生活中的諸多紛擾難以釋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內耗,直至研二,他才意識到,應全力以赴做好自己,其余的事順其自然便好。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所有的困難都會過去?!度绻匦麻_始》的講述者,一名雙親亡故的山東小伙,自力更生地完成大學學業(yè),做過其他貧困生做過的所有兼職,擺過地攤、收過廢品,甚至在校園里、在寢室、走廊、衛(wèi)生間撿空瓶子。一開始,他還有些不好意思,直到有同學向他傳達了“敬重”,鼓勵了他,從此,教室、圖書館、林蔭道,他都沒放過。戀愛、考編一樣也沒耽誤,而且對生活有明確的規(guī)劃和清晰的目標。畢業(yè)兩年后成婚,第三年購房。生活不會虧待任何一個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人??傊^好當下,一切會如愿而至。
《斗志昂揚地刺猬》的講述者與“富二代”一起逛超市,不知自己是為了“掩飾”,還是擔心同學看不起,抑或是些許的自卑和敏感作祟,他潛意識認為對方會買很多東西,于是自己就買了近100元的零食,而“富二代”只花50多元,其中還包含30 多元的洗漱用品。可以看出,講述者當時內心充滿了煎熬、糾結和內耗。而《青年記者的自我診治》的講述者,則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面對現(xiàn)實,腳踏實地,作為網(wǎng)絡新媒體專業(yè)的學生,不是盲目讀研提升學歷,而是全力以赴地提升自己的就業(yè)所需的實際技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聞現(xiàn)場的采訪和拍攝,練就一身本領,不負眾望,畢業(yè)就順利入職,為家庭頂起一片天。
《斗志昂揚的刺猬》的講述者,用他的話說“成長是帶著眼淚的微笑”,初入職場被冠以“黑嘴”“毒嘴”,那又何妨?只要自己足夠努力,不畏懼職場的風浪,披荊斬棘,勇往直前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做到“無可替代”,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因為平常人都很難讓每個人都滿意。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以自信而果敢的態(tài)度維護和保護好自己,照樣可以發(fā)展得很好。
《我教過的苦孩子》把高等教育問題與鮮活的個體成長故事結合起來,把貧困問題與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實的個體生活和成長經(jīng)歷結合起來,把學術研究與親歷者個人生動講述結合起來,再現(xiàn)了貧困大學生奮斗拼搏的動人細節(jié),是一部讀起來就停不下來的,為貧困大學生發(fā)聲,激勵莘莘學子的勵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