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前 朱孟彬
摘? 要:文章立足教學實踐和實地考察所得到的現(xiàn)實結論,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探討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內容及特點、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路徑等內容,以期提出陜西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相結合且有針對性的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陜西紅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133-04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西作為抗戰(zhàn)的重要陣地,是中共中央機關的早期駐地,對于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奮斗歷程,積累了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高校推進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紅色文化資源具有十分強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不僅可以運用在旅游行業(yè)中,更可以運用于教育事業(yè),促進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紅色文化資源的生命力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用紅色文化資源豐富高校政治課程,以高校政治課程作為紅色文化資源重現(xiàn)生機的載體。
一、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相結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和建設時期形成的特色文化,代表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能夠給中國人帶來最震撼的感受,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積極向上的思想理念引領學生的發(fā)展和進步[1]。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包括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每種精神既有共性又有個性,陜西是其中眾多紅色文化的發(fā)源地,這些重要的革命文化資源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正向的影響。教師應當以陜西紅色文化為載體,就地取材,用紅色教育中的故事和精神去教育和感化學生,潛移默化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愛國意識,向學生灌輸愛國、誠實、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在高校落實德育的教學目標[2]。
(二)有利于學生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形成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新世紀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無法親身體會新中國成立的艱辛,甚至不珍惜革命先輩的奮斗成果,容易被外來分裂思想影響,有的甚至還會誤入歧途,失去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凡此種種,無不體現(xiàn)出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對當代高校教育而言,強化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感十分必要,應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3],這關系著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但是很多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通常只是講解一些抽象的理論和思想,難以讓學生深刻體會紅色文化內涵,也無法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對于國家的熱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意識到新中國成立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經歷的各種艱辛與所取得的成就,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意識,調動學生的愛國熱情。紅色文化資源正是調動學生熱情最有效的元素。所以,高校教師應當善于使用本地豐富的紅色文化素材,將文化素材有機地融入教學[4]。
(三)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內容
融入紅色文化資源將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促進高校思政課程的多樣化,更加適應學生在新時代的發(fā)展需求。高校應當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紅色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yǎng)和弘揚,利用陜西眾多的紅色文化主題教育館、紅色資源,發(fā)揚紅色傳統(tǒng)、傳承紅色基因,豐富高校課程內容,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積極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項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線下實地學習革命文化的機會。真實的歷史、熟悉的地域、有故事的英雄人物,紅色旅游景點凡此種種,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具有天然的現(xiàn)實貼近感和鮮活教育意義[5],能夠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和思想震撼,在潛移默化中使黨性教育更加觸動心靈,讓學生必須懂得擔負起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使命。
(四)有利于拓展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的途徑
在意識形態(tài)碰撞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成為當代高校的重要教學課題。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能夠有效拓展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途徑,為當代思政教育打開新局面。十九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依然復雜,國家安全面臨新情況”,不少境外勢力正在使用各種新型的文化手段對人民群眾進行“和平演變”,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學生群體[6]。大學生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方式,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而且十分向往新鮮事物。國外分裂勢力往往利用這一點,以靈活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洗腦”,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家國觀念。因此,高校必須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急迫性,對外部勢力使用的新手段要強加防范,一定要采用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政教育,將紅色文化引入思政課堂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內涵及特征
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各個階段的偉大實踐,在陜西地區(qū)所形成的紅色文化資源的總稱。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歷史進程中,陜西是西北地區(qū)中共黨、團組織建立最早的省份。作為紅色熱土,陜西擁有1224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40703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76家革命紀念館[7]。
在特征上,首先,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涵蓋了革命斗爭的所有關鍵階段,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黨在領導陜西人民進行的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陜北地區(qū)發(fā)生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是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的創(chuàng)建和陜甘寧邊區(qū)根據(jù)地、陜北根據(jù)地的建立;二是延安時期關中地區(qū)發(fā)生的許多歷史事件,如渭華起義、照金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馬欄紀事、西安事變、智取華山、扶眉戰(zhàn)役等;陜南地區(qū)發(fā)生的主要歷史事件,如紅二十九軍創(chuàng)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建立,紅二十五軍、紅三軍在陜南活動和中原突圍。從陜北的黃土高原,到中部的八百里秦川,再到南部的秦巴山區(qū),三秦大地上留下了豐富且珍貴的革命文物,這都是歷史賦予陜西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次,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數(shù)量龐大。高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開展對陜西本地紅色革命根據(jù)地進行走訪調研,前往包括長樂塬抗戰(zhàn)工業(yè)遺址、寶天鐵路英烈紀念館、鳳縣工合舊址、鳳縣革命紀念館、靈官峽和寶成鐵路文化體驗館等各種革命紀念基地,通過尋訪紅色足跡,把鮮活豐富的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活動,使學生得到革命歷史傳統(tǒng)的深刻教育和思想靈魂的洗禮。
三、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和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內在關聯(lián)
(一)從目標任務上看
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想政治課都是為了培養(yǎng)人民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愛黨熱情,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促進國家繁榮富強,營造和諧社會環(huán)境。因此,紅色文化資源和高校思想政治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這為兩者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雖然兩者的服務范圍不同,紅色文化資源服務于全社會的人民群眾,尤其是陜西這樣富含紅色文化資源的地區(qū),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吸引著全國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學習,高校思政課則只服務高校學生,范圍較小,但對教學資源的要求更高。由于高校學生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只有能夠講清楚原理、理清楚關系的思政課程才能吸引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8]。高校和教師應當有效利用陜西的紅色文化資源,探索出將紅色文化資源巧妙融入課堂的方式,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從歷史中學習原理的需要。
(二)從內容上看
紅色文化資源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記錄著歷史的變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與價值。深入開發(fā)并積極運用紅色教育資源,是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目標有效實現(xiàn)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豐富思政理論與實踐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思政理論與實踐教育形式,對拓展思想政治課程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當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政課程,使思政課得到真實可感的素材支撐,增強學生對學習思政課的興趣,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情境中感受革命先輩篳路藍縷、慷慨赴死的英雄壯舉。教師不僅要從講解詞的選材、立意入手,恰當?shù)剡x擇紅色文化素材,還要把握講解技巧,引導學生沉浸式地感受紅色文化和紅色記憶,加強師生之間的緊密配合,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傳承紅色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愛黨之心,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相結合的策略
(一)自我教育:自覺加強對陜西紅色文化的學習
為激發(fā)紅色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活力,高校應當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紅色文化、自覺感悟紅色精神,參觀陜西革命紀念館,在自我學習中實現(xiàn)對紅色文化的深度理解。為此,可以引導學生成立紅色文化青年學生宣講團,由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牽頭,成立紅色宣講型學生組織,為學生提供課下學習紅色文化的平臺和機會。宣講團的宗旨是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宣講團成員在加強自身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切實提高理論宣講本領,增強紅色文化宣講的親和力、感染力、號召力;致力于傳遞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通過朋輩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宣講團應當立足學院,服務全校,圍繞紅色文化、黨的理論方針、時事政治等主題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紅色革命文化的興趣。
(二)理論學習:在課堂中認真領悟陜西紅色文化
教師應當在課堂上講述豐富的理論知識,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領悟陜西紅色文化,形成自身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教師要明確責任,立足崗位,狠抓落實,以實際行動全面推進高?!八募壜?lián)動”“八全融入”工作,通過陜西紅色文化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推動形成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良好氛圍。在講授理論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使用生動的、有張力的教學案例,彰顯紅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其次,教師應當挑選紅色文化中的熱點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必須堅持紅色文化和思想教育相融合,體現(xiàn)思想政治課的德育育人功能。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課堂教學主線,把紅色文化自然融入思政課程,形成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輔相成的“大思政”格局,要挖掘紅色文化、追尋紅色足跡、樹紅色精神,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讓學生通過接受紅色教育洗禮學史、明理、增信,培養(yǎng)學生向上向善的底色名片,激發(fā)愛國熱情,點燃紅色初心,落實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要圍繞國家戰(zhàn)略,突出學科優(yōu)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不斷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有擔當?shù)男聲r代接班人[9]。
(三)實踐體驗:在實踐中真切感知陜西紅色文化
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形成對理論的深刻感知,因此,高校應當引導學生多去實踐,去紅色文化基地現(xiàn)場感受陜西濃厚的紅色文化。通過參觀紅色文化基地,學生可以共享紅色旅游文化,領略陜西紅色文化基地所蘊含的強大的精神力量,感受紅色文化基因的深厚。走上人文沃土,觀光英雄故地,能夠給予學生最強烈的心理震撼,幫助學生從中感受紅色文化基因的強大,感受國家歸屬感的強烈,體會國家崛起的強盛,促進當代學生傳承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實踐與理論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不學習革命理論,就無法看清各種歷史革命事件的真相,不參與實踐,就無法將所學理論的作用發(fā)揮出來,理論就只能是理論,無法成為能夠改造世界、促進發(fā)展的有效工具。過去,大多思政教師只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這些知識往往只存在于課本和講義上,較為抽象,即使學生能夠理解,也無法深入領悟其中的內涵,無法真正激發(fā)學生心中的愛國熱情。因此,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要借助真實的事件和場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革命紀念基地,真實地感受革命先輩當時面臨的情況,感悟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將革命的種子根植到學生的心底,不斷孕育出愛黨愛國的意志,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帶領下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四)網(wǎng)絡傳播: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育教學的聯(lián)動
當前,大部分高校目前的軟、硬件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紅色教育通常以舉辦主題會議或講座的形式開展,不僅內容沒有新意,形式也較為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當善于使用網(wǎng)絡傳播工具,實現(xiàn)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活動的聯(lián)動,優(yōu)化思政課的開展方式,促進思政課的轉型升級。線上教學具有資源更加豐富、教學過程更加透明、師生互動更加方便、教學方式更加靈活等優(yōu)勢,是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思政教師應當深刻認識網(wǎng)絡教育的優(yōu)勢,將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結合起來,實現(xiàn)兩者的互補。值得注意的是,在線上思政課的準備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政治性和服務性相統(tǒng)一、思想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理論和現(xiàn)實相結合,既講思政課本身的知識,也結合陜西本土的紅色文化進行精講,向學生傳達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革命精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著立德樹人的目的,高校應當高度重視思政課程,應當根據(jù)新時代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要求,巧妙地將陜西本土的紅色文化融入其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課程,構建更加豐富的思政育人體系。以“紅色塑魂”為根本,推進紅色文化與思政政治理論的融合,以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以全面發(fā)展為基本思路,讓學生在思政政治理論課堂上感受紅色文化,在課堂中汲取紅色文化,促進學生的持續(xù)進步。
參考文獻:
[1] 蘇蓉. 青海紅色文化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實踐探究[D]. 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
[2] 李愛英. 新疆紅色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 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2.
[3] 黃倩. 皖北紅色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 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22.
[4] 譚曉鐵,顧延慧. 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路徑探索——以遼寧省丹東市為例[J]. 現(xiàn)代教學,2022(08):45-47.
[5] 李麗,向劍. 貴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討[J]. 西部素質教育,2022,8(17):62-65.
[6] 袁遠維揚. 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結合的價值與路徑研究[J]. 才智,2022(26):30-33.
[7] 宋莉莉.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 對外經貿,2022(08):103-105.
[8] 鄒明慧,朱浩.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J]. 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學報(綜合版),2022,22(06):25-30.
[9] 王微,劉繼祥,馬麗貞. 紅色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4(03):90-93.
(薦稿人:朱旭英,陜西開放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價值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SGH21Y049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一前(1990—),女,碩士,陜西開放大學(陜西工商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政教學;朱孟彬(1986—),男,碩士,陜西開放大學(陜西工商職業(y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