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娟 李侃侃
摘? 要: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文章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探析在新時代下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的常見問題,結合《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提出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以期實現(xiàn)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有效提升,為新時代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作出貢獻。
關鍵詞:大思政;繼續(xù)教育;體系研究;成效評價;高質量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7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129-04
一、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在中共中央印發(fā)的《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高質量教育培訓干部,高水平服務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1]。黨的管理干部隊伍應該“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既要政治過硬、也要本領高強”[2]。在我國高等教育工作中,高校干部承擔著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多項工作,也是執(zhí)行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統(tǒng)籌安排部署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2020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然而在實際教學和管理工作中,因干部教育培訓中對課程思政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建設體系思考存在不足,直接導致了課程思政工作“難推動”“難落地”等問題。進一步提高課程思政培訓實效,增強學員課程思政建設能力是建設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專業(yè)化社會主義辦學骨干隊伍的重中之重。
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高度上,將所有課堂作為育人主渠道,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門課程的教學和改革,實現(xiàn)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效結合,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潤物無聲,解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深度上,是構建“兩個體系”的有效切入點,即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有效貫通,探索“專業(yè)思政”“學科思政”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廣度上,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系統(tǒng)工程,范圍涵蓋所有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內的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
繼續(xù)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如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培訓的全過程,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業(yè)務能力提升有效結合,同提高、共發(fā)力,真正地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力量,課程思政在教育培訓中凸顯出更為重要作用。
課程思政實施的關鍵在教師,因此,強化教師培訓,使廣大教師具備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是推進高校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人才保障。一是要秉承“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理念,強化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開展“課程思政”能力提升體系化培訓,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教學觀摩、教學設計、教學工作坊等內容,作為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內容,通過課程思政的專題培訓、專業(yè)研討和示范課堂,提升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和對“思政載體”的選擇能力。
二、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問題
(一)課程思政價值認知不足
在干部教育培訓中通常會出現(xiàn)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的情況,把課程建設錯誤地等同于一般性教學改革,認為“做”或“不做”并不重要,甚至會有教師錯誤地認為課程思政建設是“黨員教師”才應該承擔的任務。這些片面的認識會直接導致課程思政的建設因認識重要性不足而出現(xiàn)“走過場”“貼標簽”的情況,導致課程思政在基層教學組織中的推動愈發(fā)困難,也會直接影響教師,因缺少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深入思考,因教學效果不良而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
(二)課程思政培訓資源碎片化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課程思政培訓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思政課教師或高校管理者負責的政策、理念解讀;另一類是課程思政“先行教師”針對自己課程的建設經驗分享。前者是宏觀指導,后者是微觀聚焦,缺少中觀層面的培訓將二者鏈接,導致學員在具體實踐中存在難以將優(yōu)秀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加以應用的問題。目前的培訓形式多以報告、講座為主,有針對性的研討、實作較少,教師在提升自身課程思政能力的過程中,大多數是“聽”“看”,難以將學習到的理念在課堂中“生根發(fā)芽”。大部分的繼續(xù)教育培訓會邀請名家、名師有針對性地介紹課程的建設經驗,然而,由于目前的培訓多為示范課的經驗介紹,往往只聚焦某一門或某一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經驗,缺少對教師課程思政建設底層邏輯的梳理,導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以實施。
(三)缺少系統(tǒng)評價機制
干部教育培訓往往注重其成果的輸出,但是在評價上容易缺少成果評價中的育人成效內容,也會直接導致參訓干部僅使課程思政停留在意識層面,缺少實質性行動的探索。除此之外,也存在評價方式單一、指標權重缺少育人維度、評價主體單一、時效性不足等問題。
三、干部教育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一)建設前提:提高思想認識和價值認知
課程思政不同于傳統(tǒng)以知識傳授為單一功能的課程,而是集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者融為一體,重視在課程中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相關技能中,正確認識專業(yè)的社會責任和力量。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步伐走向民族復興,在此過程中,一方面會受到西方國家文化滲透和挑戰(zhàn),另一方面中華兒女也需要凝聚共識,共同邁向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崛起。因此,課程思政建設在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課程思政的建設關系著接班人的成長,也關系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
干部教育的培訓,應該首先幫助學員厘清課程思政內涵,借助課程思政示范課案例,從各專業(yè)角度解析課程思政的內涵意義。典型示范課的學習借鑒可以幫助學員快速建立感性認識,加深對課程思政內涵及意義的理解。
(二)建設核心:構建課程思政培訓體系
課程思政培訓應該體系化、精準化。針對不同需求、不同參訓對象設置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課程思政培訓課程內容構建培訓體系,切實提升學員課程思政建設水平。
1. 根據需求開展培訓。通過課程思政培訓需求前期調查問卷,切實了解學員的需求。調查問卷至少需要包含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課程性質、目前建設狀況、遇到的問題和挑戰(zhàn)、期待的收獲和愿景。根據調查結果系統(tǒng)性梳理學員對課程思政元素內容、思政元素與課程的融合方法、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等容易遇到的問題,將學員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整體認識、教學設計等內容設置為必修課程,將課程思政的講授、示范課申報、與混合式教學的融合設置為選修課程,學員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參訓內容。
2. 根據對象開展培訓。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強調,“要開展精準化的理論培訓、政策培訓、科技培訓、管理培訓、法規(guī)培訓,突出針對性和時效性”[3]。課程思政培訓也是如此,要加強課程思政培訓的精準化和針對性。根據參訓學校的類型等設置培訓體系,如職業(yè)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等;根據參訓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類型設置培訓體系,如醫(yī)學類院校、軍事類院校、理工類院校、農林類院校等;根據參訓教育管理干部的人員種類設置培訓體系,如基層教學組織、專業(yè)帶頭人、院系領導干部等;根據參訓學校教師授課類型不同設置培訓體系,如基礎學科類、通識教育類、美育勞育類、實訓實踐類等。參訓對象不同,課程思政培訓的主題內容也應有所調整,如職業(yè)院校為主的培訓注意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融入方法;農林類院校注重“一懂兩愛”人才培養(yǎng)策略;專業(yè)帶頭人為主的培訓注重專業(yè)特點和專業(yè)邏輯、思維構建途徑;通識類教育課程的培訓應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人做事道理、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等內容的融入方法。精準對標參訓對象可以使培訓課程內容覆蓋面廣、針對性強,能夠更好地解決一線教師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的困擾。
3. 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結合。學員不僅擁有高校教師的身份,也具有教育管理、組織的職責。針對高校干部的課程思政培訓不僅僅需要有教師實踐的課堂組織,也需要幫助學員從頂層設計方面梳理課程思政建設邏輯,系統(tǒng)地認識學員在教學中的實際困難和需求、認識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所需所求,結合本校具體情況和專業(yè)定位制定和完善課程思政的管理機制,加強促進和激勵機制,增補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機制,最大限度調動起廣大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
4. 理論和實踐結合。只有單向的培訓內容輸出無法保證學員在課程思政實踐時能夠有效學以致用,因此需要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培訓效果。在講座時注重培訓師和學員的互動;在課程內容設置時,注重講座型理論知識內容和實操工作坊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相結合;在評價時注重學員的學習經驗分享和成果分享,能夠幫助課程思政建設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最后一公里”,達成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有效促進。
5. 線上和線下結合。建立課程思政的政策文件包、素材案例庫等搭建課程思政在線培訓平臺,一方面課程思政建設資源有利于學員及時查閱,另一方面結合信息化反饋技術可以使培訓師在線下培訓時更好地了解學員的思想狀態(tài)、困難疑惑。信息化平臺的搭建可以實現(xiàn)培訓成果的分享、交流、點評與展示,也可以加強學員和學員之間、學員和培訓師之間的溝通。
(三)建設保障:完善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核心在于育人,而且其成效具有隱蔽性和長期性等特點[4]。建設科學、多元、系統(tǒng)、全面的評價體系,能夠發(fā)揮判斷、反饋和進一步促成目標達成的目的,也是全民推進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保障[5]。多元化的課程思政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多樣化的評價主體、多樣化的指標內容、多樣化的測評手段。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可以從不同視域反映出育人效果,評價主體可以包括參訓教師、參訓教師單位、參訓教師的學生、培訓師評價等,使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多樣化的指標內容除了包括知識、能力的達成度外,還包括職業(yè)精神、素養(yǎng)、專業(yè)邏輯等素質目標的達成度以及辦學特色的融合、地域特色的體現(xiàn)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契合等內容。多樣化的測評手段包括質性和量性相結合、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可以及時、有效、客觀地將培訓成效反饋給受評主體,以評價促改革,通過評價反向促進課程思政建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四、干部教育課程思政培訓實踐探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人繼續(xù)教育學院于2022年9月承辦了由陜西省教育廳主辦的職業(yè)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國家級、省級)培訓班。來自陜西省各高職院校的30名骨干教師代表參加了培訓。培訓項目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圍繞“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教育根本問題,聚焦專業(yè)課教師在教學中面對的實際問題,幫助教師提升育人意識,掌握課程思政建設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課程思政研究能力和建設水平,實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價值塑造三者融合,切實打通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最后一公里”,助推教師達成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任務。
本次培訓設置教師師德修養(yǎng)、法制法規(guī)、課程思政的推動與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課程思政示范課精進、課程思政成效評價與反思等六個模塊,開展學員師德師風、職業(yè)教育法培訓,從課程思政的政策方針解讀、頂層推動、整體教學設計、課程思政示范課的進階打磨、提質增效等六個方面分別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解。在培訓中,分別采用診斷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來對培訓效果進行把控。診斷性評價包括調查學員的課程思政參與度、參與時長、主要困惑和學習愿景;過程性評價包括師德修養(yǎng)的反思報告、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范例、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典型單元講解。最終按照出勤次數、教學方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展示三方面評分考核,并設置成績?yōu)閮?yōu)秀(20%)、合格(70%~80%)和不合格(0~10%)三個級別,以更大限度地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培訓。此培訓針對性強、實用性大,開拓了教師的視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育人理念,提升了育人能力,引導學員們在今后工作中結合崗位職責積極作為、主動求變,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工作,為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五、結語
課程思政的建設關系著接班人的成長,關系著國家的長治久安,關系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新時代的發(fā)展,更迫切需要高素質、高能力高級專門人才,而干部教育則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強干部教育課程思政培訓,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是實現(xiàn)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干部隊伍目標的關鍵。與新時代教育干部隊伍建設需要的任務相比,目前的課程思政培訓還存在一些不足。整體而言,在能力提升上,課程思政的培訓課程設計需要更符合現(xiàn)代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學習機制也需要更注重學員的反饋,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思想傳承上,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干部培訓中也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新思維,注重傳承精神等價值觀引導,特別是對青年干部的教育與培訓要有不同的視野,并且更加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作出優(yōu)良貢獻。加強和完善課程思政建設培訓中課程思政建設培訓,堅持科學性、動態(tài)性和系統(tǒng)性原則,提高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和重要價值的認知,根據需求和培訓對象主體特征,設置相對完善的課程思政培訓體系,建立多元化課程思政成效評價機制,以期能夠提升高等教育干部課程思政建設能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 中共中央印發(fā)《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guī)劃》[EB/OL]. (2018-11-02). https://www.gov.cn/zhengce/201 8-11/01/content_5336680. htm?eqid=ff736dc6000378c10000000264566ac2.
[2]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習近平.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05-10.
[4] 陳華棟. 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204.
[5] 蘇為華. 多指標綜合評價理論與方法問題研究[D]. 廈門:廈門大學,2000.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陜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新時代干部教育培訓課程思政建設與探索”(項目編號:21 JZ001);202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新開課程項目“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設計概論課程建設”(項目編號:JX GG2207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陳輝娟(1975—),女,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繼續(xù)教育(成人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繼續(xù)教育培訓;李侃侃(1987—),女,博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風景園林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課程思政有效途徑及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