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凡
【摘要】近年來,跨學科協同育人的大課堂教學愈發(fā)受到重視,這一教學模式對于提高學生認知程度、思維能力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顯著作用。文章在分析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可行性的基礎上,從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制訂有效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多樣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校園氛圍等角度,探索了實現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路徑,希望可以幫助廣大教師同仁達到提高初中音樂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標,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和實現全面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音樂教育;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核心素養(yǎng);立德樹人
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許多學校愈發(fā)重視多學科協同教學的教育模式,認識到這樣的模式可以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推動教學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時,教師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價值旨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育人這一目標來看,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同頻共振的,可以同向共行。在開展教學時,中學音樂教師可以將音樂教育和思政教育結合,使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和思政知識,提升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素養(yǎng),同時充分領會中華民族的藝術精髓,增強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要設計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育人課堂,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跨學科教學素養(yǎng),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知識,實踐所學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轉變教育觀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教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實現跨學科協同育人,音樂教師除了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豐富的學科教學經驗,還應當對思政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yǎng)。
為此,音樂教師一方面要做好自己的教學工作,積極參與各類學科教學探討活動,多與同行教師溝通,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還必須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利用教學之余學習跨學科教學的內容與技巧。音樂教師可以多閱讀時政新聞及與思政教育內容相關的書籍,以找到教學的切入點;或者與同校的思政教師多交流、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思政理論水平;又或者主動參與相關的研討會、講座,與專家或經驗豐富的教師交流自己的困惑,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
在提高自身教學素養(yǎng)的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認真分析音樂教材,找到適合進行協同育人的教學內容。因為不同學科本身就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向,如果教師在開展跨學科育人教學時不提煉、歸納不同學科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向的相似點,那么跨學科教學的課堂很容易變成分裂的課堂,教師既不能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也無法做到科學地融入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要設計兼顧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師要找準音樂教育與思政教育在育人方向上的共性,以此為突破口,補充豐富、有趣的教學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音樂教材中有許多民族音樂,音樂教師除了要分析這些民族音樂的寓意和表達的情感,還需要研究如何借此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了解民族音樂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民族情感。
總的來說,教師需要致力于融合專業(yè)知識和廣博的思政知識,使音樂學科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互補,然后再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念,當好課程的開發(fā)者與建設者,提升教學質量。
二、制訂有效教學目標,增強教學的導向性
教學目標指引著教學的方向,是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音樂教材是開展學科融合教學的重要載體,音樂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教材中豐富的美育教學內容和德育教學內容,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音樂教材中有大量紅色歌曲、民族音樂,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提煉合適的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在確定教學目標后,初中音樂教師應當明確初中學生會感興趣的內容,積極發(fā)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將思想政治理論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懷、民族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達到協同教學的目的[1]。
比如教授紅色歌曲《人民軍隊忠于黨》時,教師可以設定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演唱這首歌曲,明白人民軍隊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和對黨的無比忠誠,增強愛國情懷?!度嗣褴婈犞矣邳h》這首歌是廣州文工團成員肖民與張永枚到江西井岡山后,受到紅軍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以百折不撓的意志和必勝的信念堅持戰(zhàn)斗的事跡鼓舞創(chuàng)作出來的歌曲。這首歌曲敘事精練、節(jié)奏明快、曲調簡單、朗朗上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將人民軍隊的軍魂展現得撼人心魄。教師可以在教授這首歌曲時,引導學生結合這首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其呈現出來的英雄性和抒情性,讓學生感受到人民軍隊的忠誠和擔當?!妒图t軍》這首歌則展現了革命根據地人民對紅軍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革命成功的強烈期盼,教師可以在教授這首紅色歌曲時設計如下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中國人民的團結,感悟軍民魚水情,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認同感,使學生既能夠認識到中國現代音樂發(fā)展的特點,掌握唱紅色歌曲的技巧,又能夠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又如教授民族音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時,考慮到這首歌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歡快,展現了草原上的人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也熱愛這片土地的獨特情懷,洋溢著積極向上的力量,教師可以設定如下教學目標:讓學生學會演唱這首歌,了解這首歌展現的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現今少數民族的幸福生活與民族政策的緊密關系,培養(yǎng)學生對于民族政策的認同感,讓學生意識到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多樣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喜歡豐富多樣甚至是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方式。音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音樂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懂得音樂作品的內涵,領悟音樂作品背后的價值,并自覺將學到的思想政治知識內化,約束自身的行為,形成良好的品格[2]。
(一)通過講故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大海啊,故鄉(xiāng)》這首歌是詳細描述海員生活的電影《大海在呼喚》的主題曲,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和舒緩流暢的旋律,如敘家常般表達了對童年、故鄉(xiāng)、大海和祖國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教師在教學生唱這首歌時,可以順勢介紹電影的一些片段和相關的故事,讓學生深刻地理解這首歌表達的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更有興趣學唱歌曲。
紅色歌曲《游擊隊歌》生動地刻畫出游擊隊員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形象。在教授這首歌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仔細欣賞這首歌的歌詞,然后播放電影《鐵道游擊隊》和舞蹈史詩《東方紅》,講述游擊隊的感人故事,讓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二)通過體驗活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授《悍牛與牧童》這首歌時,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鼓勵學生分別扮演“悍?!薄皦褲h”“牧童”,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意識到人與動物、人與大自然和諧而質樸地相處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活動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通過問答互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授《搖籃曲》這首歌時,考慮到這首歌流傳很廣,學生早已聽過許多遍,而且這首歌的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在聽這首歌時的感想。此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想法開展思政教育,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
在開展協同教育時,教師應該多嘗試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抽象的音樂知識和思政知識轉化為可感受、可觸碰的具有極強感染力的內容,讓學生真切地理解音樂作品蘊含的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修養(yǎng)。
四、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音樂教師在開展協同教學時,也應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使學生對音樂知識和思政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長城》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介紹長城的雄偉壯闊的視頻,讓學生對長城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展示長城的圖片,簡述發(fā)生在長城的感人故事,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長城凝聚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它代表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永不言敗的精神。由此,學生會對長城這一意象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有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在唱這首歌曲時,學生也會有飽滿的情感。
又如,在教授《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保衛(wèi)黃河》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國家大劇院合唱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聯袂呈現的版本,讓學生感受管弦樂器奏出的莊嚴旋律,受到強烈的情感震撼。
五、營造良好校園氛圍,鞏固教學成果
要鞏固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成果,音樂教師可以組織校園文化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3]。
比如教師可以在教授紅色歌曲之后,組織“一代人的民族精神”主題教育活動,設計表演展示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改編自己學會的紅色歌曲或者編排相關的舞蹈動作,給學生展示音樂才能的平臺和機會。教師也可以開展演唱紅色歌曲的比賽,讓學生組成小組合唱自選的紅色歌曲。組織這些活動可以營造出積極向上、團結合作的學習氛圍,鞏固音樂教學和思政教育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這些實踐活動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旨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內化音樂知識和思政知識。當然,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有限,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的同時還要適時幫助學生,確保學生高效地完成實踐活動。比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好組,從書籍、互聯網中尋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樣做不但能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從音樂教學內容中深挖可以用于思政教學的元素,然后開展思辨活動,充分發(fā)揮中學音樂課程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接受良好的美育的同時,內化思政知識,堅定信念,形成刻苦學習、敢于擔當、樂于奉獻、砥礪前行的精神,練就過硬本領、錘煉高尚品德。為了提高跨學科協同育人的質量,教師也需要不斷努力學習,切實提升自身教學素養(yǎng),保障音樂教學與思政教育內容有效融合,使課堂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成.論學校課程整合與課程體系建構的一般邏輯[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8):55-59,82.
[2]李爽.以美育人:中學音樂課程的德育功能[J].吉林教育,2021(28):40-41.
[3]呂林.以樂育人,以美育德:淺談初中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J].藝術評鑒,2020(3):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