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萍
摘 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基于學校九年一貫優(yōu)勢,通過“進階式”議題設置、差異化課前研學、系列化情境問題設計與活動探究,探索開展一體化的道德與法治議題式學習實踐創(chuàng)新,推進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方式的變革,努力讓青少年思政教育走深走實。
關 鍵 詞 一體化;議題教學;《讀本》;研學;學習起點;價值建構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23)09-0051-05
①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專項課題“‘1+N’,構建九年一貫制學校思政協(xié)同育人體系的研究”(課題編號:DJZX/2022/059),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重點自籌課題“青年教師‘草根研修’工作坊自主構建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20/02/71)階段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1]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以“三合一”整體架構的方式,將義務教育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整合,以核心素養(yǎng)培育、議題式教學等方式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密切關聯,尤其在學業(yè)質量標準等方面提出了“一體思考”“一體設計”等明確要求。在這一背景下,學?;诰拍暌回瀮?yōu)勢,探索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開展一體化的議題式學習活動,力求通過生活化、情境化、活動化的思維實踐,引導學生深化認知、辨別是非、激發(fā)感悟、促進應用,讓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內化于心,外顯于行。
議題式教學是基于議題開展的教學活動,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議題“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具有辨析性、兩難性的問題?!盵2]可見,議題應來源于學習內容和學生生活,服務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因此,我們認為“一體化”視域下的議題教學即立足中小學思政課程一體化建設,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為旨歸,基于學生的生活場域,圍繞開放性、思辨性議題重組學習內容,通過建構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及道德發(fā)展規(guī)律,建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基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特性,通過“議中知”“議中悟”“議中做”“議中研”,形成促進認知、引導感悟、學以致用、拓展遷移的學習路徑。以此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必備品格,發(fā)展道德情感,提升關鍵能力,實現本課程的思想與價值引領作用。
在此,以中小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中“改革開放”主題為例,闡述議題式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
“思政課一體化”對于長期以來割裂化、本位化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學來說,需要建構整體化的教學理念。一體化不是將中小學生道德形成的各要素簡單地相加,而是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思政育人目標一致性與各學段教學內容的梯度性有機協(xié)調,以價值引領、學生成長為根本,縱向做好學段之間的銜接,橫向做好課程各版塊之間的貫通,循序漸進,螺旋上升。2021年9月,《讀本》開始進入中小學思政課堂?!蹲x本》教學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載體。立足《讀本》的核心內容、邏輯思路、框架結構系統(tǒng)思考,我們注重結合小學和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通過不同學段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聯合備課教研,圍繞具體的學習主題共同解讀《讀本》內容,一體化地制定學習目標,進而開發(fā)“進階式”議題。
《讀本》關于“改革開放”主題在小學、初中共安排三講內容,分別是第二學段小學三年級第三講“走進新時代”,第三學段小學五年級第四講“唯改革才有出路”,第四學段初中八年級第四講“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其內容圍繞著“改革開放”這一主題,呈現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逐步深化的特點:第二學段以感性認識為主,重在幫助學生體驗進入新時代后的幸福生活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感受從改革開放到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經濟、科技、交通、環(huán)境、國防等方面巨大的變化和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第三學段以啟發(fā)思考為主,引導學生以深圳為窗口感受偉大祖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唯有改革才能發(fā)展中國,樹立堅持改革開放的信念。第四學段以引導思辨為主,從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到如今農村新型農業(yè)合作社生產;從四十年來人民群眾衣食住行購等日常生活巨大變化到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一站式服務,引導學生辯證思考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這一內容主要指向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育,強調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將歷史事件與當下發(fā)展相融合。依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我們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確定如下教學目標:第二學段重在培育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豪感;第三學段重在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第四學段重在引導學生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三個學段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指向政治認同素養(yǎng)培育,教學目標呈現循序漸進的梯度性。
在素養(yǎng)目標的統(tǒng)領下,我們結合學生學段特點以及教材具體內容,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要求和學生生活實際,設置如下議題:第二學段以“新時代的新生活新在哪里”為中心議題,從物品豐富、環(huán)境優(yōu)美、科技先進、交通發(fā)達、國防強大等五個方面平行推進,引導學生“議中知”“議中悟”;第三學段以“為什么唯有改革才有出路”為中心議題,通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fā)展中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兩個子議題循序推進,引導學生“議中研”“議中辨”;第四學段聚焦“‘涉險灘’與‘啃硬骨頭’”,以“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心議題,通過“改革勢在必行”“改革行之有效”“改革一直前行”三個子議題逐步深化,引導學生“議中做”“議中訪”“議中思”。如此,三個學段圍繞同一主題體現培育目標的統(tǒng)一性,由此,議題及其情境構建與活動開展將呈現有機銜接、有效進階、螺旋上升的特點。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就是引導學生從原有經驗出發(fā),生長起新的經驗[3]?!蹲x本》教學理應重視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激發(fā)和調動,將其作為教學基礎,通過課前調查、主題訪談、編制小報等不同形式的課前研學實踐,引領學生銜接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內容,初步激發(fā)探究熱情。
課前,圍繞“改革開放”這一主題,我們分學段設計研學活動。具體而言,小學三年級注重激活學生對新時代新生活的感性認知,引導他們從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出發(fā),結合國慶假期生活這一切入點,課前開展調查式研學,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調查新時代新生活“新”在哪里;五年級重在激活學生對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意義的體驗,課前圍繞“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指導學生開展訪談式研學活動,通過訪談祖輩父輩兩代家人,記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小時候“節(jié)日餐桌的變化”及變化原因,從身邊事入手,和家人一起探尋改革開放對于當時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八年級重在激活學生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發(fā)展變化的理性認知,課前引導學生開展制作式研學活動,通過班級“我家生活變化”手抄報編制、評比、展示等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分別從服飾、居住、購物等方式之變,介紹家中的變遷,從身邊的物質生活變化體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和改革的意義所在。
多樣化的研學活動設計注重激活學生的體驗和認知,引導其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觀、聽、查、思、做等積極的思維活動,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具體的課前研學中,不同學段教師將根據學段特點,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興趣,自主組合成研學小組,選擇研學主題開展研學。同時,我們鼓勵學生先獨立收集資料,之后再與同學分享交流,共同探討,互相補充完善,實現高質量的小組合作。在此基礎上,我們注重尋找經驗與新知之間的同化點,并作為議題式教學的關鍵點、著力點,實現差異化學習。
基于課前研學的議題式教學強調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與探究,引領學生經歷認知、感悟、應用與拓展遷移的學習過程,實現價值理解與自主建構。
1.基于生活經驗的情境化導入:建構認知基礎
“一體化”視域下的議題式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架構生活與德育知識、思想理論之間的橋梁,通過情境建構實現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相統(tǒng)一,將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融合。以此凸顯育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提升道德理解力與判斷力,最終促使其將主流價值觀內化為基本的價值取向。[3]
課堂伊始,教師通過開放性談話,引導學生回顧課前學習活動的成果。三年級教學著重啟發(fā)學生回憶國慶假期,“我們都去了哪里?有什么值得推薦的地方?”五年級教學著重啟發(fā)學生回顧國慶假期家人團聚時“咱們家的餐桌上有哪些美味佳肴?爺爺奶奶看到后,他們有什么感慨?”八年級著重啟發(fā)學生回顧關于“衣、食、住、行、購”等方面變化的優(yōu)秀手抄報評比過程,分享體現改革開放四十年成果的優(yōu)秀手抄報內容。以此創(chuàng)設經驗化的活動情境,通過小組匯報和師生對話回顧課前研學場景,激發(fā)學生通過學習和生活經歷所建立的對改革開放的基本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展開對當下生活的認識、對過去和現在生活的對比、對今天幸福生活的基本歸因等,并展開小組匯報,分享調查、訪談、小報評比等研學成果。借此,將思政小課堂與家庭、社會思政大課堂緊密相連,拉近了《讀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從而建構起“改革開發(fā)”與學生生活的認知橋梁。這一生活經驗的調取立足學生生活實際,由表及里,為議題探究奠定堅實的認知經驗基礎。
2.基于重點知識的情境化理解:促進學習感悟
《讀本》立足中小學學情,以感受改革開放成就、認同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等為主要內容,系統(tǒng)呈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學習循著認知、感悟、認同、內化的線索,要求教學注重感性體驗和知識學習相結合?;诖耍覀冏⒅卦谧幼h題探究中設置理解性問題,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探究感幫助學生理解思想要點,建構知識體系,從而切身獲得感悟。
例如,三年級“新時代新生活”教學在討論“交通發(fā)達”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先從身邊事入手,創(chuàng)設了“假期生活我推薦”這一活動情境。立足學生實際生活中南京長江“過江通道”的前后對比,設置問題串“現在有多少條過江通道(12條)”“‘十四五’期間還會增加多少條過江通道(2025年要增加8條)”“十年前南京有多少條過江通道(5條)”。通過三組數字的直觀對比,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交通變化談起,感悟社會主義新時代交通建設日新月異,路網發(fā)達,老百姓生活快捷方便。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出高鐵技術世界領先,港珠澳大橋、大興國際機場、西藏拉林公路多項世界矚目的交通重點工程。如此,將抽象的知識點具象化,帶領學生走進社會主義新時代,聯系身邊事,回顧實際生活,深入理解“交通發(fā)達”,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為高年級《讀本》“改革開放”主題的進一步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儲備。
五年級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知識點學習過程中,以節(jié)日餐桌的變化為載體,引領學生深入探討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根據這一改革舉措出現的時代背景、內涵、意義、影響等設計問題串:1.從改革開放前小崗村的人們連飯都吃不上到現在節(jié)日餐桌豐盛,你有什么發(fā)現?2.這一變化是源于什么改革舉措?誰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呢?3.通過剛才的視頻你發(fā)現集體所有制的大生產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兩種方式有什么不同呢?4.黨中央對這一改革舉措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5.你還對哪些改革舉措有所了解, 向大家介紹一下。引導學生聚點成面,建立知識的邏輯結構。以此引導建構由農村到城市、由局部到全面的改革歷程和壯闊畫卷,深入思考、感悟改革開放的深遠意義。
這也為初中《讀本》“改革開放”主題學習做好理論知識、學習方法與思維的儲備?!蹲x本》具有深刻的政治性、思想性,接受性知識學習不可或缺。如何把其中蘊含的道理講深講透,使其對學生具有意義,彰顯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是教學的關鍵。八年級在進行“改革勢在必行——走進小崗村”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設計小組活動,圍繞以下問題:1.為什么這18位村民要冒著生命危險進行改革?2.這反映出當時國家的發(fā)展面臨著哪些問題?進行討論。尤其是第二個問題具有開放性,引導學生以小崗村為縮影,來分析當時國家發(fā)展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觀看視頻,小組討論后,四個學生分別從產業(yè)結構、分配制度、世界發(fā)展格局、人民生活等方面來說明當時國家生產力發(fā)展水平較低,相關的制度制約著人們的積極性,已經落后于之前發(fā)展差不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因此引出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在創(chuàng)設的活動情境中開展師生對話,循序漸進地分析知識、理解關鍵點,建構意義,特別要重視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形成師生、生生互動,有意義的知識學習也就產生了,學生思想、知識、學習方法的儲備也初步形成,為以后的思政學習奠定了基礎。
3.基于核心概念的情境化應用:引導拓展遷移
新課標指出,教學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讀本》教學要在體現生活實際的學科實踐活動中,動態(tài)建構知識體系,即運用所理解的思想性知識解決生活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在“改革開放”議題式教學中,我們教立足具體的生活情境,著重開展辨析討論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基于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嘗試進行遷移應用,從而促進價值內化與踐行。
例如,五年級“唯改革才有出路”教學圍繞子議題“將改革進行到底”,首先設置了思辨性討論“既然我們已經取得巨大的成就,改革是否可以暫時停止了”,引導學生展開辨析;之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時光相機”,通過交流匯報學生課前記錄的南京市江北新區(qū)成立七年來的變化,感受成立國家級新區(qū),實行一系列深化改革舉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進而嘗試運用“改革舉措惠及人民”的知識和“從生活變化看改革實效”的方法,深刻領悟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八年級“‘涉險灘’與‘啃硬骨頭’”教學則更加注重將學生對改革的深刻理解與應用,圍繞子議題“改革一直前行”,我們創(chuàng)設情境“再回小崗村采訪”:十八戶農民由小田變大田,單一化個體生產變?yōu)榧夯髽I(yè)經營。其中蘊含著對改革的深入理解和運用——改革就是改變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發(fā)展的落后的體制、機制,新時代小崗村的再次變革就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chuàng)新和改革。由此,學生通過集體大生產——家庭聯產承包——集體農莊生產、農業(yè)合作社運營這一變化,真正建立起對“深化改革”這一核心概念的動態(tài)知識體系?;诤诵母拍畹膶W習過程讓學生經歷了發(fā)現式推理、建構式探究、創(chuàng)新性思考,從而促進其對“深化改革”這一知識的具體化、內化,將其融入自身的知識經驗體系。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各學段雖然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要求程度不同,但培育正確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即一體化地激發(fā)學生對于黨領導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自豪感,堅定改革開放的政治理念,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和未來推進改革、建設祖國的責任意識。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需要中小學思政教師一體化的教研做支撐。作為九年一貫制學校,“思政課一體化”視域下遞進式議題教學研究獲得了高質量的校本研訓效果。圍繞不同主題的教研,中小學思政教師一起研究課標、教材和學生;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打破不同學段認知、理念、思想壁壘,樹立了學段“跨界”意識,聚焦議題式教學的關鍵要素,促成了教學的一致性和貫通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4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1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