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涵 吳芳[三峽大學,湖北 宜昌 443000]
互文是古詩文中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亦稱“互文見義”“互辭”“互言”等,通常被解釋為“參互成文,合而見義”,意即上下文中省略的詞語互相補充,彼此滲透,合起來才能疏通句意,甚至能闡發(fā)比單個詞語更豐富的內涵,從形式上可分為句內互文、句間互文和隔句互文。這一手法并不僅僅出現在熟知的《木蘭詩》中,據筆者窮盡性統(tǒng)計部編版語文教材,互文手法自小學四年級《出塞》首次出現后,直至高中選修下冊,幾乎每一年級都有出現,共出現四十余次,可見,互文已不僅僅是常見的修辭手法,更作為一種詩篇中的互文意識而存在。然而,多年以來在傳統(tǒng)教學中,忽視、輕視互文教學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師更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導致學生缺乏互文意識,不能自主識別詩句是否使用了互文,在理解古詩文時容易產生閱讀障礙、邏輯缺失等問題。如“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看似毫無聯系,實際“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開”互文,突顯了詩人與客人的深厚情誼;再如“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杜甫《狂夫》)看似邏輯有誤,實際“風”“雨”互文,風中含雨,雨中挾風才能“娟娟凈”“冉冉香”。如果教師仍然按照一板一眼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勢必無法理解詩句里的邏輯關系,也不可能感知作者精心設計的語言之美。
中學語文名篇《木蘭詩》有七處使用了互文,就句數而言,有十六句之多,占全詩六十二句的四分之一,在古今各體詩歌中都屬罕見,可以稱為互文表現手法的典型代表之作。下面筆者將逐句深入分析。
例1: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字面上看此二句句意相同,這種被稱為“同義互文”,它們或上下句意義相同,或指稱同一個對象,往往使得行文富于變化,增強藝術表現力?!皶r維九月,序屬三秋”(王勃《滕王閣序》)、“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都是此種互文。此句交代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與上文“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相呼應,與下文“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相承接,不僅烘托了戰(zhàn)爭之殘酷、百姓之無辜,又突顯了木蘭之機智、勇敢,若刪掉其一,這三句讀來便顯得氣勢薄弱,毫無感染力,也無法顯現戰(zhàn)爭下可憐百姓選擇的無奈。
例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此句是排比互文,指三個或三個以上句子中的詞語參互成文,合而見義①,通常使得行文氣勢恢弘,別具一格。我們絕不能將此句機械地理解為在各市只買一種馬匹及配具,應該理解為跑遍了四面八方的集市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長鞭一類的東西。此種互文能讓全詩極具張力,氣勢恢宏,讀來節(jié)奏明快,一氣呵成,既渲染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戲劇氣氛,氣宇軒昂之姿也躍然紙上。
例3: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此句作者將完整的句意一分為二,“將軍”“壯士”互補見義,應理解為:將軍和戰(zhàn)士十年身經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將軍和戰(zhàn)士身份的差別突顯了戰(zhàn)場的刀劍無眼,數字“百”“十”夸張地表現了戰(zhàn)線之長、場面之大,全句更顯蒼涼悲壯。此句有回環(huán)往復之妙,利用互文將詩意壓縮至五言中,結構工整,平仄對仗,節(jié)奏鮮明,兼有行文簡練而意味豐富的修辭效果。
例4: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此句用互文理解最為妥帖,否則直譯為“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似有不通之處,尚書郎為古代官階較高的官職,如若天子未主動問及,木蘭怎敢索要?因此此句也使用了互文,上文省略了“尚書郎”,文省而意存,語淡而意深,體現了漢語的委婉、含蓄之美。
例5: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此句與例4相同,句意省略,是“開我東閣門,坐我東閣床;開我西閣門,坐我西閣床”的省略,篇幅雖然縮減了,但木蘭歸家后歡喜雀躍的少女情態(tài)躍然紙上,詩句節(jié)奏更顯明快,對仗工整,兼具音韻美,極具藝術感染力。
例6: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此句與例3 相同,將完整的句意一分為二,“當窗”“對鏡”互文,句意為:“(木蘭)在窗前對著鏡子梳理鬢發(fā),貼上花黃。”互文具有鋪陳的表達效果,極具畫面感,勾勒出木蘭梳妝打扮的少女情態(tài),豐富了木蘭的形象:進能代父從軍,上陣殺敵;退能不慕高官厚祿,熱愛平淡生活。
例7: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此句頗有爭議,須結合下句“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理解,“傍地走”的“地”若按時態(tài)助詞“著”解釋,此句則為:“兩只兔子依傍著跑,豈能分辨是雄是雌?”比起課下注釋似乎更順理成章。而例7按字面意思理解雖無誤,但若按互文解釋為“雄兔、雌兔被手提時腳時常動彈、眼睛時常瞇著”,則與“兩只兔子依傍著跑,豈能分辨是雄是雌?”形成順承關系,文意更加通暢自然了。
從《木蘭詩》以上例句可見,互文通常在語言張力、詩歌節(jié)奏、詩歌畫面、氣勢氛圍上富有修辭效果。
互文的特點在于詩人有意使其不同于正常的語序,或省略句子成分,或倒換句子成分位置,給古詩文增添了陌生化的藝術效果,帶來極大的語言張力?!澳吧崩碚撌嵌韲问街髁x運動的先驅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創(chuàng)造出的新概念,一經產生,便在詩學、語言學、符號學等領域蔓延開來,而陌生化的語言基礎——語言陌生化,一般從語音、語構、語義三個維度分析,互文則在語義維度上把語言的陌生化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往往通過切分詞義,或調整詞語的位置、序列、結構,甚至是將不同系列、范疇的詞語強行搭配在一起,以形成極大的語言張力,帶來陌生化的語言藝術效果?!盁熁\寒水月籠沙”(《泊秦淮》)的正常語序是“煙和月籠罩著寒水和沙”,詩人利用互文將原本的語言結構——施事-受事,變?yōu)槭┦?-受事1與施事2-受事2的組合,給讀者以陌生化的語言聯想。詩人的目的在于打破常規(guī)的語言習慣,從日常的生活場景中營造特殊的語言氛圍,化一為二,將月色下煙云繚繞、水色朦朧的氛圍渲染得更加渺茫,使人仿佛籠罩在月色縹緲、煙水橫斜的霧氣里無法抽離,恰似沉迷聲色犬馬的權貴們無法掙脫,也不愿掙脫的夢境與現實。
由于古代詩歌格律的限制,詩詞文章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互文使得篇幅縮減而句意不減,格律和諧,節(jié)奏明快,富有韻律感。“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省略了“所欲尚書郎”,使得詩歌節(jié)奏更加明快,短短幾句就為后文木蘭歸家做了鋪墊,詩歌行到此處仿佛一場正在上演轉場的京劇,此二句好似重敲的鼓點,為整篇詩歌增添了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令讀者也為之振奮?!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同樣省略了句子成分,反而使得詩歌節(jié)奏歡快,不拖沓累贅,同時對仗工整,兼具詩歌的韻律美。
《木蘭詩》中的互文手法使得詩歌極具畫面感,令讀者身臨其境?!爱敶袄碓启W,對鏡帖花黃”中,“當窗”“對鏡”是方位詞,“理”“帖”是動詞,強調了木蘭梳妝的慢條斯理;“云鬢”一詞極具畫面感,意指像云一樣的鬢角;“花黃”中的“黃”是顏色詞,這里是說像花一樣的黃色額飾。此句使用互文的手法,勾勒出木蘭當窗對鏡慢條斯理梳妝打扮的模樣,凸顯了木蘭柔美的一面,色彩豐富,極具畫面美。此時木蘭雖然已不是少女,十年來也從沒機會認真打扮過自己,但姍姍來遲的梳妝時刻更令人欽佩她寶貴的犧牲精神?!伴_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則描繪出木蘭跳脫的少女情態(tài),“開”和“坐”兩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木蘭歸家的歡快,“東”“西”兩個方位詞則為讀者展現了詩歌里的寬闊空間,給讀者以畫面感,兩個“我”則讓讀者自然而然代入木蘭的角色中,更能體會木蘭雀躍的心情。
互文能為詩詞文章鋪陳造勢,增添氣勢,營造氛圍。排比互文尤其具有這樣的修辭效果,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ノ臑槟咎m從軍營造了緊張卻井然有序的氛圍,也為木蘭代父從軍增添了真實感。若只寫到木蘭“從此替爺征”,讀者難免會懷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此句利用互文交代了從軍前所做的充分準備,豐富了細節(jié),也表明木蘭的確有能力代父從軍,為后文立功做鋪墊?!鞍敓o大兒,木蘭無長兄”,這一同義互文的使用強調了家中無人可從軍,兩個“無”字與前文“卷卷”相呼應,對比強烈,營造了緊張刺激的氛圍,讓讀者忍不住為木蘭擔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利用互文既突顯了身份的差別,也突顯了生與死的差別,渲染了悲壯的戰(zhàn)爭氛圍?!靶弁媚_撲朔,雌兔眼迷離”利用互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雄兔和雌兔的情態(tài),渲染了戰(zhàn)后輕松活潑的氛圍。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下,學生自主識別互文手法能力較弱,如果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能靈活運用“聯想補全法”,對學生互文意識的培養(yǎng)定有裨益,最終詩歌自主鑒賞能力得到提高。即在閱讀詩歌時,聯想作者描繪的場景和情緒,聯系上下文,將自己完全代入其中,若覺得不妥,則考慮是否使用了互文,把上下句中相同的句子成分調換位置,互相補充,補充后的句意通常更為豐富。
一般而言,運用了互文的詩句所描寫的場景或情感是一體的。詩人所描繪的場景大多會有同屬一個環(huán)境的相似意象,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為例,試想:行走在夜半寂靜的田野中,月亮悄然升起,清輝的月光驚飛了樹梢的鳥鵲,振羽聲怎會不驚醒樹上的眠蟬呢?夜風輕拂,傳來了蟬鳴,又怎會不傳來鳥鵲的振羽聲呢?此句驚鵲和鳴蟬是一個環(huán)境里的相似意象,互相補充后意境更為清幽恬淡。詩人所闡發(fā)的情感大多交織成線,不可分割,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為例,聯想上文“古仁人之心”,難道在朝廷做官就不為君主擔憂,不做官就不為百姓擔憂嗎?為君主和為百姓擔憂是交織一體的,“君”“民”互相補充后方能體現“古仁人之心”。再者如“凄神寒骨”就是“凄寒神骨”,“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就是“東西左右植松柏、種梧桐”。
《木蘭詩》中的互文較多,筆者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為例。在學生疏通句意后,教師給出兩幅畫:一幅畫就像詩句字面那樣,東市只有駿馬,西市只有鞍韉,南市只有轡頭,北市只有長鞭;另一幅畫東、西、南、北四個集市都有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教師讓學生聯想現實生活,讓他們選擇哪個更合理,答案不言自明。此時再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補全完整的句意,教師總結歸納:正確理解互文需要把相同的句子成分前后補充,放在一起再疏通完整的句意。最后,教師把原句和不使用互文的詩句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體會互文的修辭效果。再者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教師讓學生試著翻譯,請他們說出自己的答案,一定會有學生直譯此句為“將軍身經百戰(zhàn)在戰(zhàn)場死去,戰(zhàn)士在十年后凱旋”。教師讓學生們聯想看過的戰(zhàn)爭片,再聯想古代從軍的將士們,很少有將軍全部死去而只剩戰(zhàn)士歸來的情況。此時教師再提示用聯想補全法,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至一處,此句就變成“將軍、壯士百戰(zhàn)死,十年歸”,這樣翻譯出的句子才合情合理。
互文對于詩歌意義的理解至關重要,它常常經作者之手調換詞語的位置,或者省略相應的句子成分,在閱讀詩歌時若不能覺察出詩句使用了互文,對于句意的理解定有缺漏、不合理之處。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下,學生還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缺少互文意識,因此教師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互文意識,最終提高學生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
①高燕:《也談“互文”》,《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第4期,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