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具可以較為直觀地將抽象的文字理論轉化為形象的物體演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具的使用和操作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本質的理解,增加學生的感性經驗,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觸類旁通,實現深度學習。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操作;深度學習
作者簡介:石佳琪(1997—),女,江蘇省如皋市石莊鎮(zhèn)張黃小學。
學生以感性認識為主,往往借助具體事物來理解知識。學具作為課堂的輔助工具,能夠將抽象的知識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充滿趣味的學具操作中,學生親自動手,親身去觸摸、體驗,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這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中有“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知識點,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這一特性,教師可以借助學具,設計層層遞進的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經驗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1]。
一、手腦并用,動態(tài)呈現
課本上的知識往往以文字的形式靜態(tài)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缺乏分析理論的經驗,單憑思考無法充分地理解知識。“做”是“思”的基礎,“思”是“做”的導向,二者互為表里又相互促進。學具操作可以將靜態(tài)的學習資源以動態(tài)形式展現,讓學生由單一的“腦內思考”轉變?yōu)椤笆帜X并用”,獲得更加具體真實的體驗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思維更活躍。
通過學習“認識三角形”這一課的知識,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特性。但“穩(wěn)定”二字太過抽象,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遇到障礙,無法形成深刻的認知。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對這個知識點進行講解,可能會造成學生機械性記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使學生更多地參與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手邊的學具進行探索。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可自由拼接的帶孔塑料小棒,先拼一個三角形,再拼一個四邊形,然后嘗試用手拉一拉拼出的圖形。學生嘗試后,發(fā)現三角形沒有絲毫變化,而四邊形已經變形了。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在經過這輪操作之后,可以說一說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嗎?”學生回答:“三角形的形狀沒變,四邊形的形狀變了。”教師追問學生:“你說的沒錯,但可以再具體一點嗎?”有的學生說:“三角形每條邊的長度都沒有改變?!庇械膶W生說:“三角形每個內角的度數都沒有改變?!睘榱思由顚W生對這一特性的理解,教師讓學生取出不同長度的小棒,拼一個新的三角形。學生們重復之前的步驟動手拉三角形,三角形依舊沒有變形。教師趁機追問學生:“這個三角形和之前的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嗎?”有的學生回答:“它們的邊長不一樣?!币灿械膶W生回答:“它們的內角度數也不一樣?!边€有的學生回答:“但它們的形狀都沒有改變?!庇纱?,教師對“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性質進行擴充,即當一個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確定后,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不會改變。通過這種手腦并用的操作方式,學生對“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特性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層,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深刻的體驗”是理解知識點本質的重要基礎,學具操作可以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全身心投入理解知識的過程中[2]。在動手操作時,學生不會苦于概念的枯燥抽象,而會積極思考。通過對學具的充分使用,理論知識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變得豐滿而立體,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歸納演繹,思維進階
歸納與演繹是數學學習的兩種基本方式[3],歸納是對理論由特殊到一般的總結,演繹則是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問題。一味地灌輸知識不利于學生自主歸納,會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學具操作需要學生親身投入,能夠促使學生激活自己的思維,逐步對知識進行歸納。利用學具來探究問題是一個歸納與演繹同時進行、相輔相成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提升[4]。
在上一輪的學具操作中,學生已經對“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特性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學生們發(fā)現,無論怎樣改變四邊形的邊長,只要輕輕拉一下,四邊形都會變形。教師引導學生:“那要怎么做才能使四邊形也保持穩(wěn)定呢?”學生們陷入思考。但這樣的問題僅憑思考是難以得出答案的,需要學生利用手邊的學具,在實際操作中一步步探索。有的學生嘗試在四邊形兩條對邊的中間再搭一根小棒,然而用手拉了拉,發(fā)現框架還是會變形。學生陷入了困境。這時,教師給學生一些提示:“大家在剛才的實驗中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那么大家可不可以利用這個原理,想一想怎樣才能讓四邊形框架更穩(wěn)定呢?”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再次進行了探索。有的學生大膽嘗試連接四邊形的兩個對角的頂點,然后試著拉模型,這一次,四邊形的形狀沒有發(fā)生改變。教師贊賞了這名學生,并且讓其他學生一起觀察這個成功的模型:“大家可以說一說為什么這名同學能讓框架變得穩(wěn)定嗎?”有學生指出:“原本靈活的四邊形框架現在變成由兩個三角形組成,所以是這兩個小三角形把它支撐起來了?!睂W生恍然大悟,對三角形特性的理解更加透徹了。經過一輪自主探索,學生不僅熟悉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性質,還學會了將這一概念靈活地轉換,巧妙地運用到實際操作中。通過動手操作學具,主動對問題進行探索,學生深入理解了所學內容,同時提升了思維。
利用學具進行拼接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在歸納中理解數學知識,在演繹中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學生圍繞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大膽地改進步驟,不斷拓寬思維,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思維[5]。
三、細節(jié)擴充,理解本質
學生在使用學具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直觀地理解數學理論,還能發(fā)現問題,從而了解細節(jié),補齊片面理解造成的思維漏洞,提高認識的科學性、思維的縝密性,深入理解知識點的本質。
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各用一根小棒拼接三角形的兩條短邊,用兩根小棒拼接三角形的最長邊,別出心裁地拼接出由四根小棒組成的三角形。這種拼接的方式超出了課本的范圍,是學生自主探究出的全新拼法。這時,學生用手拉三角形,三角形竟然變形了。這和之前的結論不一樣,學生驚奇不已,將結果反饋給教師,并提出了自己對課本內容的質疑。教師先對學生的質疑精神表示充分肯定,再向該學生提問:“你可以和大家說一說這一次的三角形和之前搭的有什么不同嗎?”學生回答:“之前的三角形都是用三根小棒搭成的,但這一次用了四根?!边@時,教師讓學生揣摩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的概念。概念里提到的是三角形的每一條邊的長度都是確定的,而該學生搭的三角形的長邊是由兩根小棒拼成的,它的長度是不確定的,因此形狀也不確定,也就不具有穩(wěn)定性。教師讓學生再次嘗試拉伸模型,看看這個三角形會變成什么形狀。學生嘗試后發(fā)現,原本的三角形變成了四邊形。教師便告訴學生,這就是“形”與“物”的差別,“形”與“物”是一組完全不同的抽象概念。通過學具的使用,學生直觀地發(fā)現了圖形框架與單純形狀的不同,即使不能清楚表達其中的緣由,也能夠認識到三角形與三角形狀的物體的區(qū)別,對于“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性質,也不會再想當然地認為一切三角形狀的物體都具有穩(wěn)定性。如此一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不會僅停留于表層,而能夠深入其本質。
學具可以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有利于學生尋找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從而了解更深入的細節(ji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想象力。
四、知識遷移,實際運用
學具操作可以說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相互連接的橋梁。理論知識以靜態(tài)文本的形式存于課本,學具是將其從課本拉進現實中的媒介[6]。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會下意識地把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投射在每個步驟上,同時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不但需要記住,而且需要通過遷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一特性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十分廣泛的運用。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用小棒搭好三角形框架之后,教師詢問學生:“觀察自己手里的三角形框架,大家能夠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哪里有出現過類似的框架嗎?”學生一邊仔細觀察,一邊積極地思考。有的學生回答:“學校的籃球架上面有一個三角形。”還有的學生答道:“家里的自行車上的支架是由三角形組成的?!苯處煿膭顚W生:“大家回答得都很不錯,接下來,就讓老師帶領大家一起看一看生活中有關‘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的具體應用?!苯又?,教師利用多媒體投影了一組圖片,列舉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教師讓學生將圖片上的三角形和手中的三角形框架進行對比,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體會其在實際中的運用。為了使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對接,教師組織了模型還原活動,在多媒體上連續(xù)投放一組圖片,比一比哪個學生能用最快的速度還原出圖片中的三角形模型。學生全神貫注地操作手中的學具,用自己最快的速度還原模型。活動結束后,教師統(tǒng)計了每個學生還原出的模型的個數,給予還原模型數量最多的學生獎勵。在貼合實際又充滿趣味的學具操作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fā),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還深刻體會到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積累了實踐經驗。
學生應從理論中來,到實踐中去。通過學具操作進行知識遷移,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實際應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教師應重視教學過程中學具的應用,將學具操作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對接。
結語
總而言之,學具作為一種有效的課堂輔助工具,能幫助學生更加輕松地獲取知識。在學具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認識不再停留于表層,而能深入其本質。教師應重視學具在課堂中的運用,借助學具操作,助力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不斷向思維深處漫溯。
【參考文獻】
[1]劉旭.基于“做思共生”的數學實驗課程建構與實施[J].小學數學教育,2022(8):62-64.
[2]倪燕.借助學具操作 促進概念理解[J].小學數學教育,2021(7/8):25-26.
[3]錢曉英.動手操作與思維訓練:談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學具操作[J].考試周刊,2017(27):83-84.
[4]潘瑜.學具操作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解析[J]. 學苑教育,2019(24):44.
[5]須燕.動手操作 讓智慧之光在指尖閃耀:關于小學數學課堂中“實踐操作”的有效性研究[J]. 華夏教師,2019(18):55-56.
[6]張亞敏. 指尖的智慧: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運用的思考與實踐[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