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東
教學課題:人教版生物學教材必修1第4章第2節(jié)“主動運輸與胞吞、胞吐”。
根據(jù)課標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對小分子物質逆濃度梯度運輸?shù)姆治觯f明主動運輸?shù)奶攸c;通過對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過程的學習,說明胞吞、胞吐的特點;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新課導入:播放細胞跨膜吸水機制動畫,結合動畫回顧已學知識。學生說出被動運輸?shù)闹饕攸c是“順濃度梯度,不需要消耗能量”。師生反向質疑,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1: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嗎?
活動1:討論碘等物質的跨膜運輸方式。
【案例】人體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在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內碘濃度比血液中的高20 ~25倍。
小組討論:(1)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通過被動運輸嗎?(2)聯(lián)想“逆水行舟”的情形,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吸收碘是否需要細胞提供能量?
學生小組合作,解答問題,展示討論結果。
歸納總結:碘進入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可以“逆濃度梯度進行”,跨膜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
教師呈現(xiàn)主動運輸方式示意圖(圖略),學生觀察,分析主動運輸方式的主要特點。
學生展示討論結果,師生歸納得出結論。(物質運輸方向:逆濃度梯度運輸物質。物質運輸條件:需要載體蛋白協(xié)助,需要消耗細胞內化學反應所釋放的能量。)
依據(jù)以上核心內容,引導學生形成主動運輸?shù)母拍?,理解主動運輸方式的意義。
活動2:比較主動運輸與被動運輸?shù)漠愅?/p>
小組討論:可以開列哪些項目進行比較?采用何種形式來進行表達?
學生展示:以表格的形式從運輸方向、是否需要轉運蛋白、是否消耗能量等方面進行比較。
學生評價:開列的比較項目是否合理、完備?此種表達形式的優(yōu)點與不足是什么?
學生展示:用兩根有一定間距的平行豎線代表細胞膜的內外側,用小圓點代表被運輸物質的分子,小圓點疏密程度代表物質濃度的高低,較大圓圈代表轉運蛋白,以箭頭示意運輸方向,畫出物質運輸示意圖(圖略)。以示意圖表達不同運輸方式的異同。
學生對同伴展示內容及展示方式進行評價。
鏈接與社會的聯(lián)系:介紹囊性纖維化疾病,知曉發(fā)病原因,了解研究進展。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的治療構想。
提出問題2:大分子物質如何進出細胞?
活動3:了解胞吞胞吐的過程。
學生閱讀課本胞吞與胞吐的內容,描述胞吞、胞吐的過程;說明特點及意義。
鏈接與社會的聯(lián)系:播放痢疾內變形蟲吞噬腸細胞視頻,了解阿米巴痢疾的傳播途徑。讓學生說說預防阿米巴痢疾的衛(wèi)生措施,暢想自己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
小組討論:檉柳是強耐鹽植物,它的葉子和嫩枝可以將吸收到體內的無機鹽排出體外。檉柳的根部吸收無機鹽離子是主動運輸還是被動運輸?如果要設計實驗加以證明,請說出實驗思路。
同伴互評:說出設計方案的不足以及改進方法。
延伸討論:檉柳有怎樣的耐鹽機制?如何選育更多的耐鹽植物來擴大鹽堿地種植?
按照學校“航程課堂”教學范式來統(tǒng)整教學設計?!罢n標引航”突出“引”,以生物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目標來指引課堂教學的方向?!皢栴}導航”突出“導”,以問題導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激發(fā)學生參與問題解決。提出“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跨膜運輸嗎?大分子物質如何進出細胞?”兩個問題。用兩個基于情境“自然而然”生發(fā)的問題來導引學生進入課堂探究的“航道”。“活動探航”突出“探”。本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學生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發(fā)展“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及社會責任”學科核心素養(yǎng)。“評價續(xù)航”突出“評”,不僅要評學生獲取知識與否、掌握方法與否,而且還要評“課堂航行”中有沒有看到別樣的風景,有沒有開始新一段探究“航程”的欲望與激情。
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一明”“一暗”雙線推進?!懊骶€”在兩項“與社會的聯(lián)系”內容處展開,一處是介紹囊性纖維化疾病,讓學生知曉發(fā)病原因,了解研究進展。學生說出自己的治療構想,并為之奮斗,可以涵育胸懷天下的“大氣”。另一處是播放痢疾內變形蟲吞噬腸細胞視頻,讓學生了解阿米巴痢疾的傳播途徑,說出預防阿米巴痢疾的衛(wèi)生措施,暢想自己為“健康中國”貢獻力量。“暗線”則內隱于問題導航、活動探航、評價續(xù)航等課堂環(huán)節(jié)中,“潤物無聲”,涵育學生的“大海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