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奇志
葉圣陶教育思想,猶如燈塔,照亮我的教育人生路。立初心,筑夢想,尋使命,我始終逐光而行。
剛剛參加工作,我對教育的全部理解就是教書,而教書技巧則搬自各種教育書籍。我的初心很簡單:站穩(wěn)講臺,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我讀大學時,近一半的教育學、心理學教材中的經(jīng)典案例都來自蘇聯(lián)教育家的實踐,譬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贊科夫的《和教師的談話》、阿莫納什維利的《孩子們,你們好!》……我在這些教育經(jīng)典中得到很多關于教育的實在而具體的解答,令我少走了很多彎路。
以《給教師的建議》為例,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我們要想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那么就應當讓他所閱讀的東西,比要求他記住的東西多兩倍……如果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蔽覐闹惺艿絾l(fā),在班級里搭建“圖書角”。從師生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到《水知道答案》,我所帶的14個班級便有了14 個“圖書角”,幾千冊書鋪就了我和學生的成長之路。
“減輕學生腦力勞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因這句話開啟了閱讀實踐,也確認了“文明精神,安寧心靈”的帶班密鑰:閱讀。這里的閱讀,不為求知識做學問,重在與有趣的靈魂相遇,所以深受學生喜歡。
雖然有了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獲得過市級教學比賽一等獎、省級教學能手等榮譽,但是我的心中時不時會涌出職業(yè)的倦怠感和空虛感,又不知道如何調(diào)整。偶然,翻閱葉圣陶的著作,有一段話映入我的眼簾:“隨后我漸漸感到干這事業(yè)有些樂趣。全班孩子聚精會神地學功課,差不多連自身都忘了的時候,我樂。某幾個孩子毫無拘束,跟我說些家里的情形或是所見所聞所想的時候,我樂。某個孩子回答問題,說得明白透徹,某個孩子聯(lián)系演講,講得有條有理……這些時候我都樂?!边@些文字猶如醍醐灌頂,我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尋找的是什么。
教育中的“我樂”,是師生間互相給予、互相成就的彼此輝映,而不是教育者的單向付出,這是我初次思考葉圣陶教育思想的“為人生而教育”的內(nèi)涵。它幫我發(fā)掘了自己尚未意識到的人生故事,延伸并拓展了我生命故事中被忽略的意義,使我的人生故事更貼近多元、復雜的真實經(jīng)驗,開啟認知、行動和感覺的新的可能性,從而使我的人生敘事逐步從“單薄”邁向“厚實”。它給了我重新向上攀爬的方向與力量。
如果說,蘇聯(lián)教育家的思想為我立職業(yè)之身,那么葉圣陶教育思想為我立職業(yè)之魂——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的職業(yè)中的那種至關重要的價值觀,亦是自己專業(yè)成長所圍繞的中心。我確信找到了正確的道路,一條適合我的教育人生路。
從北方到南方,從高中到初中,我重新整理、重新定位、重新出發(fā)。當我來到葉圣陶的母校后,我有了一個教育夢:像葉圣陶那樣做教師。
從踏進蘇州市草橋中學校(葉圣陶母校)校園起,葉圣陶先生對于我,不再只是從文字里學習請教的教育大家,還是我教育教學旅程中的燈塔。在校園的圣陶廳、頡剛苑、伯祥園或石予樓前駐足,總會情不自禁地想象葉圣陶先生在這里暢談、高歌,慶幸自己能夠與這樣一位大家如此接近,那些醒人耳目的語句似乎成了先生耳提面命的反復叮嚀。
在葉圣陶母校工作,葉圣陶的教育著作、文學作品、教育日記、傳記等觸手可及?!段男摹贰度~圣陶論創(chuàng)作》《葉圣陶童話》《葉圣陶日記》《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我一本接一本地暢讀?!皩W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先做學生的先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這些鏗鏘有力的句子鋪滿校園。我漸漸理解,教育是用來認識自我的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闡揚。
工作在葉圣陶母校的便利是,學校構建了葉圣陶教育思想框架和實踐體系。此框架體系由“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習慣”“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三要素構成,體現(xiàn)在德育管理、課堂教學和教師發(fā)展三方面。我開展了新課程視域下的“教為不教下的三力課堂”實踐;加入“講學稿”設計組,參與“導學練”提煉撰寫,嘗試“微習慣課程”打造。最后,我將這些實踐成果化,發(fā)表了5 篇相關論文;主持了省規(guī)劃課題、市前瞻性項目;等等。研究葉圣陶教育思想,讓我煥發(fā)出新的職業(yè)生命力。
“閱讀角”實踐一經(jīng)與“養(yǎng)成習慣教育”思想相結合,并完成了“三邊/三余閱讀”課程構建,即“窗邊/課余閱讀”“床邊/日余閱讀”“桌邊/周末閱讀”。于我、于學生而言,閱讀就是一種日常習慣,一種日常喜歡的生活方式。在我?guī)У陌嗉壍慕淌遥|手可及的地方都有書。我規(guī)劃共讀書目,不規(guī)定共讀時間、地點,與學生享受閱讀本身的“我樂”。
可以看出,“像葉圣陶那樣做教師”并不是簡單模仿他的教育行為,照搬他的教育思想,而是將其思想進行時代的轉(zhuǎn)化和闡揚。運用葉圣陶先生的哪一個思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打通其思想與時代的關聯(lián),用當下的實踐去重新審視和闡揚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近兩年,我和同事們聚焦葉圣陶“自能教育”思想,順應新課標,構建了“自能教育”課程、課堂、評價體系,落實葉圣陶先生倡導的“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自能”教育理想。我們將挖掘?qū)W習潛能、豐富學習路徑、完善學習評價完整貫穿于課堂、課程、項目學習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不得不說,我的生活總是受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一直在塑造著我的生活。2015 年,因為我在研究、實踐葉圣陶教育思想上的突出表現(xiàn),被聘為江蘇省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為了這份使命感和責任感,我又走進葉圣陶先生的思想寶庫。無論是單行小冊《文心》,還是5 卷《葉圣陶文集》,哪怕是一篇《如果我當老師》雜文,我越研究思想越活躍,越研究精神越敞亮,越研究越會說有意思的話,越研究越能寫出有意義的文章……研究葉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過程,實質(zhì)上是在打磨一面揭示我們思考方式、實踐方式的鏡子,讓我們看清教育實踐中的各種真相、事實。
至于寫有關葉圣陶先生的各類文章,不僅是分享研究的經(jīng)驗和結論,也是我對葉圣陶先生幫我引路的行動回應,更是確認身份的驗證碼。我的以“像葉圣陶那樣做教師”為主題的教育專著《在路上——我的教育隨想》《在手邊——我的教育雜文》已出版,多篇文章發(fā)表在《人民教育》《江蘇教育》《中學政治教學參考》《中小學德育》等雜志上。同時,我為山東、安徽、浙江、福建、貴州、河南等地“國培計劃”培訓班作講座,傳播葉圣陶教育思想。
從繼承葉圣陶教育思想到轉(zhuǎn)化葉圣陶教育實踐,從一線教師的實踐探索到研究者的理論探微,每一步都是“跨界”的挑戰(zhàn)。我傾盡全力地去迎接這些挑戰(zhàn),也交出部分答卷:成功申報省級課題“葉圣陶教育思想的時代內(nèi)涵和實踐轉(zhuǎn)化”“葉圣陶‘自能教育’思想的時代內(nèi)涵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成功申報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極富空間視域下混合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蘇州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雙減背景’下學?!阅芙逃w系構建”,在期刊上發(fā)表多篇文章。伴隨著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成果,我在各級教育研討會上作報告,是對完成使命的階段性總結。
可以說,我是在學習、實踐、闡揚葉圣陶教育思想中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在這一過程中,葉圣陶教育思想始終如燈塔,照亮我的整個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