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輝
高中歷史內(nèi)容比較枯燥,尤其是世界歷史部分。教師通過靈活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入史料,并借助史料引導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僅能夠使歷史教學更有活力,還會有效提升課堂效率,進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本文對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合理應用進行了探索。
一、巧用史料增添教學新鮮感
歷史與現(xiàn)今生活有較大距離,枯燥的歷史知識難以激發(fā)高中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影響其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鑒于此,教師要注重提升教學的新鮮感,使歷史教學不再枯燥乏味,進而充分集中高中生注意力,培養(yǎng)其形成主動學習、探索的意識,進而高效推進歷史教學。
生動有趣的史料能夠有效增添教學的新鮮感,使高中生對歷史學習充滿興趣。教師可以借助影視作品輔助教學。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教師可以先引入人類文明產(chǎn)生的相關內(nèi)容,如:原始社會時期,人類主要以采集植物的根莖、果實以及狩獵為生。教師單純地講解會使教學過程過于平淡,也難以使高中生在頭腦中想象當時的情境,其學習興趣也會相對較低。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材內(nèi)容,應用影視作品中有關原始人類的視頻片段導入課程,讓學生通過直觀、有趣的畫面了解歷史,并在課程的開始就產(chǎn)生新鮮感,有效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其積極學習和探索。
二、補充史料加深歷史理解
史料是高中生學好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載體。有些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掌握歷史事件的過程、影響等,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效率較低。這就需要教師結(jié)合歷史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目標,合理補充史料使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因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應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會占用較多課時,所以,可以應用多媒體引入更多史料,使高中生快速記憶歷史,并加深理解。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課《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一課中有關古代各帝國的興衰歷史時,僅介紹各帝國的歷史進程難以豐富高中生的認知,也不能讓他們在說教中進行思考與記憶。為此,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一改直述說教模式,可以在講解教材內(nèi)容時利用網(wǎng)絡搜索西西里奴隸起義、公元前波斯興起的地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入侵波斯帝國等圖文史料,以幻燈片的形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上,使高中生直觀、真切地觀看到豐富的史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靈活切換歷史地圖史料,進而使學生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三、借助史料培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
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推陳出新,教師不僅要讓高中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其核心素養(yǎng)。歷史解釋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中十分重要的一項。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靈活引入史料,并促進高中生之間加強合作,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3課《中古時期的歐洲》時,由于大部分高中生沒有出國游歷體驗,通過電視或書本了解得也較為膚淺,因而有較大的學習壓力。對此,教師可以在導入新課后,先用歷史地圖引入與中國相對應年代的歐洲歷史,使高中生在頭腦中形成基礎的歷史脈絡。然后,兩人一組,結(jié)合微課共同探討:西歐封建社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西歐的土地是如何管理的?等等。在微課的輔助下,高中生會快速領悟教師提出的歷史問題,進而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總而言之,史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對高中生思維發(fā)展、歷史解釋能力提升等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應用信息化手段對史料進行加工處理,或?qū)⑹妨现谱鞒晌⒄n,輔助高中生探索歷史。這樣,既能提高課堂效率,還會有效提升高中生的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