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琳
語言能力指運用語用語言和非語言知識及各種策略,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表現(xiàn)出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教育部 2022)。語言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顯性行為是聽、說、讀、看、寫,其中聽、讀、看是信息輸入途徑;說、寫是信息輸出途徑。
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素,是關鍵能力之一。語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提升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能力。語言能力是基于具體社會情境而言的。在小學階段,教師應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語境,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和動機,提升其語言能力。單元整體教學建立在整體教學的理論基礎上,源于全英語教學觀,強調(diào)語言是一個整體,它真實地存在于人們的認知活動和社會活動中,是促進人的發(fā)展的重要媒介。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倡導教師整體設計和整合單元教學內(nèi)容,整體設計單課教學過程和方法,及時進行評價反饋,以實現(xiàn)目標、內(nèi)容和方法的融合統(tǒng)一,促進學生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最終達到發(fā)展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教師于2021年申報了省級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語言能力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提出了基于語言能力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見圖1)和“五環(huán)節(jié)”教研模式(見下頁圖2)。
圖1:基于語言能力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四環(huán)節(jié)”教學模式
圖2:基于語言能力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五環(huán)節(jié)”教研模式
下面,主要闡述如何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以意義探究為目的,引導學生展開語言學習,使其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運用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語言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發(fā)展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習能力,實現(xiàn)從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zhuǎn)化,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所有的語言學習活動都應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下進行,即學生圍繞某一具體的主題,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通過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獲得、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比較和探究文化內(nèi)涵,評價和獲取文化精華(程曉堂 2017)。《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碎片化、模式化教學轉(zhuǎn)向整合、關聯(lián)、發(fā)展的結構化、深層次教學。
在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基于《課程標準》、核心素養(yǎng)、教材和學生學習需求進行整體分析。以一個單元為整體進行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過程的整體性、遞進性和關聯(lián)性等(陸伯鴻2018)。主題包含三個層級,即主題范疇、主題群和子主題。子主題的確定必須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發(fā)展,身心健康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王薔 2022)。教師首先要整體解讀文本,深度解讀教材內(nèi)容,把握教材內(nèi)容的縱橫聯(lián)系,挖掘文本內(nèi)涵,確定單元育人和語言教學目標,確立各課時子主題。
例如,在進行教科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7 It’s the polite thing to do的單元整體設計時,教師充分挖掘單元主題及對話內(nèi)容所傳遞的育人內(nèi)涵,在單元整體目標的引領下,確立該單元第一課時的話題是Good manners in daily life,讓學生認識和區(qū)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禮貌或不禮貌行為,目標是使其樹立文明禮儀意識;第二課時的話題是To be a polite person,讓學生通過學習教材中家明(Jiaming)和本(Ben)的情景對話,聯(lián)系生活實踐,學習做文明的人,踐行文明禮儀;第三課時的話題是Manners around the world,通過記錄和描述不同地區(qū)、不同國家的禮儀,讓學生體驗做文明人的喜悅,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三個課時從樹立意識、踐行文明和養(yǎng)成習慣三個層次促進學生學習語言、建構知識、發(fā)展思維能力和形成文化意識(見圖3):
圖3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以主題意義為引領,整體設計教學目標,將語言目標納入主題范圍,以及在語境下運用語言知識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綜合信息和傳遞信息,在語言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發(fā)展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依據(jù)主題意義設計教科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7 It’s the polite thing to do三個課時的語用輸出框架,具體如下:
第一課時語言輸出框架:It’s polite to...,It’s impolite to...;第二課時語言輸出框架:A:What will you say if you see...doing...?B:It’s impolite to...,Please don’t/You shouldn’t...,Please/You should...,We should...;第三課時語言輸出框架:Hello,I’m...(name),I’m from...(country).Now I’d like to tell you the manners in...(country).In...(country)when people...It’s rude to...,it is polite to...It is impolite to...We should...We shouldn’t...。本單元分課時教學目標見下頁圖4。
圖4:分課時教學目標
語言在社會情境中傳遞信息,一旦離開情境,語言就只是一堆無意義的符號。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整體設計有關聯(lián)的教學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體驗和學習語言。教科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7 It’s the polite thing to do三個課時的語境創(chuàng)設如下:
第一課時的語境是關于湯姆(Tom)和杰克(Jack)不同行為的視頻和語篇,讓學生幫助杰克從不文明的孩子變?yōu)槲拿饔卸Y的孩子。讓學生通過聽、說、看的語言輸入方式學習核心單詞和短語,并通過閱讀三個文本學習核心句型,提升語言能力,樹立文明有禮的意識。
第二課時的語境是杰克對不同場景的不文明行為進行規(guī)勸。通過不同場景(公交站、公交車、學校)遇到的情況,學習與運用核心句型描述不文明行為,讓學生熟練運用情態(tài)動詞should/shouldn’t和祈使句Please/Please don’t...進行規(guī)勸。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描述自己在相關場所的文明或不文明行為,并落實到行動上,成為文明有禮的人。在講授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訓練學生的閱讀技巧,使其內(nèi)化語言,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發(fā)揮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倡所有人都應爭做講文明、有禮貌的人。
第三課時的語境是杰克向人們介紹世界各國的文明禮儀。教師引導學生精讀和泛讀國外各種禮儀相關文本,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了解不同國家的禮儀,并運用核心句型“It is polite to...It is impolite to...We should...We shouldn’t...”進行口頭和書面描述,使其尊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禮儀,學會入鄉(xiāng)隨俗。
在單元整體語境的帶動下,通過聽、說、讀、寫的任務鏈強化學生的文明禮儀意識,引導其落實到行動中,達到學科育人目標。
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的語境創(chuàng)設要求貼近學生生活,真實、有效,并“基于本課主題內(nèi)容思考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讓語言學習為認識和解決社會、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服務”(賈茗越 2019)。例如,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10 How to stay safe的第一課時,由于該課時確定的主題是Safety in the street,教師創(chuàng)設了街上的生活情境,其中涉及的人物、建筑、交通工具和物品都是自創(chuàng)。其依據(jù)是主題意義的引領、教材內(nèi)容的整合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學內(nèi)容整合了教材文本、課后練習等,情境貼近學生生活,目的是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并理解語言。教師提問:“Look at them,where are they?Are they in dangerous?”學生回答:“They are in the street.They are in dangerous.Two boys are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street.The bus may hurt them.The boy in red T-shirt is walking a dog in the street.He may get hurt.The boy is climbing the tall tree.He may fall down...”。在 Safety in the street主題下,教師盡可能為學生學習語言知識提供語境,使其在熟悉的場景中學習語言技能,獲取和梳理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建構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形成知識網(wǎng)絡。
例如,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6 See you at the party的第一課時的重點是學習生詞special和surprise。教師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這兩個單詞的意義和用法,創(chuàng)設了如下語境(見圖5):在日歷上圈出相應的日期,用學生熟悉的人物安(Ann)和珍妮特(Janet)構建語言學習場景——November is an important month,because November 21stis a special day.Why is it a special day?Because that day is Ann’s birthday.Ann’s friend Xiaoling is going to have a party for her.But she won’t tell Ann about the party.So it will be a surprise party for Ann.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和任務驅(qū)動,引導學生展開有意義的學習。
圖5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感知與注意活動進入主題語境,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讓其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發(fā)展語言能力。
語篇承載表達主題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文本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重視文本研讀,基于文本建構新語篇,以語篇帶動語言學習,在語言學習與意義探究中實現(xiàn)育人目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語篇中人物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嘗試從不同視角觀察、認識世界。教師可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改編或重構語篇。例如,教科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Unit 7 It’s the polite thing to do第一課時的文本Manners in daily life是基于教材第39頁的詞條、第40頁第1題Read and match和第41頁第3題Look and say重構的。教師主要重構了三個描述教室、飯?zhí)眉捌渌矆鏊恼Z篇。通過語篇帶動聽、說、讀、看的方式,讓學生在任務鏈的學習中感知、體驗和運用語言,培養(yǎng)觀察、分析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教學一開始,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語篇中人物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嘗試從不同視角觀察、認識世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This is Tom.
He is quiet in class.
He is kind to others.
He waits until he finishes when he talks.
He shares the food with others.
He keeps quiet at the library.
He helps the young when they’re in trouble.
This is Jack.
He often plays in class when the teacher is talking.
He often laughs at another pupil.
He often talks with his mouth full.
He takes all the food from the dish.
He talks loudly in the public place.
He often wastes water.
He often talks when others are talking.
He always throws things on the ground.
看完視頻后,教師先展示視頻有關活動圖片,讓學生分別描述湯姆和杰克的行為。然后,教師讓學生閱讀語篇,比較湯姆和杰克兩人的差異,并思考:“Who do you like better?Why?”在實踐中運用核心句式“It’s polite to...,It’s impolite to...”樹立文明禮儀意識。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逐步內(nèi)化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
在上述案例中,為了進行核心句型的實踐運用,教師重構了“在教室”的語篇。語用任務是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理解文本傳達的意義、作者的意圖和情感態(tài)度,獲取關鍵信息,將有關內(nèi)容連線并用完整的句子描述出來。具體語篇和任務設計如下:
John is eleven years old.He is an naughty boy.He often plays in class when the teacher is talking.When other classmates can’t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class,he usually laughs at them.And he often runs around in the classroom after class.So he doesn’t have any friends.
What should John do?I think he should be quiet in class when the teacher is talking.He shouldn’t laugh at other pupils.He should be kind to others.He shouldn’t run after class.
教師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后完成連線任務(見圖6):
圖6
教師讓學生在完成連線任務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描述自己在相應場景中的文明和不文明行為。通過此類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加深對所學語言知識和文化意義的理解,促進學中用、用中學,學以致用,培養(yǎng)語言能力。學生只有基于語篇進行學習,才能真正發(fā)展運用語言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視角下的各課時語篇要根據(jù)學年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進行整體設計。語篇來源可以是課文主文本、改編文本和自創(chuàng)文本。語篇類型可以是歌謠、配圖故事、邀請卡、網(wǎng)頁、圖表、音頻或視頻等。小學高年段的語篇創(chuàng)設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未來發(fā)展的需要。通過整體設計單元三個課時的語篇,以語篇帶動學生的語言學習,讓其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和培養(yǎng)能力。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評價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評價有多種方式,可以細分為肢體語言、口頭呈現(xiàn)、表情交流、提問互動和練習反饋等。在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整體設計課時和單元評價,作好示范、反饋和矯正,充分發(fā)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讓評價伴隨教學整個過程,通過評價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在講授教科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Unit 11 Can you tell me the way的第三課時,教師設計了語言框架:“Ben and Janet...the way to...They ask...for help.The lady tells them...and...at the second crossing.The hospital is...,opposite the school.They...miss it.”,引導學生將對話內(nèi)容轉(zhuǎn)換成語篇,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語言,培養(yǎng)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板書是課堂評價的一種載體。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整體設計教學板書,充分發(fā)揮板書的語義和支架功能,突出語言訓練的層次性。例如,在廣州版小學《英語》二年級(上)Unit 3 It’s a nice T-shirt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見圖7、第104頁圖8),教師根據(jù)教學語用目標和教材內(nèi)容,設計了兩個課時的教學板書,板書內(nèi)容展示了課時教學重難點,支持學生語用任務的完成,也構建了關聯(lián)和遞進的語言框架,讓其在實踐中運用語言,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語言。
圖7
圖8
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要厘清主題、語篇、語言知識與技能等各個要素的內(nèi)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單元整體教學的前后連貫性和一致性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要在整合教材單元內(nèi)容及統(tǒng)整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深挖主題意義,給學生提供語言學習的社會情境,以語篇為載體培養(yǎng)其語言能力,以教學評價為支撐發(fā)展其必備品格,以意義探究為線索,促進其語言、思維和品質(zhì)的融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