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生
摘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由于理論性較強,容易給學生造成枯燥、無趣之感,而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指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意義和應遵循的原則,探討了教學生活化實現(xiàn)的途徑:注重生活化的課堂導入,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案例,開展生活化的課外實踐,落實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 情境 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質上是一門德育課,是對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課程本身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生活,體現(xiàn)了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把教材內容融會貫通,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切實做到寓教于樂,寓教于樂。然而,筆者調查后發(fā)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所列舉的事例往往脫離了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也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甚遠。因為教師的生活化教學理論沒有及時更新,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仍偏重于知識目標的達成。為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積極探索教學方式,在充分研究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動活潑,富有朝氣,為研究生活化教學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下面筆者將對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生活化教學的實現(xiàn)途徑進行相關闡述。
一、課堂導入注重生活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著一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時,不僅要注重其精致性,而且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趣味性和啟發(fā)性,應力求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做到有的放矢。教師常用的“復習式”導入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而應用生活化的導入則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融入課堂學習中。[1]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教師注意課內、課外的銜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去體驗、去參與生活。而情境教學與這一要求十分契合,也是新課程改革推崇的以學生為本的授課方式。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運用情感與認知相互影響的原理,根據(jù)教學需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或引入具有一定情感色彩和形象、具體、生動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正面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得到提升的同時,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和消化,從而在學習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是與生活緊密相連,十分有利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而且還在學生與知識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便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進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2]
三、開展生活化課外實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即強調從初中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把學生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的基礎,同時還要注重把教學活動與初中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相結合,鼓勵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參觀訪問活動、研學旅行和生產(chǎn)勞動等體驗式學習,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對教材中相對抽象理論的理解,同時也能開拓視野,學以致用,增強學生知行合一的意識。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并達成以德育人、以法育人的教學目標。[3]
教師在教學“我與社會”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安排學生進行體驗性任務,讓學生根據(jù)本節(jié)課內容與中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的特點,讓學生進行生活感悟的體驗。比如,通過一天的生活,讓學生自己去觀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服務,如農業(yè)、工業(yè)、建筑、運輸?shù)?。通過實踐體驗,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感受到人的社會屬性。也可以安排學生走進社區(qū)、敬老院開展獻愛心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也使學生對自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逐漸清晰起來。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更直觀、更深刻地影響學生,從而對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材內容形成有益的補充。
四、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
課后作業(yè)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有效的作業(yè)設計,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及時的檢查和反饋,而且可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培養(yǎng),從而起到拓展和促進的作用。傳統(tǒng)的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作業(yè)一般以背記或做題為主,書面作業(yè)為主要形式,這樣會使學生感到作業(yè)枯燥乏味。為此,布置高質量的作業(yè)成為當前道德與法治學科探究的方向,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一些老師給學生布置了進行生活體驗或社會調查的多樣化的生活作業(yè)。讓學生們通過這樣生活化的課后作業(yè),“體味生活百態(tài)”,學會“交流傳遞愛”,讓學生們有更多、更大的收獲。
總之,為了切實增強教學實效,在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利用本學科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優(yōu)勢,采取多種措施,開展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切實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打造初中道德與法治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次仁措杰.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研究[J].傳奇故事,2022(18).
[2]郝坤友.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18).
[3]蘇開結.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