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家 王琴 呂達
摘要:通過基于智慧教學下的一項技術工具——課堂紅包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廣大師生對課堂紅包持肯定態(tài)度。實驗表明課堂紅包可以有效提升師生間的互動水平與效果,課堂初期與講授重難點時適度使用課堂紅包可以部分提升授課質量。實驗同時顯示課堂紅包與學員的實際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并不構成正相關的函數(shù)關系,其在互動性方面起到輔助作用,對其功效應理性看待,不宜過分夸大。
關鍵詞:智慧教學;課堂紅包;學習效果
伴隨智慧教學模式與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翻轉課堂、微課、雨課堂等教學模式無形間聯(lián)結起師生和諸種移動設備,使得立體化的智慧教學迅速流行并廣泛應用于高校之間。研究表明,在線教學資源、互動性系數(shù)、教學效果三者兩兩間呈弱正比例線性邏輯關系[ 1 ]。作為在線教學資源的組成部分,課堂紅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fā)揮何種功能及具體功效如何?有關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基于此,本文圍繞課堂紅包展開個案研究,從技術角度探析其對學習效果的作用影響。
一、課堂紅包的提出
課堂紅包是雨課堂開發(fā)的一項方便任課教師獎勵學生積極參加答題的創(chuàng)新功能,具有即時性、激勵性、互動性的特點。
行為主義理論發(fā)現(xiàn)“S-R”(刺激—反應)公式可以解釋人受到刺激后的反應,物質獎勵相當于一個“刺激”,物質激勵以獎勵的方式對學員進行外在的刺激,是學員按照教員的期待或者要求去反應的一種手段,物質激勵的目的是調控和引導學員行為,調動學員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物質激勵雖然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并且有時起到極為巨大的作用,但其激勵作用是短期的,要持續(xù)鞏固這種動力便需要進行精神激勵。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當人們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就會轉而致力于更高層次的需要,即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課堂紅包既包含互動模式的物質屬性,又蘊含精神激勵要素。但此項功能只零星運用在個別教員的課堂當中,尚未普及流行。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為定量測量課堂紅包對教學效果的影響程度及探究如何發(fā)揮課堂紅包的最大功效,研究者通過受控對照試驗,實證分析不同參數(shù)配置下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結合針對學員與教員的問卷、訪談調查,獲取其對課堂紅包的反饋數(shù)據。
隨機選擇某教研室A、B、C、D四位教員,使其分別對所教四個班級1—4、5—8、9—12、13—16,按照不使用、隨機較少、固定有限、高頻使用課堂紅包方式進行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為消除不同平行班本身造成的差異,同時使四位教員隨機再選一班重復上述四種操作進行教學。在控制課堂紅包作為單一變量的條件下,觀察課堂教學效果實際分布。這里僅以四位教員各自所教第一班的相關數(shù)據為例,見表1。
針對學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其中85%對課堂紅包很感興趣,12%的學員持開放態(tài)度,3%的學員認為沒有必要。在課堂紅包是否提升你的課堂參與度一項調查中,60%的學員認為有提升作用。在課堂紅包的發(fā)放頻次喜好上,調查顯示發(fā)放頻次適中較受歡迎,同時在正確回答困難問題時發(fā)放紅包進行激勵最具挑戰(zhàn)性與成就感。85%學員顯示并未能搶到紅包,其中50%的對此感到遺憾。
對于教員的訪談顯示其對課堂紅包的使用存在疑慮:是否會對學員產生重物質、功利主義的傾向引導?紅包金額多少、使用頻次、何時使用為宜?同時訪談顯示教員認為課堂紅包的使用一定程度吸引了學員的注意力與參與度。
三、課堂紅包對教學效果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佛隆指出激勵力量的大小與目標價值和期望概率有關,并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闡明了三者的關系:激勵力量=目標價值×期望概率[ 2 ]。這啟發(fā)我們教員應基于學員的實際情況量身設計教學目標,提出恰切的目標價值,基于適當?shù)拇碳ぷ饔靡云趯W員高質量完成教學計劃。
要成功實現(xiàn)這一目標離不開教員高素質的能力支撐。教員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從教員自身的角度而言,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加強自身修養(yǎng),努力鉆研授課藝術,錘煉語言,熟練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且關愛學員,從而在課堂上提升自身主導作用,豐富課堂的激勵內涵。也就是說課堂中教員應該充分利用學術魅力、人格魅力、恰當?shù)氖谡n方法、課堂語言、媒體課件和網絡,激發(fā)學員學習熱情,營造激勵課堂氛圍[3]。
課堂紅包發(fā)揮點睛的功效,能夠高水準把控課堂的教員會在學員注意力不集中時通過紅包小技巧拉回其注意力。也會在課堂進入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堂紅包加深學員的知識印象與參與度,同時也會通過課堂紅包進行超越傳統(tǒng)課堂本身的師生情感互動。
基于上述數(shù)據可以看出,課堂紅包對教學效果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其實際貢獻率據計算在30%左右。另外課堂的教學效果與學員實際掌握知識情況并不完全掛鉤,更多的觀察顯示學員參與度的提升并不能顯著提高其最終的考試成績。教員在訪談中指出表面看學員課上聽講很認真,問題回答的又準又快,但一到考試時成績就特別差。這說明包括課堂紅包等技術手段并不能根本改變學員的學習模式、思維方式等,對其功效不應過分夸大。
課堂紅包的激勵效果最大的發(fā)生區(qū)間與教員問題設置的難易度呈弱正相關性,與紅包的發(fā)放個數(shù)與頻次呈負相關關系。另外紅包的即時完全顯示使得其具備物質、精神雙重激勵屬性,較大程度刺激學員答題熱情與參與度。
調查中發(fā)現(xiàn)課堂紅包使用常態(tài)化后容易形成疲態(tài),不再能吸引學員的注意,因此教員在課堂紅包使用時應把握好分寸。部分教員表示拒絕使用課堂紅包,因為包含金錢因素的物質刺激在其看來影響、損耗了軍隊崇尚榮譽、理想的價值取向,容易誘發(fā)學員追求一種世俗化、物質化的生活學習風氣。同時有教員指出課堂紅包華而不實,沒有顯著提升課堂效果,甚至影響原本正常的教學授課。學員只是嘗鮮,過了新鮮勁就回歸常態(tài)。
參與紅包答題的學員與平日課堂較積極的學員高度吻合,真正依靠課堂紅包而持續(xù)受到吸引的學員人數(shù)較為有限。由此說明課堂紅包發(fā)揮的是輔助功能而非起到關鍵作用,但并不意味課堂紅包可有可無。
課堂紅包效率的發(fā)揮需要其他因素的加持,如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良好的師生互動、教員較高的教學能力與素養(yǎng)。課堂紅包于此發(fā)揮的是潤滑、調試作用,恰當?shù)氖褂脮r機會倍速提升教學效果。
實驗結果歸納如下:
(1)當學員的初始學習狀態(tài)不佳時,使用課堂紅包可以瞬時吸引學員的注意力,起到提振課堂氛圍的作用。實驗同時顯示教學環(huán)節(jié)正式開始后課堂紅包的效率較初始階段降低且逐漸持平,影響力與未使用課堂紅包相差不大。紅包使用時間點處于課堂教學重點、難點教授時期效率最大。
(2)課堂紅包的使用并未引發(fā)學員產生物化、庸俗化的不良風氣,而是加深了教員與學員之間的情感紐帶,有效促進了雙方的交流互動,對比此前未使用課堂紅包教學情境,教員的受歡迎程度明顯提高。這對于不善于與學員溝通、交流的教員而言是有效的、高質量的技術輔助工具。
(3)實驗亦發(fā)現(xiàn)課堂紅包的不合理使用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節(jié)奏,喧賓奪主,降低教員的授課質量。同時,較高的參與度亦不能完全保障學員的知識轉化率?;诳荚嚨某煽兎答佔C明,學員成績水平與課堂紅包使用呈離散型分布曲線,并未形成正相關函數(shù)關系。
(4)課堂紅包的使用價值在于架起師生交流的橋梁,對教員與學員的互動起到良性促進作用。教員在此基礎上可以更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改革與實驗。
四、結語
通過基于智慧教學下的一項技術工具——課堂紅包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廣大師生對課堂紅包持肯定態(tài)度。實驗表明課堂紅包可以有效提升師生間的互動水平與效果,課堂初期與講授重難點時適度使用課堂紅包可以部分提升授課質量。實驗同時顯示課堂紅包與學員的實際學習效率與學習成績并不構成正相關的函數(shù)關系,其在互動性方面起到輔助作用,對其功效應理性看待,不宜過分夸大。
研究表明課堂紅包是教學質量提升的輔因而非關鍵主因。為了合理高效的使用課堂紅包,還需探尋其與其他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探究部分課程課堂紅包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這些都是研究者接下來需要著力思考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玉成.“雨課堂”教學模式的“IDCNN+”結構化分析與實證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9,37(1).
[2]趙振宇.神奇的杠桿——激勵理論與方法[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3]王秀麗,沈述宜.高校智慧教學工具使用效果研究——以“雨課堂”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20,33(3).
(作者單位:陸軍工程大學軍械士官學校)